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的發(fā)展趨勢
發(fā)布時間:2020-12-18 13:52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再次爆發(fā),如何將其融入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各界和學者們關注的熱點。本文對人工智能發(fā)展脈絡、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基本關切和當前教育改革的難點進行了探討,發(fā)現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動力主要源于技術與政策的雙輪驅動,而大規(guī)模數字化與行業(yè)深度應用是新一輪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顯著特征,這些發(fā)展和進步將為人工智能融入學校帶來新機遇。文章通過剖析技術與教育時空的關系,提出個性化學習、適切服務、學業(yè)測評、角色變化、交叉學科五大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潛能和教育價值、教學體驗、安全倫理、有效協同及技術治理五大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挑戰(zhàn)。文章最后指出,為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除通過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部署與應用改變學校環(huán)境外,還應開展關于認知特征、學習本質與教育價值和智能機器的安全、規(guī)范與倫理的相關研究。
【文章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智能教學系統(tǒng)通用框架
誥霾咧?面對不同的場景或利益群體,人工智能也能做出符合社會規(guī)范、倫理以及相對科學合理的決定,才能真正實現保障公共安全的目的。五、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的典型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主要表現為“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部署與應用”“認知特征、學習本質與教育價值”“智能機器的安全、規(guī)范與倫理”三大研究領域。其中“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部署與應用”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認知工具、差異化教學、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學習環(huán)境感知和教育機器人方面(見圖5)。圖5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的三大發(fā)展領域(一)研發(fā)面向特殊教育的認知工具全納教育提倡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所有學生在合適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教學。據調查,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存在大量的非盲、聾、弱智的特殊學生。在接受調查的30所普通小學中,有“特殊”兒童的學校占85%以上,65.6%的學校有情緒、行為、心理問題的學生(劉全禮,2016);谥悄茌o助技術的認識工具的開發(fā),能為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習者認知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性服務,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針對不同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技術開發(fā);不同學科所需技能分析技術開發(fā);面向不同學科的特殊認知工具設計;面向不同學生群體的認知工具設計等。(二)利用學習分析技術支持差異化教學差異化教學管理既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途徑,也是未來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當前多借助學習分析技術實現。學習分析技術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進行記錄、跟蹤、分析,對學習者行為進行預測、評估(李艷燕等,2012)。當前的學習分析技術,多借助技術手段和應用軟件跟蹤和獲取學生行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 余勝泉. 開放教育研究. 2018(01)
[2]智能時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動教育改革的實踐[J]. 李德毅,馬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5)
[3]科學技術與社會治理:技術治理運動的興衰與反思[J]. 劉永謀,李佩. 科學與社會. 2017(02)
[4]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格局[J]. 黃榮懷,劉德建,劉曉琳,徐晶晶. 中國電化教育. 2017(01)
[5]智能導師系統(tǒng)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 劉清堂,吳林靜,劉嫚,范桂林,毛剛. 中國電化教育. 2016(10)
[6]論我國特殊教育的對象問題[J]. 劉全禮. 中國特殊教育. 2016(06)
[7]學習分析技術:服務學習過程設計和優(yōu)化[J]. 李艷燕,馬韶茜,黃榮懷. 開放教育研究. 2012(05)
本文編號:2924106
【文章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2018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10 頁
【部分圖文】:
智能教學系統(tǒng)通用框架
誥霾咧?面對不同的場景或利益群體,人工智能也能做出符合社會規(guī)范、倫理以及相對科學合理的決定,才能真正實現保障公共安全的目的。五、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的典型研究領域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主要表現為“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部署與應用”“認知特征、學習本質與教育價值”“智能機器的安全、規(guī)范與倫理”三大研究領域。其中“技術研發(fā)、環(huán)境部署與應用”研究較多,主要集中在認知工具、差異化教學、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學習環(huán)境感知和教育機器人方面(見圖5)。圖5人工智能融入學校教育的三大發(fā)展領域(一)研發(fā)面向特殊教育的認知工具全納教育提倡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所有學生在合適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教學。據調查,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存在大量的非盲、聾、弱智的特殊學生。在接受調查的30所普通小學中,有“特殊”兒童的學校占85%以上,65.6%的學校有情緒、行為、心理問題的學生(劉全禮,2016);谥悄茌o助技術的認識工具的開發(fā),能為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習者認知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性服務,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展開:針對不同學習者的認知能力分析技術開發(fā);不同學科所需技能分析技術開發(fā);面向不同學科的特殊認知工具設計;面向不同學生群體的認知工具設計等。(二)利用學習分析技術支持差異化教學差異化教學管理既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途徑,也是未來學校教育教學的目標之一,當前多借助學習分析技術實現。學習分析技術是對學習者學習過程進行記錄、跟蹤、分析,對學習者行為進行預測、評估(李艷燕等,2012)。當前的學習分析技術,多借助技術手段和應用軟件跟蹤和獲取學生行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人工智能教師的未來角色[J]. 余勝泉. 開放教育研究. 2018(01)
[2]智能時代新工科——人工智能推動教育改革的實踐[J]. 李德毅,馬楠.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5)
[3]科學技術與社會治理:技術治理運動的興衰與反思[J]. 劉永謀,李佩. 科學與社會. 2017(02)
[4]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格局[J]. 黃榮懷,劉德建,劉曉琳,徐晶晶. 中國電化教育. 2017(01)
[5]智能導師系統(tǒng)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 劉清堂,吳林靜,劉嫚,范桂林,毛剛. 中國電化教育. 2016(10)
[6]論我國特殊教育的對象問題[J]. 劉全禮. 中國特殊教育. 2016(06)
[7]學習分析技術:服務學習過程設計和優(yōu)化[J]. 李艷燕,馬韶茜,黃榮懷. 開放教育研究. 2012(05)
本文編號:2924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292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