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刑事證明標準判斷中的運用問題探討
【文章目錄】:
一、 證明標準判斷是否可以設計為算法
二、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具備判斷證明標準所需的人類經驗
三、 人工智能是否能運用合理的推理方法
四、 人工智能是否能模擬人類的非邏輯思維
五、 人工智能是否能夠進行證據(jù)說理
六、 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陳瑞華;;刑事證明標準中主客觀要素的關系[J];中國法學;2014年03期
2 胡宇清;李蓉;;刑事認證如何進行——以認知心理學為研究進路[J];法學雜志;2012年05期
3 封利強;;司法證明機理:一個亟待開拓的研究領域[J];法學研究;2012年02期
4 張之滄;;當代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非理性思維和方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年10期
5 李建明;;刑事證據(jù)相互印證的合理性與合理限度[J];法學研究;2005年06期
6 錢鐵云;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類智能?——計算機和人腦、算法和思維的關系[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年05期
7 龍宗智;印證與自由心證——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J];法學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亞凝;;論新《刑事訴訟法》傳聞證據(jù)的采納——以英國上訴案件判決理由為基礎對兩種審判邏輯的思考[J];山東大學法律評論;2015年00期
2 孔令勇;;供述自愿性審查判斷模式實證研究——兼論非法供述排除難的成因與解決進路[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6年01期
3 吳軒;;客觀性證據(jù)審查模式初省思[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4 帥清華;郭小亮;;日本“情況證據(jù)”理論及其借鑒[J];時代法學;2015年06期
5 李昌盛;;錯案的軌跡:以虛假供述為中心[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6 蘭躍軍;;刑事證據(jù)規(guī)則體系的建構[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年06期
7 朱錫平;;刑事證據(jù)相互印證的合理限度[J];人民司法;2015年23期
8 李昌林;蘭江;;犯罪構成要件體系對定罪證明標準的影響——以引入階層式犯罪構成體系為核心[J];廣西社會科學;2015年11期
9 周洪波;;中國刑事印證理論批判[J];法學研究;2015年06期
10 秦策;;審判中心主義下的“程序倒逼”機制探析[J];北方法學;2015年06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曉娜;;“排除合理懷疑”是一個更低的標準嗎?[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年09期
2 李蓉;;從法定證據(jù)證明標準之興衰看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的證明標準[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3年02期
3 龍宗智;;中國法語境中的“排除合理懷疑”[J];中外法學;2012年06期
4 金華;;刑事追訴活動的經濟學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羅金壽;;合議庭改革報告[J];學習與探索;2011年02期
6 胡宇清;李蓉;張遂;;裁判思維過程的認知心理學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陳賢貴;;論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司法哲學[J];太平洋學報;2011年01期
8 陳瑞華;;留有余地的判決——一種值得反思的司法裁判方式[J];法學論壇;2010年04期
9 李安;;裁判形成的思維過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7年04期
10 謝小劍;我國刑事訴訟相互印證的證明模式[J];現(xiàn)代法學;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和芫;;人工智能進法院:對科技應用于司法的思考[J];科技與法律;2018年06期
2 劉渺;;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運用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方向[J];法制與社會;2019年01期
3 李鑫;;人工智能在法院工作中應用的路徑與前景[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8年04期
4 金鴻浩;;司法人工智能的合理預期[J];檢察風云;2019年01期
5 李本;;美國司法實踐中的人工智能:問題與挑戰(zhàn)[J];中國法律評論;2018年02期
6 何昕航;章琬茹;陳山;;法律人工智能對法院類職業(yè)的挑戰(zhàn)與應對[J];法制與社會;2018年09期
7 左衛(wèi)民;;關于法律人工智能在中國運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清華法學;2018年02期
8 潘庸魯;;人工智能介入司法領域路徑分析[J];東方法學;2018年03期
9 程凡卿;;我國司法人工智能建設的問題與應對[J];東方法學;2018年03期
10 楊燾;楊君臣;;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運行的現(xiàn)狀及完善對策研究——以成都法院為樣本進行分析[J];科技與法律;201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郭志遠;刑事證明標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2 李玉華;刑事證明標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3 邱福軍;刑事證明標準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胡巧絨;舉證責任分配規(guī)則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5 陳驚天;法官證據(jù)評判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葉銳;未定罪沒收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5年
7 王舸;證據(jù)與事實推理要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品杰;論民事訴訟“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D];河南大學;2018年
2 徐舟;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年
3 馬斌;民事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適用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8年
4 岳禎雄;排除合理懷疑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研究[D];蘭州大學;2018年
5 鄭樺;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公訴案件證明標準探討[D];廣西師范大學;2016年
6 王孝臣;我國協(xié)商性司法視角下的證明標準研究[D];甘肅政法學院;2018年
7 張娣;“排除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的司法適用問題研究[D];渤海大學;2018年
8 王娛璦;證明標準理論的新范式[D];南昌大學;2018年
9 劉敏;認罪案件證明標準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8年
10 陳陣;論我國刑事定罪證明標準的問題與完善[D];中國政法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8737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287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