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大哲學問題_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學問題
本文關鍵詞: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學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22卷,第5期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Vol.22 No.52005年10月 Science,TechnologyandDialectics Oct.,2005
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學問題
鄭祥福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浙江金華321004)
摘 要:當代西方哲學中的認知轉向是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協(xié)調發(fā)展的,人工智能的哲學問題已不再是人工智能的本質問題,而是關于人的意向性問題,概念框架問題,語境問題以及日;J識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有助于人工智能科學的基礎性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人工智能;認知科學;認識論
中圖分類號:N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80(2005)05-0034-04
20世紀西方科學哲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向“語言研究”和“認知研究”的兩大轉向,認識論的研究在不斷去形而上學化的同時,正在走向與科學研究協(xié)同發(fā)展的道路。作為當代人工智能科學的基礎性研究,認知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清楚地了解人腦意識活動的結構與過程,對人類意識的智、情、意三者的結合作出符合邏輯的說明,以使人工智能專家們便于對這些意識的過程進行形式的表達。人工智能要模擬人的意識,首先就必須研究意識的結構與活動。意識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塞爾說道:“說明某物是如何可能的最好方式,就是去揭示它如何實際地存在!盵1]這就使認知科學獲得了推進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關鍵性意義,這就是認知轉向為什么會發(fā)生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哲學與認知心理學、認知的神經科學、腦科學、人工智能等學科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無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如何發(fā)展,從物理符號系統(tǒng)、專家系統(tǒng)、知識工程,到生物計算機與量子計算機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哲學對人類意識活動的整個過程及其各種因素的認識與理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一刻也離不開哲學對人類心靈的探討。無論是強AI派抑或弱AI派,從認識論上看,人工智能依賴于物理符號系統(tǒng)模擬了人類思維的部分功能,但是,其真正對人類意識的模擬,不僅有賴于機器人本身技術上的革新,而且也有賴于哲學對意識活動的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的了解。
從今天來看,人工智能的哲學問題已不是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什么,而是要解決一些較為具體的智能模擬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
1.關于意向性問題【收稿日期】 2005-05-25
人腦的最大特點是具有意向性與主觀性,并且人的心理活動能夠引起物理活動,心身是相互作用的。大腦的活動通過生理過程引起身體的運動,心理狀態(tài)是腦的特征!按_實存在著心理狀態(tài);其中一部分是有意識的;大部分是具有意向性的;全部心理狀態(tài)都是具有主觀性的;大部分心理狀態(tài)在決定世界中的物理事件時起著因果作用。”[2]在這樣的前提下,塞爾認為,計算機或人工智能是無法像人的大腦一樣,既具有意向性又具有主觀性的。他對一些強AI觀點提出了批評,認為堅持這種觀點的人,把人的思維與智能純形式化了。而計算機程序的那種形式化、語法化的特征,對于那種把心理過程與程序過程視為同樣過程的觀點是致命的。因為人心不僅僅是形式的或語法的過程,人的思想所包含的決不只是一些形式化的符號。實際上,形式化的符號是不具有任何語義的!坝嬎銠C程序永不可能代替人心,其理由很簡單:計算機程序只是語法的,而心不僅僅是語法的。心是語義的,就是說,人心不僅僅是一個形式結構,它是有內容的!盵3]塞爾認為,機器究竟能否進行思維的關鍵在于:它是否能夠給對象賦予意義!耙庾R、思想、感情、情緒以及心理的所有其他特征遠非語法所能包容。不管計算機的模擬能力有多強,按照定義,它也不能復制那些特征。”[4]在塞爾看來,計算機模擬畢竟不是現實,例如,我們可以用計算機模擬風暴來臨時城市周邊防洪的形勢,用計算機模擬倉庫的火災,用計算機模擬車禍發(fā)生的場景,等等。但是,誰會認為這種模擬就是事實呢?心畢竟是種生物學現象,其復雜性決非是計算機所能模擬與復制的。
計算機有沒有意向性,這個問題的爭論可以歸結如下:
【作者簡介】 鄭祥福(1955-),男,浙江常山人,哲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當代西方科學哲學。
本文關鍵詞: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學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2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rengongzhinen/17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