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組結構設計及其熱管理液流傳熱強化研究
本文選題:電池成組 切入點:熱管理 出處:《吉林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隨著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電動汽車已經(jīng)成為主流發(fā)展趨勢。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能源,且對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電池熱控和電池包溫度一致性是電動汽車使用性能、壽命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證。在動力電池的熱特性及熱管理的研究中,為保證電池的性能,既要保證電池工作在適宜溫度,也要控制電池間的溫差在合理范圍內(nèi)。因此,電池成組換熱結構的高效傳熱和熱管理系統(tǒng)研究越來越受到關注,并在大容量、高功率動力電池系統(tǒng)中成為重要的技術關鍵。研究工作總結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成組及其熱管理的應用技術和研究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對熱管理技術的國內(nèi)外研究及應用進行歸納分析。大容量、高強度電池組是保證電動汽車具有足夠續(xù)航里程的基礎,其熱管理也逐漸由傳統(tǒng)的風冷方式發(fā)展為液體冷卻。液體流動換熱具有較高的傳熱能力,這不僅可以解決電池高效冷卻,便于寒冷氣候條件下的預熱,還可以利用液流循環(huán)實現(xiàn)多熱力系統(tǒng)關聯(lián)集成。研究工作針對電池成組的液體熱管理方式,設計了四種典型的電池成組結構及其換熱結構,在現(xiàn)有電池組基礎上盡量實現(xiàn)輕量化和高效換熱能力,保證其具有良好的電池熱管理效能。研究工作主要圍繞電池成組及其液體換熱結構進行模型建立與分析,包括物理建模、計算方法、仿真分析和分析評價等。對圓柱電池組設計了軟接觸結構及其強化傳熱結構和電池組高導熱片圍繞非內(nèi)流型傳熱結構,對于片狀電池組設計了電池扁管束層疊結構和片狀電池組高導熱片夾層非內(nèi)流型傳熱結構。對各電池組及其換熱結構進行CFD設計計算,研究其基本熱管理性能、溫控性和溫度一致性,以及分析不同條件下電池組的溫度場分布和散熱性能,并對散熱結構進一步修改確定。通過仿真模擬電池組溫度場和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吻合良好,說明所采用的模型計算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圓柱電池而言,在所設計的電池軟接觸面?zhèn)鳠釓娀Y構的熱管理過程中,電池表面溫度熱控性能可保證中、低倍率放電時的電池熱管理工作能力。非內(nèi)流型高導熱片傳熱結構,具有良好的輕量化特點和減少內(nèi)部液流程,隨著導熱片厚度增加,換熱能力不斷增強;電池表面鑲套高導熱片套后,電池熱控能力會進一步增強,而且電池周邊溫均性也有所提升。研究表明,當鑲套高導熱片達到一定厚度時,其對溫均性影響相對減弱;在一定的冷卻液流量變化范圍內(nèi),進一步增大流量已對電池傳熱性能影響不明顯,因此液流電池包換熱結構熱管理具有低流量特性,可以保證較小流動阻力;冷卻液入口溫度越低,電池組溫度降低越快,但是降低冷卻液進口溫度將會導致成組電池間的溫度一致性和電池表面的溫度均勻性下降。因此,電池組入口溫度調(diào)控策略必須兼顧電池溫度一致性和溫均性,并應與換熱結構的傳熱速率有效配合。片狀電池而言,基本的管束層疊結構可有效達到電池組的溫控作用。放電倍率越大,平衡時的電池表面溫度也越高,同時也易于形成較大的電池表面溫差,導致電池表面溫均性和電池間溫度一致性變差。通過在電池扁管束層疊結構的電池表面貼合纏繞高導熱片,有效提高電池表面周邊的傳熱能力,不僅溫均性提高,而且溫度一致性也明顯上升。同樣,片狀電池成組的非內(nèi)流型高導熱片傳熱結構,不僅具有良好的電池包輕量化和減少內(nèi)部液流程的特點,而且表現(xiàn)出良好的熱控性能。高導熱片厚度越大,電池表面的溫均性和電池間的一致性越好;冷卻液流量和入口溫度對片狀電池熱控性能影響與前述圓柱電池成組結構具有相近趨勢和作用特征。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69.7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傳熱強化與過程節(jié)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簡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2期
2 陳聽寬;對流受熱面?zhèn)鳠釓娀芯窟M展[J];工業(yè)鍋爐;2004年02期
3 古鋒;秦延忠;張惠民;候濤;;熱交換設備傳熱強化技術的新進展[J];煤礦現(xiàn)代化;2006年06期
4 黃軍;王令;王秋旺;黃彥平;;縱向渦發(fā)生器傳熱強化的研究進展[J];動力工程;2007年02期
5 杜雁霞;程寶義;賈代勇;袁艷平;;翻轉(zhuǎn)單元對融化過程傳熱強化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4期
6 王永慶;董其伍;劉敏珊;;C型混沌結構中傳熱強化的數(shù)值分析[J];熱能動力工程;2008年06期
7 夏德宏;尚迎春;王建國;;鍋爐煙氣側(cè)傳熱強化器的開發(fā)及應用[J];工業(yè)爐;2009年03期
8 曹振恒;曹衛(wèi)平;高曉明;王繼宏;劉興瑞;李紹東;;傳熱強化創(chuàng)新實驗室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年12期
9 曲燕;王振波;劉仁桓;;傳熱強化課程雙語教材建設[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10 俞秀民;吳金香;;流體動力在線自動除垢及其傳熱強化新技術[J];節(jié)能;1990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高青;劉研;于鳴;Y.Y.Yan;;基于地下蓄能的實體結構太陽能集熱及其傳熱強化[A];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熱能動力分會第十七屆學術交流大會暨第八屆理事會第一次全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衛(wèi)波;王松松;劉光遠;張?zhí)K蘇;;土壤源熱泵地下埋管傳熱強化與控制的試驗研究[A];走中國創(chuàng)造之路——2011中國制冷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左朝勝;節(jié)約比開發(fā)更重要[N];科技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李曉巖;傳熱強化:化工節(jié)能新技術[N];中國化工報;2005年
3 劉佳;陳流芳:17年嘔心瀝血為科研[N];中國婦女報;2004年
4 記者 金振蓉;現(xiàn)有熱學理論面臨節(jié)能挑戰(zhàn)[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海峰;熱能貯存和應用中若干熱物理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2 肖金花;波紋管傳熱強化及其軸向承載能力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閔德平;電池組結構設計及其熱管理液流傳熱強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2 王偉強;管內(nèi)螺旋輪傳熱強化的試驗與數(shù)值模擬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3 方銘;相變儲熱系統(tǒng)傳熱強化理論與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940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qiche/1594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