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汽車論文 >

基于新型減振支柱的半主動懸架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14 20:33

  本文關(guān)鍵詞:基于新型減振支柱的半主動懸架特性研究 出處:《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新型減振支柱 非線性剛度 非線性阻尼 半主動懸架 性能仿真


【摘要】:為了解決傳統(tǒng)半主動懸架減振器有限的阻尼調(diào)節(jié)范圍很難滿足所有控制策略要求的問題,提出了剛度和阻尼偶聯(lián)可調(diào)的一體式懸架減振支柱結(jié)構(gòu)。介紹了該減振支柱的結(jié)構(gòu)組成、阻尼和剛度的調(diào)節(jié)原理與耦合關(guān)系,分析了新型減振支柱的非線性剛度和阻尼特性。建立了采用新型減振支柱的二自由度半主動懸架系統(tǒng)模型,運用MATLAB/SIMULINK對半主動懸架模型進行仿真計算。根據(jù)仿真結(jié)果得到了路面條件、車速、懸架阻尼和空氣彈簧初始氣壓對半主動懸架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仿真結(jié)果顯示:在三種典型路面和車速工況下,當減振器的阻尼狀態(tài)為"高"、空氣彈簧的初始氣壓為0.4 MPa時,半主動懸架的車身加速度、輪胎動載荷和懸架動行程分別比原車被動懸架至少降低6%、10%和18%。表明采用新型減振支柱的半主動懸架可以根據(jù)車輛行駛工況,對減振支柱的剛度特性和阻尼特性進行匹配,實現(xiàn)降低車身加速度、輪胎動載荷和懸架動行程的目標,從而改善車輛行駛平順性、行駛安全性以及機動性。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Semi-active Suspension Shock Absorber Co. damping adjustment range is very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ll control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upling stiffness and damping adjustable integral suspension strut structure.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hock strut, and adjusting the coupling principle between stiffness and damping, nonlinear analysis the new shock absorber strut stiffness and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was established. By two degrees of freedom semi-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model of the new type shock absorber strut, using MATLAB/SIMULINK semi-active suspension model for sim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vement condition, get the speed, influence of initial air pressure and air spring suspension damping semi-active suspension performanc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three kinds of typical road conditions and vehicle speed, when the damping state of shock absorber is high, the initial pressure of the air spring is 0.4 MPa, semi active suspension The frame body acceleration, suspension travel and tire dynamic load respectively than the original car suspension reduced by at least 6%, 10% and 18%. show that the semi-active suspension model of shock absorber strut can according to the driving condition of vehicles, to match the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ck strut, the lower body acceleration, the dynamic load of tire and target the suspension travel, so as to improve vehicle ride comfort and driving safety and mobility.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405202) 江蘇省第八批“六大人才高峰”項目資助(2011-ZBZZ-023)
【分類號】:U463.33
【正文快照】: 0引言近年來,主動懸架和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在多方面快速發(fā)展,其中一體式減振支柱的空氣彈簧與減振器采用了同軸一體的緊湊結(jié)構(gòu),在國外的許多高檔乘用車的電控懸架上得到廣泛應用,這類電控懸架中,分別采用不同的兩套裝置對其中的空氣彈簧剛度和減振器阻尼進行單獨控制,實現(xiàn)剛度和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波濤,王慶豐,夏仲凱;液壓半主動懸架的自適應神經(jīng)網(wǎng)絡控制[J];中國公路學報;2003年01期

2 王世明,李天石,賈鴻社;半主動懸架的試驗和模糊神經(jīng)網(wǎng)絡控制[J];機床與液壓;2004年06期

3 陳龍;汪若塵;江浩斌;周立開;汪少華;;半主動懸架及其控制系統(tǒng)的時滯控制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5年24期

4 尹麗麗,高婷婷;車輛半主動懸架技術(shù)和發(fā)展趨勢[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5年01期

5 汪若塵;陳龍;江浩斌;張孝良;;半主動懸架模糊動態(tài)建模與神經(jīng)網(wǎng)絡控制[J];江蘇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6 談麗華;羅寥;;半主動懸架模糊控制仿真[J];汽車工程師;2009年09期

7 朱華;;半主動懸架及其控制策略研究綜述[J];汽車零部件;2009年02期

8 陳無畏,王其東,王志君,王啟瑞,范迪彬,李智超;汽車半主動懸架的非線性神經(jīng)網(wǎng)絡自適應控制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00年01期

9 陳大躍;汽車半主動懸架的多目標優(yōu)化設計[J];機械工程學報;2000年06期

10 陳無畏,朱敏杰,王啟瑞,范迪彬,李智超;基于串聯(lián)型模糊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汽車半主動懸架的研究[J];汽車工程;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佳;王洪禮;葛根;;汽車半主動懸架振動的隨機分岔研究[A];第八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許佳;王洪禮;葛根;竺致文;;二自由度汽車半主動懸架隨機振動的首次穿越研究[A];數(shù)學·力學·物理學·高新技術(shù)交叉研究進展——2010(13)卷[C];2010年

3 鄭玲;高軼男;周忠永;;非平穩(wěn)行駛條件下汽車半主動懸架復合控制方法研究[A];面向未來的汽車與交通——201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精選[C];2013年

4 鄭玲;高軼男;周忠永;;非平穩(wěn)行駛條件下汽車半主動懸架復合控制方法研究[A];201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3年

5 方子帆;鄧兆祥;阮登芳;朱明;;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計算機仿真系統(tǒng)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振動理論及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摘要[C];2003年

6 姚嘉凌;閔永軍;蔡偉義;;車輛磁流變半主動懸架滑?刂圃囼炑芯縖A];江蘇省汽車工程學會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余淼;董小閔;李銳;廖昌榮;陳偉民;;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研究及道路試驗[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第六屆青年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4年

8 祝世興;王海軍;王鵬;;基于磁流變減振器的車輛半主動懸架的聯(lián)合仿真[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第4分冊)[C];2010年

9 董小閔;李祖樞;余淼;廖昌榮;陳偉民;;仿人智能控制及其在磁流變半主動懸架中的應用(英文)[A];2009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第八分冊)[控制理論與應用(?[C];2009年

10 趙永香;申永軍;田佳雨;;半主動控制系統(tǒng)的動力學分析[A];第九屆全國動力學與控制學術(shù)會議會議手冊[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佳;汽車半主動懸架的首次穿越與隨機最優(yōu)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2 余淼;汽車磁流變半主動懸架控制系統(tǒng)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3 董小閔;汽車磁流變半主動懸架仿人智能控制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4 袁傳義;半主動懸架與電動助力轉(zhuǎn)向系統(tǒng)自適應模糊集成控制及其優(yōu)化設計[D];江蘇大學;2007年

5 梅雪晴;轎車半主動懸架構(gòu)件的疲勞可靠性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4年

6 祝輝;基于磁流變半主動懸架的汽車底盤集成控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吳參;車輛半主動懸架非線性特性與控制算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李仕生;車輛可變阻尼減振器半主動懸架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9 胡慶玉;基于IPSO-BP網(wǎng)絡的汽車半主動懸架控制算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方子帆;基于MR阻尼器的半主動懸架控制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42520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qiche/142520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d9c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