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與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8-24 00:32
研究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對礦區(qū)土地復墾與生態(tài)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選取勝利礦區(qū)土壤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地統計學和GIS技術分析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變異性,并探討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類型對其影響。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土壤pH、有機質、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鉀平均含量分別為8.07、21.59 g/kg、82.91 mg/kg、8.21 mg/kg、257.34 mg/kg;除pH屬于弱變異外,其他養(yǎng)分均屬于中等強度變異;各項養(yǎng)分指標均具有一定的趨勢效應。pH的最適模型是球面模型,有機質、速效鉀的最適模型是線性有基臺模型,速效氮、有效磷的最適模型是指數模型。pH、有機質、速效氮表現為中等空間自相關性;有效磷、速效鉀呈弱空間自相關性。pH由中部向四周逐漸降低;有機質、速效氮高值區(qū)集中在西部高程較大的位置,低值區(qū)分布在受人類擾動較強的中東部;有效磷、速效鉀沒有呈現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坡度、坡向、高程、地形濕度指數是造成土壤養(yǎng)分格局差異的主要地形因子;從土地利用方式看,采礦擾動是養(yǎng)分含量較低的重要原因,礦業(yè)用地養(yǎng)分含量顯著低于耕地和草地。
【文章來源】:土壤. 2020,5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與樣點分布圖
用GS+9.0軟件擬合半方差函數,以殘差(RSS)最接近于0、決定系數(R2)最接近于1為標準選擇最佳的擬合模型。由表2可知,pH的最適模型是球面模型,有機質、速效鉀的最適模型是線性有基臺模型,速效氮、有效磷的最優(yōu)半方差模型為指數模型。土壤養(yǎng)分各項指標的塊金值(C0)均為正值,說明在當前采樣尺度范圍內,存在由于采樣、測定誤差等隨機因素引起的空間異質性。土壤指標均具有一定的基臺值(C0+C),說明其受地形、土壤母質等自然因素影響。塊金效應(C0/(C0+C))表示隨機因素引起的異質性占系統總異質性的比例。按照Cambardella等[14]劃分標準,pH、有機質和速效氮的塊金效應在0.501~0.614,表現為中等的空間自相關性,說明其空間變異是由結構因素和隨機因素共同引起的;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塊金效應均大于0.75,表明隨機因素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勝利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特性受開采、土地復墾、放牧等因素影響較大,人為因素的差異性和隨機性使得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不盡相同;坡度、高程等地形差異造成土壤侵蝕與運移,增強了結構因素的差異,因此不同位置、不同養(yǎng)分指標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空間變異[15]。土壤養(yǎng)分因子5項指標的變程在1.350~17.240 km,說明它們各自的空間自相關范圍相差較大,空間異質性對尺度的依賴程度不同,應根據各項養(yǎng)分指標的特征調整采樣間隔。2.4 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分布格局
采用GS+9.0軟件擬合各養(yǎng)分指標的半方差函數理論模型,考慮各向異性和趨勢效應,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yǎng)分分級標準,通過ArcGIS 10.4普通克里金插值繪制勝利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圖(圖3)。為了進一步了解其豐缺狀況,本文結合土壤數據的分級標準,統計各等級所占的面積和比例(表3)。研究區(qū)土壤呈中性至強堿性,這與戴萬宏等[16]研究中國地帶性土壤pH分布得到的結果一致。pH呈由中部向四周降低的趨勢,東北部分地區(qū)土壤為中性,圖上深色區(qū)域屬于典型的鹽堿地,表現出較強的堿性。勝利煤田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降水較少,植被稀疏,土壤侵蝕嚴重,有機質、速效氮含量以中等和缺乏水平為主。其中,有機質含量處于中等和缺乏水平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8.78%,速效氮含量處于中等和缺乏水平的面積占84.46%。有機質和速效氮的相關性分析顯示,二者相關系數達0.49,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從插值結果(圖3)也可以看出,二者的空間分布較為相似:含量較高的土壤位于西部高程較大的位置,低值分布在中東部人類活動干擾相對較強的區(qū)域。這可能是由于東二號露天礦周邊多是退化草地,缺乏植被和凋落物的積累,錫林河干涸后沉積沙暴露及東南角堆煤場的影響造成的。研究區(qū)土壤有效磷處于缺乏狀態(tài),中等及以下水平的面積為695.1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86.67%。礦業(yè)用地有效磷含量較低,中部及北部耕地位置出現高含量斑塊。速效鉀含量相對較高,很豐富和豐富水平占總面積的97.44%。同樣受到錫林河附近的鹽沼濕地和東南部的堆煤場影響,這兩個位置速效鉀含量偏低。2.5 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白龍江流域土壤有機碳與全氮儲量的空間格局特征[J]. 張金茜,鞏杰,柳冬青. 土壤通報. 2018(01)
[2]桂西北喀斯特地區(qū)石灰土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J]. 俞月鳳,何鐵光,宋同清,李麗娟,韋彩會,蒙炎成,唐紅琴,李忠義,李婷婷,胡芳. 生態(tài)學報. 2018(08)
[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山地蘋果林土壤干化及養(yǎng)分變異特征[J]. 李青華,張靜,王力,王延平. 土壤學報. 2018(02)
[4]礦山土壤特性及其分類研究進展[J]. 路曉,王金滿,李博,白中科. 土壤. 2017(04)
[5]江西省耕地土壤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江葉楓,葉英聰,郭熙,饒磊,孫凱,李偉峰. 土壤學報. 2017(06)
[6]重慶市豐都縣紫色土養(yǎng)分空間變異及土壤肥力評價[J]. 陶睿,王子芳,高明,孫宇. 土壤. 2017(01)
[7]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 case study in China[J]. JIN JiaXin,WANG Ying,JIANG Hong,KONG Yan,LU Xue He,ZHANG XiuYi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9)
[8]蘋果主產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陜西省禮泉縣為例[J]. 張彬,楊聯安,楊粉莉,王衛(wèi)東,袁曉育,張林森,謝賢健,楊煜岑,杜挺. 土壤. 2016(04)
[9]平朔礦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復墾類型及微地形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劉孝陽,周偉,白中科,楊柯.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3)
[10]淮北平原農田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以安徽省蒙城縣為例[J]. 趙明松,李德成,張文凱,胡春華,邵云鵬. 土壤通報. 2016(03)
博士論文
[1]錫林郭勒露天煤礦區(qū)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與植被恢復研究[D]. 楊勇.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準東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研究[D]. 張詩吟.新疆大學 2017
[2]平朔礦區(qū)典型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D]. 王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3]土壤速效氮磷鉀空間異質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D]. 張宏偉.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6
[4]煤炭基地村莊復墾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研究[D]. 馬樺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5]黃土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土壤環(huán)境效應[D]. 唐駿.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5
本文編號:3358910
【文章來源】:土壤. 2020,5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9 頁
【部分圖文】:
研究區(qū)與樣點分布圖
用GS+9.0軟件擬合半方差函數,以殘差(RSS)最接近于0、決定系數(R2)最接近于1為標準選擇最佳的擬合模型。由表2可知,pH的最適模型是球面模型,有機質、速效鉀的最適模型是線性有基臺模型,速效氮、有效磷的最優(yōu)半方差模型為指數模型。土壤養(yǎng)分各項指標的塊金值(C0)均為正值,說明在當前采樣尺度范圍內,存在由于采樣、測定誤差等隨機因素引起的空間異質性。土壤指標均具有一定的基臺值(C0+C),說明其受地形、土壤母質等自然因素影響。塊金效應(C0/(C0+C))表示隨機因素引起的異質性占系統總異質性的比例。按照Cambardella等[14]劃分標準,pH、有機質和速效氮的塊金效應在0.501~0.614,表現為中等的空間自相關性,說明其空間變異是由結構因素和隨機因素共同引起的;有效磷和速效鉀的塊金效應均大于0.75,表明隨機因素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勝利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特性受開采、土地復墾、放牧等因素影響較大,人為因素的差異性和隨機性使得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不盡相同;坡度、高程等地形差異造成土壤侵蝕與運移,增強了結構因素的差異,因此不同位置、不同養(yǎng)分指標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空間變異[15]。土壤養(yǎng)分因子5項指標的變程在1.350~17.240 km,說明它們各自的空間自相關范圍相差較大,空間異質性對尺度的依賴程度不同,應根據各項養(yǎng)分指標的特征調整采樣間隔。2.4 土壤養(yǎng)分的空間分布格局
采用GS+9.0軟件擬合各養(yǎng)分指標的半方差函數理論模型,考慮各向異性和趨勢效應,按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養(yǎng)分分級標準,通過ArcGIS 10.4普通克里金插值繪制勝利礦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圖(圖3)。為了進一步了解其豐缺狀況,本文結合土壤數據的分級標準,統計各等級所占的面積和比例(表3)。研究區(qū)土壤呈中性至強堿性,這與戴萬宏等[16]研究中國地帶性土壤pH分布得到的結果一致。pH呈由中部向四周降低的趨勢,東北部分地區(qū)土壤為中性,圖上深色區(qū)域屬于典型的鹽堿地,表現出較強的堿性。勝利煤田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降水較少,植被稀疏,土壤侵蝕嚴重,有機質、速效氮含量以中等和缺乏水平為主。其中,有機質含量處于中等和缺乏水平的面積占總面積的98.78%,速效氮含量處于中等和缺乏水平的面積占84.46%。有機質和速效氮的相關性分析顯示,二者相關系數達0.49,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從插值結果(圖3)也可以看出,二者的空間分布較為相似:含量較高的土壤位于西部高程較大的位置,低值分布在中東部人類活動干擾相對較強的區(qū)域。這可能是由于東二號露天礦周邊多是退化草地,缺乏植被和凋落物的積累,錫林河干涸后沉積沙暴露及東南角堆煤場的影響造成的。研究區(qū)土壤有效磷處于缺乏狀態(tài),中等及以下水平的面積為695.17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86.67%。礦業(yè)用地有效磷含量較低,中部及北部耕地位置出現高含量斑塊。速效鉀含量相對較高,很豐富和豐富水平占總面積的97.44%。同樣受到錫林河附近的鹽沼濕地和東南部的堆煤場影響,這兩個位置速效鉀含量偏低。2.5 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甘肅白龍江流域土壤有機碳與全氮儲量的空間格局特征[J]. 張金茜,鞏杰,柳冬青. 土壤通報. 2018(01)
[2]桂西北喀斯特地區(qū)石灰土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J]. 俞月鳳,何鐵光,宋同清,李麗娟,韋彩會,蒙炎成,唐紅琴,李忠義,李婷婷,胡芳. 生態(tài)學報. 2018(08)
[3]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山地蘋果林土壤干化及養(yǎng)分變異特征[J]. 李青華,張靜,王力,王延平. 土壤學報. 2018(02)
[4]礦山土壤特性及其分類研究進展[J]. 路曉,王金滿,李博,白中科. 土壤. 2017(04)
[5]江西省耕地土壤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江葉楓,葉英聰,郭熙,饒磊,孫凱,李偉峰. 土壤學報. 2017(06)
[6]重慶市豐都縣紫色土養(yǎng)分空間變異及土壤肥力評價[J]. 陶睿,王子芳,高明,孫宇. 土壤. 2017(01)
[7]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geographic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 case study in China[J]. JIN JiaXin,WANG Ying,JIANG Hong,KONG Yan,LU Xue He,ZHANG XiuYi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9)
[8]蘋果主產區(qū)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陜西省禮泉縣為例[J]. 張彬,楊聯安,楊粉莉,王衛(wèi)東,袁曉育,張林森,謝賢健,楊煜岑,杜挺. 土壤. 2016(04)
[9]平朔礦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復墾類型及微地形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J]. 劉孝陽,周偉,白中科,楊柯.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3)
[10]淮北平原農田土壤養(yǎng)分空間變異特征——以安徽省蒙城縣為例[J]. 趙明松,李德成,張文凱,胡春華,邵云鵬. 土壤通報. 2016(03)
博士論文
[1]錫林郭勒露天煤礦區(qū)土壤重金屬分布特征與植被恢復研究[D]. 楊勇.內蒙古農業(yè)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準東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研究[D]. 張詩吟.新疆大學 2017
[2]平朔礦區(qū)典型土壤養(yǎng)分空間分布及其影響因素[D]. 王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6
[3]土壤速效氮磷鉀空間異質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D]. 張宏偉.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6
[4]煤炭基地村莊復墾土壤養(yǎng)分時空變化研究[D]. 馬樺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5
[5]黃土區(qū)露天煤礦排土場植被恢復的土壤環(huán)境效應[D]. 唐駿.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 2015
本文編號:33589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3589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