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小麥及其祖先物種的叢枝菌根共生響應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7 04:27
【摘要】:叢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能與小麥根系形成基于碳、氮、磷物質交換的互惠共生體,對小麥的營養(yǎng)吸收、抗病抗逆等具有綜合的有益效應,F代普通小麥(六倍體)起源于多個祖先物種,但迄今為止,小麥及其祖先物種與AM真菌的共生關系如何?它們的AM共生響應模式有何異同?是否受土壤氮、磷肥力的調控?這些問題仍未得到科學的回答,嚴重阻礙了我們從菌根共生角度進行高抗低肥小麥新品種的選育。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以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及其祖先物種(包括:擬斯卑爾脫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烏拉爾圖小麥[Triticum urartu]、節(jié)節(jié)麥[Aegilops tauschii]、野生二粒小麥[Triticum turgidum])為研究對象,通過在溫室條件下人工接種AM真菌(接菌及不接菌)及施肥處理(未施肥,施氮,施磷及氮磷混施),結合AM侵染率測定、植物性狀分析(生物量、氮磷含量)等,研究不同土壤肥力下小麥及其祖先物種與AM真菌的共生關系,揭示這些親緣植物的AM共生響應模式,并進一步探討小麥菌根依賴性的可能性遺傳來源,為基于AM共生體的小麥育種提供科學依據。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接種AM真菌后,各供試植物材料均被AM真菌侵染,但施肥對不同物種的AM真菌指標的影響各異。從單物種水平來看,施肥顯著降低了節(jié)節(jié)麥和普通小麥根系中的AM真菌總侵染率,但對山羊草、烏拉爾圖小麥和野生二粒型小麥則無顯著影響。雙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施肥及物種對叢枝侵染率、泡囊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有顯著影響(all P0.03),且叢枝侵染率、孢子密度及根外菌絲密度受施肥和物種的交互影響(all P0.01)。(2)不同物種的生物量及氮磷含量均受施肥處理的顯著影響,施氮及氮磷混施能顯著提高多數物種的總生物量及氮含量。接種AM真菌顯著提高了山羊草和節(jié)節(jié)麥的總生物量,提高了節(jié)節(jié)麥的磷含量,但降低了野生二粒小麥的磷含量。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總生物量、根冠比、氮含量和磷含量均受施肥、物種及兩者交互的顯著影響(all P≤0.005);菌根接種對地下生物量(P=0.056)及植物磷含量(P=0.05)有接近顯著的影響,但菌根接種及物種對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總生物量、根冠比及磷含量均有顯著的交互效應(all P0.03);此外,菌根接種、物種和施肥對植物氮含量(P=0.049)及氮磷比(P=0.002)有三元交互影響。(3)在不同施肥處理下,不同物種的菌根響應模式各異。在未施肥處理下,野生二粒型小麥的菌根生長響應(MGR)為顯著負效應(表明AM真菌抑制植物生長),節(jié)節(jié)麥和山羊草的菌根氮吸收響應(MNR)為顯著正效應(表明AM真菌促進植物氮吸收);在施氮處理下,小麥的MGR和MNR均為正效應;在施磷處理下,小麥的MGR和菌根磷吸收響應(MPR)均為負效應,但山羊草的MGR則為正效應;在氮磷混施處理下,節(jié)節(jié)麥的MGR、MNR和MPR均為正效應,但山羊草的MGR和野生二粒小麥的MNR和MPR均為負效應。聚類分析表明,普通小麥和節(jié)節(jié)麥的菌根響應性關系較近,暗示了普通小麥的菌根依賴性的遺傳來源可能是節(jié)節(jié)麥。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小麥及其祖先物種與AM真菌的相互關系各異,AM真菌對宿主植物生物量及營養(yǎng)吸收的作用受土壤肥力的調控。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現代小麥的菌根依賴性可能來源于節(jié)節(jié)麥。本研究為小麥育種與共生微生物交叉研究開拓新的思路,為基于AM共生體的小麥品種選育提供科學依據。
【圖文】:

叢枝菌根,叢枝,典型結構,圖片


圖 1 叢枝菌根的典型結構-叢枝(a)和泡囊(b). 圖片由趙亞楠拍攝Fig. 1 Typical structure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rbuscular (a) and Vesicular (b) .Pictureby ZhaoYananAM 真菌通過菌絲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Rillig, 2004)。根外菌絲通過形成水穩(wěn)定的大團聚體來維持土壤結構(Rillig et al., 2010),并且 AM 真菌的根外生物量與土壤的有機碳、有機氮含量都有較強的正相關作用(Wilson et al.,2009)。Fellbauma et al. (2012) 認為,AM 真菌能將大部分的礦質營養(yǎng)元素轉運到植物,并且 AM 真菌產生的球囊霉素為土壤碳固持做了重要貢獻 (Rillig, 2002) 。有研究表明,,菌根途徑對植物磷的貢獻率可高達 100%,對植物鋅的貢獻率可達25% (Ma et al., 2019),并且可為宿主植物提供多種益處,例如:增強宿主植物的抗旱性和抗病性(Hage-Ahmed et al., 2019)。AM 真菌能與大多數農作物形成互惠共生體,基于其對農作物的益處,AM 真菌常被用作農業(yè)和園藝中的生物肥料(Hamel, 1996)。近年來,農業(yè)生態(tài)對 AM 真菌生物肥料的需求也不斷增長,生產AM 菌劑的公司數量增加了一倍多(Vosátka et al., 2013)。但與此同時,菌根共生體也受到多種農業(yè)實踐的影響,如土壤耕作、施肥、農藥等(Jansa et al., 2002; Frank

路線圖,實驗技術,路線圖,叢枝菌根


本研究的實驗技術路線圖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S512.1;S15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惲雯斐;尤朝陽;張淑娟;張俐;徐海陽;郭欣悅;;叢枝菌根控制稻田氮排放研究進展[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9年03期

2 李大榮;楊文港;向嘉;;叢枝菌根對植物營養(yǎng)元素吸收及生長影響的研究進展[J];南方農業(yè);2018年27期

3 劉剛;;中科院揭示叢枝菌根緩解植物鉻毒害的機理[J];農藥市場信息;2016年14期

4 吳強盛;鄒英寧;;柑橘叢枝菌根的研究新進展[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5 湯存麗;;淺談叢枝菌根[J];河南農業(yè);2013年19期

6 趙慧敏;;叢枝菌根生理生態(tài)學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4期

7 姜德鋒,李敏,劉潤進,劉培利,吳鈞波;叢枝菌根菌對棉花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1998年04期

8 楊顯志,邵華,周成,宣群,楊春燕,張玲琪;叢枝菌根研究及應用[J];云南農業(yè)科技;2001年04期

9 李敏,姜德鋒,孟祥霞,劉潤進,李曉林;叢枝菌根菌對大田菜豆生長、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1999年03期

10 賈婷婷;宋福強;;叢枝菌根提高植物耐鹽性的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1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美慶;;叢枝菌根在我國的商業(yè)化應用[A];第九屆全國土壤微生物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1年

2 王均璃;;叢枝菌根菌在種苗生產之應用[A];中國第六屆海峽兩岸菌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包玉英;閆偉;;內蒙古中西部草原主要植物叢枝菌根與結構類型研究[A];中國第六屆海峽兩岸菌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賀超興;Tunde TAKACS;Attila ANTON;;有機土栽培下叢枝菌根菌對番茄營養(yǎng)吸收的作用研究[A];2005年全國學術年會農業(yè)分會場論文專集[C];2005年

5 劉永俊;張婧;馮虎元;安黎哲;;檸條根系中叢枝菌根的季節(jié)性變化及其影響因素[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五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8)[C];2008年

6 蔡邦平;黃耀堅;董怡然;張秀英;;廈門地區(qū)濱海植物叢枝菌根侵染的研究[A];中國植物園(第十三期)[C];2010年

7 黃立志;黃英森;劉亞萍;;叢枝菌根菌的培養(yǎng)技術與其防治土傳病害及提高果蔬品質的研究進展[A];2005年中南、西南植物病理學會和中國菌物學會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陳保冬;李濤;徐麗嬌;謝偉;郝志鵬;張莘;;叢枝菌根共生體系協(xié)同抗旱生理機制[A];中國菌物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8年

9 張瑞;孟根花;于林清;李重祥;張宇;烏恩;;叢枝菌根對紫花苜?果}堿性的影響及其研究展望[A];2007自然科學學術論文(土壤肥料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C];2007年

10 唐明;陳輝;任嘉紅;;沙棘幼苗叢枝菌根酸性磷酸酶的細胞化學研究[A];中國菌物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第六屆菌物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程唯珈;“木聯網”來了![N];中國科學報;2019年

2 記者 王菲;小菌劑發(fā)揮大作用[N];新疆科技報(漢);2010年

3 趙笛 張春華 孫貴山;五年獲得6項省級一等獎[N];青島日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趙笛 本報通訊員 孫貴山;劉潤進和他的菌根世界[N];青島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廷玉;干擾與競爭條件下叢枝菌根菌和數種作物的互作[D];蘭州大學;2010年

2 董昌金;叢枝菌根真菌孢子萌發(fā)及類黃酮對叢枝菌根形成影響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4年

3 陳保冬;叢枝菌根減輕宿主植物鋅、鎘毒害機理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2年

4 楊如意;叢枝菌根對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及其對宿主植物的調節(jié)[D];浙江大學;2007年

5 范繼紅;黃檗叢枝菌根生理生態(tài)學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年

6 Bushra Ghazanfar;叢枝菌根菌侵染和外源乙酰水楊酸對番茄耐鹽性的誘導作用[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年

7 鄧燕;集約化條件下小麥和玉米基于根際過程的根層磷素調控[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孔凡美;叢枝菌根菌與玉米聯合修復芘污染土壤的效應及其機理[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8年

9 張延旭;西部煤炭開采對土壤環(huán)境影響及微生物修復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6年

10 張淑娟;叢枝菌根—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氮磷的削減功能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飛;叢枝菌根真菌與營養(yǎng)互作對羊草抗旱性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9年

2 趙亞楠;小麥及其祖先物種的叢枝菌根共生響應研究[D];蘭州大學;2019年

3 郭亞楠;花棒AM真菌共生特征及其生態(tài)地理分布研究[D];河北大學;2018年

4 陶爽;羊草—叢枝菌根共生體對鹽、旱逆境交叉脅迫的生理響應[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8年

5 潘瑤瑤;生長素轉錄調控因子在叢枝菌根真菌促進番茄磷吸收中的作用[D];浙江大學;2019年

6 劉迎娜;水稻GRAS轉錄因子RAD1調控叢枝菌根共生的功能研究[D];南京大學;2018年

7 付紅麗;叢枝菌根真菌對松嫩草地羊草耐鹽性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8年

8 錢潔鑫;叢枝菌根對嚴重退化羊草典型草原植被修復效應的研究[D];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18年

9 呂桂云;叢枝菌根化育苗對大棚黃瓜生長發(fā)育和果實品質的影響[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1年

10 肖靚;叢枝菌根育苗提高西瓜養(yǎng)分吸收和抗病能力的效應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7008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nykj/27008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4c0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