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化液滴在高壓靜電場中的動力學過程
本文選題:微觀動力學過程 + 霧化電極; 參考:《高電壓技術》2017年02期
【摘要】:為了研究高壓靜電場中霧滴的微觀動力學過程,利用高速相機觀察霧滴在無動力空腔電極霧化裝置中的運動狀態(tài),并分析了電壓和粒徑對霧滴加速度、速度、運動軌跡和霧化半角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霧化電壓對霧滴粒徑的分布有影響,電壓越高大粒徑霧滴出現(xiàn)的概率越大;霧化電壓和霧滴粒徑對霧化半角和霧滴在電場中的運動軌跡有影響;霧化電壓和霧滴粒徑對霧滴在電場中運動時的加速度有影響,且加速度與電場強度的平方成正比,與霧滴粒徑成反比;霧滴遠離電極尖端的過程中,電場強度迅速衰減,霧滴所受電場力迅速減小,霧滴在電場中做變加速運動,并且距離電極尖端10 mm時,其加速度趨于0。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icro dynamic process of droplets in 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 the motion state of droplets in an unpowered cavity electrode atomizing device was observed by high speed camera, and the effects of voltage and particle size on the acceleration and velocity of droplets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motion trajectory and atomization half ang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omizing voltage has an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droplet size, the larger the voltage,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droplet appearance, and the effect of atomizing voltage and droplet size on the atomization half-angle and the droplet's moving track in the electric field. The atomization voltage and droplet size have an effect on the acceleration of droplets moving in an electric field, and the acceleration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quare of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droplet diameter, and the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decreases rapidly as the droplet moves away from the tip of the electrode. The electric field force of the droplet decreases rapidly, the droplet moves in an electric field and the acceleration tends to be 0 when it is 10 mm away from the tip of the electrode.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靜電研究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077035;10875036)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E2016201184)~~
【分類號】:O35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翁怡嬋;楊金湘;江毓武;;臺灣海峽漂移物運動軌跡的數(shù)值模擬[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3期
2 錢林坤;;平拋物體運動軌跡的實驗[J];物理通報;1957年05期
3 汪靜誼;電子在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中運動軌跡的討論[J];大學物理;1988年09期
4 ;歐盟科學家探索負離子的運動軌跡取得成果[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2年Z1期
5 張立冬;轉(zhuǎn)動物臺橢圓偏光運動軌跡分析[J];巖石礦物學雜志;1988年02期
6 馮俊;;宏觀物體在介質(zhì)中高速運動的運動軌跡研究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7 施春燕;袁家虎;伍凡;萬勇建;;運動軌跡對拋光誤差的影響分析和軌跡優(yōu)化研究[J];光學學報;2011年08期
8 魏曉光;;物體運動軌跡之解析[J];技術物理教學;2010年01期
9 羅守恒;用3DMAX模擬平拋物體運動軌跡[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劉天佑,周基升,李小軍;斜拋物體運動軌跡的極值研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廣慶;王茂斌;王人成;華超;;矢狀面人體運動軌跡檢測與分析系統(tǒng)的研制[A];中華醫(yī)學會第八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李廣慶;王人成;王茂斌;華超;;矢狀面人體運動軌跡檢測與分析系統(tǒng)的研制[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第二屆康復醫(yī)學論壇、中國康復醫(yī)學會第四屆青年學術會議、北京康復醫(yī)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郭璐;沈模衛(wèi);關忻;;上肢伸展姿勢及運動軌跡預測[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閆劍鋒;李戰(zhàn)懷;;一種基于運動軌跡的視頻檢索方法[A];第十九屆全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研究報告篇)[C];2002年
5 沈國治;;蘋果Ⅱ型計算機在鉛球運動教學與訓練中的應用[A];第五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1985年
6 王加;陳慧;;基于駕駛員操縱及車輛運動軌跡信息的駕駛分心辨識方法[A];面向未來的汽車與交通——2013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精選[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學 姜學軍 張秀芬;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軌跡發(fā)生偏轉(zhuǎn)演示器[N];大眾科技報;2004年
2 本報駐浙記者 蔣萍 本報實習生 趙征南;浙大機器人 能發(fā)旋轉(zhuǎn)球[N];文匯報;2011年
3 王淑娟;服務機器人離我們還有多遠?[N];科技日報;2011年
4 李慎;平拋物體的運動[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段朋;與人共融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定位與導航[D];山東大學;2015年
2 馮文成;冷擺輾機擺頭運動軌跡與成形力的理論分析及試驗研究[D];機械科學研究總院;2015年
3 趙海龍;核素等離子體束流電磁分離技術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楊劍宇;面向運動軌跡的高效表示和快速識別的綜合簽名描述與動態(tài)索引[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5 郭璐;上肢伸展姿勢及運動軌跡預測[D];浙江大學;2006年
6 李愛娟;智能車輛運動軌跡規(guī)劃方法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年
7 柳成林;拖曳錨在海床土中的運動模型及運動軌跡的理論預測方法[D];天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杜晴嵐;基于機器視覺的行人運動軌跡識別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常磊;基于復合傳感器的運動軌跡追蹤技術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5年
3 賈紹龍;駝背體影響下體表控制點位置變化模型[D];蘇州大學;2015年
4 喬洋;養(yǎng)殖海域水動力及污染物遷移的數(shù)值模擬[D];大連海洋大學;2016年
5 海鑫;基于位置細胞的大鼠運動軌跡解碼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6 陳智博;基于筆尖運動軌跡的簽名認證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7 蔣雙;基于捷聯(lián)慣導的運動軌跡跟蹤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鄒青剛;生物水質(zhì)監(jiān)測中的活體魚運動軌跡算法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9 盧南瓊;智能群體運動軌跡提取技術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10 黃忠主;面向監(jiān)視視頻的運動軌跡提取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448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lxlw/184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