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秦嶺東部樊岔和義寺山金礦床地質礦化特征與礦床成因
本文關鍵詞:小秦嶺東部樊岔和義寺山金礦床地質礦化特征與礦床成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小秦嶺金礦集區(qū)是我國重要的金礦產基地,目前累計探明黃金儲量約500噸,是僅次于膠東的第二大巖金產地。小秦嶺礦集區(qū)地處華北克拉通南緣、秦嶺造山帶北側,近東西向的邊界斷裂(太要斷裂與小河斷裂)和變質核雜巖奠定了小秦嶺地區(qū)的主要構造格局。石英脈型金礦是小秦嶺地區(qū)的主要礦床類型,含金石英脈多賦存于晚太古代-古元古代(2.3~2.7Ga)太華群中-深成變質巖系中,礦體嚴格受脆-韌性構造控制呈脈狀或透鏡體狀產出;從南向北依次分為大月坪-老鴉岔-楊砦峪(南礦帶)、七樹坪-雷家坡(中礦帶)、五里村-靈湖(北礦帶)三個礦帶。 樊岔和義寺山金礦分別位于南礦帶和北礦帶的東段,樊岔金礦為典型的石英脈型金礦,而義寺山金礦包括韌性剪切帶與石英脈疊加型金礦床。樊岔金礦賦礦圍巖主要為太華群斜長角閃巖和古元古代(1838±21Ma)花崗巖,礦體受脆性斷裂控制,以NE-NNE向含金石英脈的形式產出。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和銀金礦等,此外還發(fā)育大量碲化物。金礦脈兩側圍巖蝕變微弱,其蝕變類型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黃鐵礦化和碳酸鹽化。依據礦物共生組合和結構構造可劃分為四個成礦階段,即石英-粗粒狀黃鐵礦階段(Ⅰ)、石英-團塊狀黃鐵礦-黃銅礦階段(Ⅱ)、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Ⅲ)和碳酸鹽-石英階段(Ⅳ)。 義寺山金礦賦存于太華群楊砦峪組黑云斜長片麻巖,礦體受五里村背斜影響,平面呈“U”字形,同時礦區(qū)內發(fā)育的一系列韌-脆性斷裂也控制了部分礦體的產狀,使礦體分為NE向、近EW向和NW向三組礦脈。礦床成礦作用以充填和交代方式為主,礦石類型可分為韌性剪切帶型和石英脈型兩類。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輝鉍礦和自然金,脈石礦物由石英、黑云母、斜長石、微斜長石、綠泥石、角閃巖和碳酸鹽等組成。根據野外觀察和顯微鏡下研究將義寺山金礦成礦期成礦階段劃分為兩期四階段,即韌性剪切變形交代成礦期和脆性構造石英脈充填成礦期,其中石英脈充填期又可分為石英-團塊狀黃鐵礦階段(Ⅰ)、石英-浸染狀黃鐵礦階段(Ⅱ)、石英-多金屬硫化物階段(Ⅲ)和碳酸鹽-石英階段(Ⅳ)。 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分析(SEM-EDS)和電子顯微探針微區(qū)成分分析(EMP)顯示,樊岔金礦碲化物產出于金-多金屬硫化物階段,常呈集合體狀與金屬硫化物、自然金共生,或產于黃鐵礦、石英的晶間裂隙內。依據結構關系分析認為,碲化物的沉淀順序依次為碲鉛礦、針碲金銀礦、碲銀礦和碲金銀礦。黃鐵礦的LA-ICP-MS原位微區(qū)元素含量分析表明,Te元素與Au-Ag元素具有很好的正相關關系,成礦流體早期為一種富Te-Au-Ag熱液,但高溫高硫逸度的早期成礦流體抑制了碲化物的沉淀,成礦元素金可能以碲化物熔體或絡合物形式進行搬運,晚階段因成礦條件的改變導致碲化物飽和形成獨立碲化物。 樊岔金礦含金石英脈中的流體包裹體相態(tài)類型分為富CO2三相包裹體、富液兩相包裹體和純CO2單相包裹體,顯微測溫數據顯示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峰值集中于280~330℃區(qū)間,鹽度峰值集中于12.5~15.75wt%NaCl equiv.。義寺山金礦流體包裹體有富CO2三相包裹體、富液兩相包裹體和富CH4兩相包裹體,成礦溫度峰值集中于兩個區(qū)間:115~1750C和275~350℃,鹽度峰值集中于2~5wt%和14.5~19wt%NaCl equiv.兩個區(qū)間。結合流體包裹體測溫數據認為,兩礦床同屬高溫高鹽度CO2-H2O-NaCl-(±CH4)成礦流體系統。樊岔金礦均一溫度-鹽度變化圖顯示,高溫區(qū)間截然分為高鹽度和低鹽度兩組,低溫區(qū)間具有3~16wt%NaCl equiv.的大跨度鹽度范圍,指示成礦流體在演化過程中發(fā)生過相分離。義寺山金礦均一溫度與鹽度總體呈逐漸降低的趨勢,結合主要組分的連續(xù)型變化揭示,成礦流體具有混合流體的特征。因此,相分離和流體混合可能是樊岔、義寺山金礦成礦物質沉淀的主要機制。 樊岔含金石英脈中金屬硫化物的634S值分為兩組,一組具有接近于零的834S值(0.9~1.8‰)與幔源和晚中生代花崗巖體硫同位素組成相似,另一組具有負的634S值(-3.8~-1.4%o),可能是成礦流體沸騰致使硫同位素發(fā)生較低程度的分餾作用。義寺山金礦礦脈中黃鐵礦的δ34S值介于7.5~10.6‰間,與區(qū)內花崗巖脈硫同位素相近,暗示花崗巖脈可能是該礦區(qū)硫的主要來源。 樊岔金礦熱液期絹云母的40Ar/39Ar定年結果為130.5±1.3Ma和120.2±2.2Ma,可能代表了金成礦經歷了兩次熱液活動。礦區(qū)內與含金石英脈共生的基性脈巖(云斜煌斑巖)鋯石LA-ICP-MS U-Pb定年結果為154~160Ma和139~140Ma,表明金礦成礦與伸展的構造環(huán)境有關。區(qū)域地質、地球化學和年代學資料的綜合分析表明,包括小秦嶺在內的華北克拉通南緣早白堊世受區(qū)域大規(guī)模伸展作用控制,在這種構造背景下巖漿活動強烈,韌-脆性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為金成礦提供了部分成礦流體、成礦物質及熱源,而脆性斷裂帶為成礦熱液提供運移通道和儲礦空間。
【關鍵詞】:小秦嶺 礦化特征 碲化物 流體包裹體 礦床成因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P618.51
【目錄】:
- 作者簡介5-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緒論14-20
- §1.1 選題的來源、目的及意義14-15
- §1.2 選題的研究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存在問題15-18
- 1.2.1 礦床地質特征15-16
- 1.2.2 成礦流體研究16
- 1.2.3 基性脈巖與金成礦的關系16-17
- 1.2.4 成礦時代17-18
- §1.3 研究內容及方案18-19
- 1.3.1 研究內容18
- 1.3.2 研究方案及技術路線18-19
- §1.4 論文工作量19-20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20-27
- §2.1 區(qū)域地層20-22
- 2.1.1 下基底巖系21
- 2.1.2 上基底巖系21-22
- §2.2 區(qū)域構造22-24
- §2.3 巖漿巖24-27
- 2.3.1 古元古代花崗巖24-25
- 2.3.2 中生代花崗巖25-26
- 2.3.3 基性脈巖26-27
- 第三章 礦床地質特征27-55
- §3.1 樊岔金礦27-42
- 3.1.1 礦區(qū)地質27-31
- 3.1.2 礦體地質特征31-33
- 3.1.3 礦石特征33-35
- 3.1.4 礦石結構構造35-38
- 3.1.5 圍巖蝕變38-40
- 3.1.6 成礦期與成礦階段40-42
- §3.2 義寺山金礦42-55
- 3.2.1 礦區(qū)地質概況42-45
- 3.2.2 礦體地質特征45-47
- 3.2.3 礦石特征47-48
- 3.2.4 礦石結構構造48-51
- 3.2.5 圍巖蝕變51-53
- 3.2.6 成礦期與成礦階段53-55
- 第四章 金的賦存狀態(tài)及碲化物特征55-70
- §4.1 實驗樣品和分析方法55-56
- §4.2 金的賦存狀態(tài)56-68
- 4.2.1 可見金:自然金或銀金礦56-59
- 4.2.2 可見金:含金碲化物59-61
- 4.2.3 碲化物共生組合及其生成順序61-63
- 4.2.4 不可見金63-68
- 4.3 對成礦物質來源和金富集成礦的啟示68-70
- 第五章 成礦流體特征及來源70-92
- §5.1 流體包裹體巖相學特征70-74
- 5.1.1 流體包裹體成因類型70-72
- 5.1.2 流體包裹體相態(tài)類型及分布特征72-74
- §5.2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與成分分析74-84
- 5.2.1 樣品描述及分析方法74-75
- 5.2.2 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75-80
- 5.2.3 流體包裹體成分分析80-83
- 5.2.4 樊岔金礦與義寺山金礦流體包裹體特征對比83-84
- 5.2.5 成礦流體性質84
- §5.3 硫同位素組成84-86
- §5.4 成礦流體來源及其演化86-92
- 5.4.1 成礦流體來源86-88
- 5.4.2 硫的來源88-89
- 5.4.3 成礦流體演化89-92
- 第六章 成礦時代及礦床成因92-106
- §6.1 含金石英脈~(40)Ar/~(39)Ar定年92-96
- 6.1.1 樣品描述及分析方法92-93
- 6.1.2 ~(40)Ar/~(39)Ar同位素分析結果93-96
- 6.1.3 金礦床成礦時代96
- §6.2 基性脈巖U-PB定年96-104
- 6.2.1 樣品描述及分析方法96-98
- 6.2.2 鋯石LA-ICP-MS定年測試結果98-103
- 6.2.3 基性脈巖地質意義及與金礦化的關系103-104
- §6.3 金礦床成因104-106
- 第七章 結論106-107
- 致謝107-108
- 參考文獻108-12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元厚;李宗彥;張孝民;錢明平;楊志強;何岳;張帥民;張力智;王建明;;小秦嶺金(鉬)礦田北礦帶推覆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倪師軍,李朝陽,,張誠,高榮德,劉春富;中基性脈巖對金礦成礦的貢獻──以小秦嶺金礦區(qū)為例[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3 徐啟東,鐘增球,周漢文,鐘國樓;小秦嶺地區(qū)金礦化與花崗巖漿活動的關系──流體標型特征提供的依據[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98年01期
4 沈曉明;張海祥;張伯友;;華南中生代變質核雜巖構造及其與巖石圈減薄機制的關系初探[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8年01期
5 周漢文,鐘增球,凌文黎,鐘國樓,徐啟東;豫西小秦嶺地區(qū)太華雜巖斜長角閃巖Sm-Nd等時線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球化學;1998年04期
6 邱華寧;;新一代Ar-Ar實驗室建設與發(fā)展趨勢:以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Ar-Ar實驗室為例[J];地球化學;2006年02期
7 丁麗雪;馬昌前;李建威;王連訓;陳玲;佘振兵;;華北克拉通南緣藍田和牧護關花崗巖體:LA-ICPMS鋯石U-Pb年齡及其構造意義[J];地球化學;2010年05期
8 薛良偉,原振雷,張蔭樹,強立志;魯山太華群Sm-Nd同位素年齡及其意義[J];地球化學;1995年S1期
9 曾鍵年,范永香;流體混合作用導致金沉淀機理的實驗研究[J];地球科學;2002年01期
10 張正偉,楊懷洲,朱炳泉;東秦嶺沉積建造演化與成礦[J];地球學報;2003年04期
本文關鍵詞:小秦嶺東部樊岔和義寺山金礦床地質礦化特征與礦床成因,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4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49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