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紫云山隆起北部地區(qū)金礦找礦潛力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12-10 22:55
紫云山隆起區(qū)位于湘中成礦區(qū)的北東部,白馬山——龍山——醴陵東西向穹斷帶與常德——安仁斷裂帶的交匯部位。中元古界板溪群馬底驛組地層與區(qū)內金礦化關系密切,含金熱液主要來源于燕山期巖漿活動,金礦體受剝離斷層及派生的次級斷裂控制,與石英脈、磁黃鐵礦關系密切。淺部以石英脈型金礦為主,深部出現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破碎蝕變巖型金礦體。本區(qū)具有探尋大型以上規(guī)模的破碎蝕變巖型金礦床。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1 大地構造位置
2 隆起區(qū)地質概況
3 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4 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4.1 硫同位素組成
4.2 鉛同位素組成
4.3 流體包裹體特征
5 找礦潛力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湖南白馬山-龍山東西向構造帶金銻礦找礦前景分析[J]. 康如華. 華南地質與礦產. 2002(01)
[2]湘中銻(金)礦床成礦物質來源——Ⅱ.同位素地球化學證據[J]. 馬東升,潘家永,解慶林. 礦床地質. 2003(01)
[3]湖南龍山地區(qū)金礦床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特征[J]. 吳繼承,王金榮,吳春俊,賈志磊. 礦產與地質. 2007(03)
[4]湖南紫云山巖體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意義[J]. 劉凱,毛建仁,趙希林,葉海敏,胡青. 地質學報. 2014(02)
[5]湘中包金山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簡析[J]. 陶詩龍,賴健清,張建東,鞠培姣. 礦物學報. 2015(S1)
[6]湖南省包金山金礦流體包裹體特征[J]. 鞠培姣,賴健清,莫青云,陶詩龍. 礦物學報. 2015(S1)
[7]湖南區(qū)域內生金成礦學分析與找礦預測[J]. 黎盛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1994(02)
[8]江南古陸某些金礦床成因討論[J]. 毛景文,李紅艷. 地球化學. 1997(05)
[9]雪峰地區(qū)金礦成礦時代問題的探討[J]. 彭建堂,戴塔根. 地質與勘探. 1998(04)
[10]論湖南前寒武系金礦床的形成時代[J]. 羅獻林.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 1989(01)
本文編號:3717669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1 大地構造位置
2 隆起區(qū)地質概況
3 典型礦床地質特征
4 成礦物質來源分析
4.1 硫同位素組成
4.2 鉛同位素組成
4.3 流體包裹體特征
5 找礦潛力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湖南白馬山-龍山東西向構造帶金銻礦找礦前景分析[J]. 康如華. 華南地質與礦產. 2002(01)
[2]湘中銻(金)礦床成礦物質來源——Ⅱ.同位素地球化學證據[J]. 馬東升,潘家永,解慶林. 礦床地質. 2003(01)
[3]湖南龍山地區(qū)金礦床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特征[J]. 吳繼承,王金榮,吳春俊,賈志磊. 礦產與地質. 2007(03)
[4]湖南紫云山巖體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意義[J]. 劉凱,毛建仁,趙希林,葉海敏,胡青. 地質學報. 2014(02)
[5]湘中包金山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簡析[J]. 陶詩龍,賴健清,張建東,鞠培姣. 礦物學報. 2015(S1)
[6]湖南省包金山金礦流體包裹體特征[J]. 鞠培姣,賴健清,莫青云,陶詩龍. 礦物學報. 2015(S1)
[7]湖南區(qū)域內生金成礦學分析與找礦預測[J]. 黎盛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1994(02)
[8]江南古陸某些金礦床成因討論[J]. 毛景文,李紅艷. 地球化學. 1997(05)
[9]雪峰地區(qū)金礦成礦時代問題的探討[J]. 彭建堂,戴塔根. 地質與勘探. 1998(04)
[10]論湖南前寒武系金礦床的形成時代[J]. 羅獻林. 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 1989(01)
本文編號:3717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37176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