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銀洞金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研究
本文關鍵詞:貴州水銀洞金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近年來,隨著選冶技術的突破和勘查力度的加大,我國卡林型金礦找礦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卡林型金礦現(xiàn)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金礦類型之一。貴州水銀洞金礦位處我國黔西南卡林型金礦礦集區(qū)灰家堡礦田,是近幾年通過成礦預測而發(fā)現(xiàn)的特大型隱伏型金礦。礦床具有品位高、噸位大的特點,找礦潛力大,在該區(qū)域的一系列金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本次工作中,作者兩次到水銀洞金礦區(qū)進行野外實地考察,采集巖石和礦石樣品并對勘探區(qū)的巖心進行了編錄,室內(nèi)開展了鏡下光薄片鑒定,樣品的主量、微量元素化學分析測試(采用ICP-MS方法),電子探針測試(黃鐵礦、毒砂為主)、穩(wěn)定同位素測試(硫化物的S和碳酸鹽的C-O)和Ar-Ar測年(區(qū)域超基性巖體)等工作,取得了以下一些認識: 1.水銀洞金礦位于揚子地臺西南緣與華南褶皺系右江褶皺帶的交界部位,大地構造位置特殊,特殊而又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為成礦提供了有利條件。研究區(qū)內(nèi)的金礦嚴格受構造控制,就本礦床而言,主要控礦構造有:平行褶皺的縱向逆沖斷層及破碎帶、區(qū)域性層間滑脫面、層間剝離帶及破碎帶等。其中的區(qū)域性層間滑脫面是區(qū)域上的導礦層,具有重要的找礦意義。 2.礦床主要賦存于黔西南地區(qū)“龍頭山”含金層序的龍?zhí)督M中下部,龍?zhí)督M的巖性主要為粉砂巖、粘土巖和不純碳酸鹽巖的互層,構成了隔水層(粉砂巖質(zhì)粘土巖、粘土巖)—透水層(不純碳酸鹽巖)—隔水層(粉砂巖質(zhì)粘土巖、粘土巖)的有利巖性組合。賦礦地層的有利巖性組合可能是礦床品位較高的因素之一。 3.礦床的載金礦物主要為毒砂和黃鐵礦,以黃鐵礦為主。黃鐵礦可分為沉積期和熱液期兩個世代,金主要賦存于熱液期的含砷黃鐵礦中。初步查明了金的賦存狀態(tài),主要有兩種賦存方式:a.以亞微米至納米級的顆粒金賦存于含砷黃鐵礦中,為不可見金,這部分金占總量的大多數(shù);b.金以顯微次顯微的自然金顆粒分布于含砷黃鐵礦內(nèi)核與外環(huán)的裂隙中,或賦存于石英-黃鐵礦細脈含砷黃鐵礦表面或其邊緣。 4.礦床地球化學研究表明,礦床的成礦元素組合為Au、As、Hg、Sb、Ag、W、Tl。從稀土與金的關系可以看出,礦石中Au與稀土總量REE、La_N/Yb_N呈反相關關系,即金含量高時礦石的REE、La_N/YbN比值降低;低的稀土REE是富礦石的標志之一; 5.區(qū)域構造演化和礦床的同位素研究表明,礦床的成礦物質(zhì)可能是多來源的 6.通過水銀洞金礦與區(qū)域上其他卡林型金礦的對比,以及國內(nèi)外卡林型金礦的對比研究,指出卡林型金礦具有相似的成礦特點,如控礦構造均以褶皺+斷裂的組合為主、容礦巖石均以碎屑巖和不純碳酸鹽巖為主、圍巖蝕變都是以硅化、黃鐵礦化為主的一套低溫熱液蝕變、金大多以顯微、次顯微的包裹金賦存于硫化物之中、元素組合大多為Au、As、Hg、Sb、Tl。在獲得此認識的基礎上,對我國卡林型金礦的找礦方向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7.進一步完善了礦床的成礦模式,從成礦系列的角度建立了礦床式——水銀洞式卡林型金礦,并提出礦床的深部找礦潛力巨大。
【關鍵詞】:卡林型金礦 水銀洞 黔西南 成礦規(guī)律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P618.5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緒論9-12
- 1.1 選題依據(jù)9-10
-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10-11
- 1.3 論文工作情況11-12
-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zhì)成礦背景12-22
-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12-15
- 2.1.1 大地構造背景12-13
- 2.1.2 區(qū)域構造格局13-14
- 2.1.3 構造對成礦的控制14-15
- 2.2 區(qū)域地層與含金層序15-17
- 2.3 巖漿巖17-20
- 2.4 區(qū)域礦產(chǎn)20-22
- 第三章 礦床地質(zhì)特征22-34
- 3.1 礦田地質(zhì)特征22-23
- 3.2 礦床含礦巖系23-25
- 3.3 控礦構造25-27
- 3.4 礦體特征27-29
- 3.5 礦石特征29-31
- 3.5.1 礦石礦物組合29-30
- 3.5.2 礦石的結構構造30-31
- 3.6 蝕變特征31-32
- 3.7 成礦期次及礦化階段32-34
- 第四章 金的賦存狀態(tài)研究34-45
- 4.1 載金礦物類型34-36
- 4.2 載金礦物的化學成分特征36-39
- 4.3 含砷黃鐵礦標型特征研究39-42
- 4.4 金的賦存狀態(tài)42-44
- 4.5 金的沉淀機制44-45
- 第五章 礦床地球化學特征45-62
- 5.1 樣品采集45
- 5.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45-47
- 5.3 微量元素47-51
- 5.4 稀土元素51-56
- 5.4.1 采樣和分析51
- 5.4.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51-54
- 5.4.3 金與稀土元素的關系54-56
- 5.5 硫同位素特征56-58
- 5.5.1 采樣、測試56
- 5.5.2 測試結果及分析56-58
- 5.6 鉛同位素特征58-59
- 5.7 碳、氧同位素59-60
- 5.8 包裹體地球化學60-62
- 第六章 礦床成礦規(guī)律和成礦模式62-76
- 6.1 礦床成礦規(guī)律62-65
- 6.1.1 關于成礦時代62-63
- 6.1.2 物質(zhì)來源63-64
- 6.1.3 控礦因素分析64-65
- 6.2 礦床成礦模式65-70
- 6.2.1 成礦模式65-67
- 6.2.2 礦床式67-69
- 6.2.3 找礦標志69-70
- 6.3 卡林型金礦的對比研究70-76
- 6.3.1 黔西南卡林型金礦礦床特征及對比70-72
- 6.3.2 不同區(qū)域卡林型金礦的對比72-74
- 6.3.3 我國卡林型金礦找礦方向探討74-76
- 第七章 結論76-78
- 7.1 主要結論76-77
- 7.2 存在的問題77-78
- 致謝78-79
- 參考文獻79-83
- 附圖83-86
- 個人簡歷86
【引證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登紅;秦燕;王成輝;陳毓川;高蘭;;貴州低溫熱液型汞、銻、金礦床成礦譜系——以晴隆大廠、興仁紫木凼和銅仁亂巖塘為例[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2年03期
2 王成輝;王登紅;黃凡;徐玨;陳鄭輝;應立娟;劉善寶;;中國金礦集區(qū)及其資源潛力探討[J];中國地質(zhì);2012年05期
3 王冉;桑樹勛;王文峰;易同生;趙霞;;貴州省普安礦區(qū)17號煤層中Au的富集成因研究[J];燃料化學學報;2011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冉;黔西地區(qū)煤中金賦存分布與富集地球化學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2 陳本金;黔西南水銀洞卡林型金礦床成礦機制及大陸動力學背景[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小龍;膠東新城金礦控礦構造解析及分形動力學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2 潘謀成;黔西南水銀洞卡林型金礦床中金的賦存特征及成因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3 楊治;貴州水銀洞金礦床地質(zhì)地球化學特征[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4 寫熹;黔西南貞豐水銀洞卡林型金礦床垂直分帶規(guī)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貴州水銀洞金礦地質(zhì)特征及成礦規(guī)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49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35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