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柳林煤礦位于陜北黃土溝壑區(qū),礦區(qū)地表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在該區(qū)域進行大規(guī)模、高強度的煤炭開采,地表移動變形更加復雜,并時常引發(fā)滑坡、坍塌、崩塌等地質災害,因此研究該區(qū)采動地表移動變形特征具有重大意義。本文根據(jù)紅柳林煤礦地質條件為建模原型,利用UDEC離散元數(shù)值模擬軟件,研究了S1501工作面地表及覆巖位移、應力變化及裂隙發(fā)育;研究了在地表為平坦情況下,不同黃土層厚度、不同采高、不同土巖比條件下煤層開采時的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研究了地表為溝壑情況下,不同覆巖類型、不同工作面推進方向及工作面位置不同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時的地表移動變形規(guī)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S1501工作面地質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工作面過溝壑時,斜坡水平位移明顯大于地表水平部分,坡腳處垂直位移量小于兩側位移,并且黃土層中縱向裂隙最先產(chǎn)生,至開采結束后,黃土層中橫、縱裂隙均較為發(fā)育。距離煤層較遠處的細粒砂巖,相當于實際地質條件中的關鍵層,對上覆巖層及黃土層移動變形起控制作用。(2)工作面上方地表為平坦狀態(tài)時,隨著黃土層厚度的增加,地表最大沉降值和最大水平移動值都呈非線性變化,黃土層具有加載和減緩地表沉陷的雙重作用;地表沉降量與采高成正相關,地表水平位移隨采高增大而增大;隨著黃土層占比增大,地表沉陷程度增大,當黃土層占比過大時(土巖比大于2:1),地表變形程度有所減小;運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了影響地表下沉與水平位移的三種因素的敏感性,均是采高土巖比黃土層厚度。(3)在單向坡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坡腳處的垂直位移小于其兩側的垂直位移,斜坡上的水平位移,自坡頂至坡腳處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并且在坡腳處,水平位移量明顯減少;水平變形在坡體后方的影響范圍大于坡體前側,并且在逆坡開采情況下,坡體兩側地表受到采動影響程度要大于順坡開采;坡體及坡體后方存在大量的裂縫,會導致斜坡不穩(wěn)定,在雨水沖刷作用下更易造成崩塌災害。(4)在單向坡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工作面位于坡體下方不同位置時,地表最大下沉量不同,并且出現(xiàn)位置也不相同;工作面位于坡體左側下方時,地表水平位移正負值均有出現(xiàn);工作面處于坡體下方不同位置時,位于采空區(qū)上方的地表水平位移變化均較為劇烈,并且在下沉盆地底部的水平移動值不為零;工作面位置處于坡體下方右側時,其水平變形影響范圍最大。(5)在凹形坡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處于順坡位置坡體上的垂直位移要大于逆坡位置下的垂直位移,從坡頂至坡腳處,兩側坡體垂直位移呈現(xiàn)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在凸形坡條件下進行煤層開采,垂直位移量在接近坡腳處最小;工作面位于凹形坡下方時,地表水平變形程度要大于工作面處于凸形坡情形下。
【圖文】:
技術路線圖

紅柳林煤礦交通位置圖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D3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振峰;靳曉敏;;應用UDEC進行頂板“三帶”范圍劃分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保;2015年04期
2 范立民;張曉團;向茂西;張紅強;申濤;林平選;;淺埋煤層高強度開采區(qū)地裂縫發(fā)育特征——以陜西榆神府礦區(qū)為例[J];煤炭學報;2015年06期
3 王軍保;劉新榮;劉小軍;;開采沉陷動態(tài)預測模型[J];煤炭學報;2015年03期
4 賀學鵬;;煤礦開采對環(huán)境的影響分析及對策探討[J];能源與節(jié)能;2014年06期
5 劉思峰;蔡華;楊英杰;曹穎;;灰色關聯(lián)分析模型研究進展[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3年08期
6 黃慶享;;淺埋煤層覆巖隔水性與保水開采分類[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S2期
7 張國慶;黃霆;;某礦UDEC數(shù)值模擬研究[J];煤;2010年06期
8 黃慶享;張文忠;侯志成;;固液耦合試驗隔水層相似材料的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S1期
9 郭春穎;李云龍;劉軍柱;;UDEC在急傾斜特厚煤層開采沉陷數(shù)值模擬中的應用[J];中國礦業(yè);2010年04期
10 余學義;李邦幫;李瑞斌;段王栓;劉沛林;;西部巨厚濕陷性黃土層開采損害程度分析[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賀桂成;緩傾斜層狀礦體開采沉陷預測與控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韓東峗;山區(qū)地下采煤地表沉陷數(shù)值模擬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2 滕光亮;地震作用下節(jié)理巖質邊坡穩(wěn)定性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2年
,
本文編號:
25980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259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