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離子型稀土礦石顆粒粒度分布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2-19 07:46
【摘要】:滲流問題和邊坡穩(wěn)定性問題是離子型稀土礦床原地浸礦工藝面臨的兩個基本問題,而顆粒粒度分布被認為是土壤最基本的物理性質(zhì)之一,對土壤水流動、溶質(zhì)和顆粒遷移以及水土流失等起關鍵作用。通過浸礦實驗、篩分分析和激光粒度分析研究了離子型稀土礦石顆粒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和變化規(guī)律。研究結(jié)果表明,離子型稀土礦石顆粒粒度分布受成礦母巖、風化程度、水土流失和顆粒垂向遷移、原地浸礦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呈如下變化規(guī)律:(1)當成礦母巖為中、粗粒結(jié)構(gòu),且石英含量高時,稀土礦石顆粒易呈雙峰式粒度分布,即微粒組分(0.2 mm)和中、粗粒組分(2 mm)含量較高,細粒組分(0.2 mm~2 mm)含量相對較低,原地浸礦活動過程中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顆粒垂向遷移,并易誘發(fā)滑坡災害;(2)受風化程度和顆粒垂向遷移的影響,稀土礦石微粒組分的含量隨深度增大常呈先升后降的拋物線形態(tài);(3)原地浸礦活動可促進稀土礦石的進一步風化,并加劇較細顆粒的垂向遷移,從而影響稀土礦石顆粒粒度分布。
[Abstract]:Seepage and slope stability are two basic problems in in-situ leaching of ionic rare earth deposits,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oil. Solute and particle migration and soil erosion play a key role.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onic rare earth or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variation law were studied by leaching experiment sieving analysis and laser particle siz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ionic rare earth ores is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of ore forming parent rock, weathering degree, soil erosion and particle vertical migration, in-situ leaching activities, etc. When the content of quartz is high,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ore tends to be bimodal, that is, the content of coarse fraction (2 mm) is higher and the content of fine component (0. 2 mm~2 mm) is relatively low. In situ leaching, soil and water loss and particle vertical migration are easy to be caused, and landslide disaster is easy to be induced. (2)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athering degree and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the particles, the parabola morphology of the rare-earth ore particle content rises first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epth; (3) in situ leaching can promote the further weathering of rare earth ores and accelerate the vertical migration of fine particles, thus affecting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rare earth ores.
【作者單位】: 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江西省稀土資源高效利用重點實驗室;江西應用技術職業(yè)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063001)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C11B07) 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310407036)
【分類號】:TD9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戀;吳開興;陳陵康;朱平;歐陽懷;;贛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成礦特征概述[J];中國稀土學報;2015年01期

2 劉亦晴;張建玲;;贛南稀土資源開發(fā)償還“環(huán)境負債”的市場治理機制研究[J];稀土;2013年05期

3 黃紫彬;蔡昶;袁憲強;王強;;淺析原地浸礦開采的離子型稀土礦山安全問題[J];稀土;2013年04期

4 羅嗣海;袁磊;王觀石;胡世麗;王小玲;;浸礦對離子型稀土礦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3年03期

5 李慧;徐志高;余軍霞;張越非;池汝安;;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礦石性質(zhì)及稀土在各粒級上的分布[J];稀土;2012年02期

6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il water and salt under mulched drip irrigation in Xinjiang of China[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1年06期

7 伍紅強;尹艷芬;方夕輝;;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開采及分離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0年06期

8 程建忠;車麗萍;;中國稀土資源開采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J];稀土;2010年02期

9 李永繡;張玲;周新木;;南方離子型稀土的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性開采模式[J];稀土;2010年02期

10 矯濱田,魯曉兵,王淑云,陳曉清,崔鵬;土體降雨滑坡中細顆粒運移及效應[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5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珂萌;牛文全;汪有科;薛萬來;張子卓;;微咸水微潤灌溉下土壤水鹽運移特性研究[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17年01期

2 趙陽;于瑞蓮;胡恭任;林曉輝;劉賢榮;;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PM_(2.5) of Nanchang, China[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17年01期

3 周莉;黃龍;;常化工藝對稀土微合金化高牌號無取向硅鋼組織的影響[J];熱加工工藝;2016年24期

4 許秋華;孫園園;周雪珍;劉艷珠;李靜;李永繡;;離子吸附型稀土資源綠色提取[J];中國稀土學報;2016年06期

5 張兆雪;王瑞祥;熊家春;溫功玉;廖根;謝博毅;;堿熔預處理對廢舊稀土熒光粉中稀土提取的影響[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6年06期

6 苑鴻慶;李社宏;繆秉魁;嚴松;粟陽揚;;廣東惠東地區(qū)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地球化學特征[J];現(xiàn)代地質(zhì);2016年06期

7 尹升華;謝芳芳;;基于Green-Ampt模型離子型稀土柱浸試驗入滲水頭的確定[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16年12期

8 李婷;朱易春;康旭;龍焙;;海綿鐵還原微污染源水中硝酸鹽氮的影響因素研究[J];工業(yè)水處理;2016年11期

9 曹毅;關鋅;;中國南方離子型稀土現(xiàn)狀淺析[J];中國礦業(yè);2016年11期

10 吳開興;朱平;張戀;趙仲芳;陳明勇;苗帥升;胡孝景;張澤;宋泉;;江西龍南鄉(xiāng)標稀土礦石干篩法和水洗篩分法顆粒粒度分析[J];中國稀土學報;2016年05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飛鵬;肖惠良;陳樂柱;鮑曉明;蔡逸濤;張潔;朱意萍;;贛南陂頭一帶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成礦地質(zhì)特征[J];中國稀土學報;2014年01期

2 劉亦晴;許春冬;;“鉆石模型”框架下的江西稀土發(fā)展分析[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6期

3 羅仙平;錢有軍;梁長利;;從離子型稀土礦浸取液中提取稀土的技術現(xiàn)狀與展望[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年05期

4 黃德林;郝江軍;;多元視角下礦山地質(zhì)環(huán)境保護融資新探[J];環(huán)境保護;2012年16期

5 賴丹;邊俊杰;;稀土資源稅費改革與資源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贛州市為例[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年04期

6 田君;唐學昆;尹敬群;羅仙平;;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浸取過程中基礎理論研究現(xiàn)狀[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年04期

7 邱廷省;伍紅強;方夕輝;;離子型稀土礦浸出過程優(yōu)化與分析[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年04期

8 池汝安;田君;羅仙平;徐志高;何正艷;;風化殼淋積型稀土礦的基礎研究[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2年04期

9 李建康;陳振宇;陳鄭輝;侯可軍;趙正;;江西贛縣韓坊巖體的成巖時代及成礦條件分析[J];巖礦測試;2012年04期

10 袁柏鑫;劉暢;;江西贛州稀土之痛[J];中國質(zhì)量萬里行;2012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青;江西離子型稀土礦開發(fā)現(xiàn)狀與對策[J];稀土信息;1999年08期

2 ;贛州市承擔制定鎢和離子型稀土礦國標[J];稀土信息;2008年09期

3 諶立新;;贛州負責鎢和離子型稀土礦國家標準的制修定工作[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4 游宏亮;;對離子型稀土保護性開發(fā)的建議(一)[J];稀土信息;2009年11期

5 ;福建離子型稀土礦儲量全國居前[J];福建質(zhì)量管理;2010年11期

6 ;國家離子型稀土資源高效開發(fā)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介[J];有色金屬科學與工程;2013年03期

7 蘇繼國;;螺旋—壓濾洗提離子型稀土工藝[J];江西有色金屬;1987年01期

8 羅冠文;;南方離子型稀土生產(chǎn)狀況及發(fā)展對策[J];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1989年06期

9 喻慶華;湖南省離子型稀土礦的特點及其開發(fā)前景[J];稀有金屬與硬質(zhì)合金;1989年01期

10 張方構(gòu);對提高離子型稀土礦開發(fā)利用途徑的探討[J];稀土;198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孟慶江;;江西離子型稀土開發(fā)與應用的方向和重點[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2 楊吉祥;;離子型稀土礦的形成過程及其一些規(guī)律的探討[A];科技創(chuàng)輝煌——中國創(chuàng)新成果與學術精典[C];2011年

3 趙淑權(quán);談明光;黃士斌;;離子型稀土資源的研究與展望[A];第十一屆全國活化分析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李永繡;;南方離子型稀土開采技術現(xiàn)狀與應用調(diào)查——(Ⅰ)礦山開采技術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措施[A];2007年中國稀土資源綜合利用與環(huán)境保護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謝來福;;不斷推進轉(zhuǎn)型升級 努力實現(xiàn)跨越發(fā)展 贛州離子型稀土產(chǎn)業(yè)發(fā)展道路與展望[A];第二屆中國包頭·稀土產(chǎn)業(yè)論壇專家報告集[C];2010年

6 李永繡;焦小燕;何小彬;胡平貴;辜子英;;離子型稀土綠色開采技術的研究進展及主要問題[A];中國稀土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7 李永繡;周新木;;離子型稀土高效分離與環(huán)境保護技術研究新進展[A];2011年中西部地區(qū)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晏波;黃海明;肖賢明;;離子型稀土冶煉廢水資源回收及達標排放處理工藝研究及經(jīng)濟分析[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9 甘宗安;;搞好稀土開發(fā)應用,實現(xiàn)綠色開采[A];中國稀土學會第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饒振華 馮紹健;離子型稀土發(fā)現(xiàn)、命名與提取工藝發(fā)明大解密[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7年

2 胡萍;贛州制定離子型稀土礦標準[N];中國礦業(yè)報;2009年

3 盛曉明 龔濤;國檢中心成立離子型稀土礦工作組[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9年

4 姜小毛 周益民;贛州制定全國離子型稀土礦標準[N];中國化工報;2009年

5 孔崢臻 熊昊;全國離子型稀土礦工作組入贛[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9年

6 小月;廣東江門發(fā)現(xiàn)“國寶級”離子型稀土礦[N];中國有色金屬報;2010年

7 盛曉明 饒欽富;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離子型稀土礦工作組成立[N];中國冶金報;2009年

8 王迅;江西贛州承擔制定鎢和離子型稀土礦國標[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金國軍 通訊員 盛曉明;江西理工大學著力培養(yǎng)離子型稀土資源開發(fā)利用高端人才[N];中國工業(yè)報;2014年

10 記者 王永珍;福建離子型稀土礦儲量全國居前[N];福建日報;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吳承優(yōu);離子型稀土礦滲濾浸出過程模擬與分析[D];江西理工大學;2015年

2 鄒麗萍;低品位離子型稀土礦提取過程優(yōu)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3 張滿軍;離子型稀土礦地下掘進浸取一體化裝置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4 余攀;離子型稀土新型浸礦劑遴選及浸礦工藝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5 李偉;南方離子型稀土廢棄地景觀生態(tài)恢復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14年

6 朱華磊;難處理離子型稀土礦新型浸取劑浸出試驗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7 陳園園;離子交換法從離子型稀土礦山尾液中回收稀土工藝及機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8 黃群群;浸礦過程中離子型稀土礦體滲透性變化規(guī)律的試驗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4年

,

本文編號:23866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23866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ab3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