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活斷層的地震響應特征與瞬時地震屬性

發(fā)布時間:2018-04-30 17:01

  本文選題:活動斷層 + 二維粘彈性 ; 參考:《地球科學》2017年03期


【摘要】:活斷層探測是斷層活動性評判的基礎,也是天然地震災害預防的依據,而淺層地震勘探是活斷層探測的有效方法之一;而目前利用淺層地震方法評判斷層活動性的能力亟待提高.通過構建了不同寬度破碎帶的活斷層理論模型,采用二維粘彈性波動方程有限差分法進行了波場響應特征模擬,運用希爾伯特變換方法提取了瞬時頻率和相位屬性.結果表明:地震水平疊加剖面和瞬時屬性相結合可有效獲取穿過第四系活斷層的響應特征和實現(xiàn)斷層活動性評判;當相干噪聲達到30%時,水平疊加和瞬時頻率屬性剖面已難以追蹤第四系中弱反射信號,而瞬時相位屬性剖面仍可有效追蹤;在實際活斷層判定中,水平疊加、瞬時頻率與瞬時相位地震屬性剖面均可判斷斷層的存在,而穿過第四系的斷層(或破碎帶)特征瞬時相位屬性最為明顯和突出,水平疊加剖面次之,瞬時相位地震屬性是判定斷層活動性的重要和有效的屬性.
[Abstract]:Active fault detection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fault activity evaluation, but also the basis of natural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Shallow seismic explor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for active fault detection. At present, the ability to judge fault activity by shallow seismic method needs to be improved. Through constructing the active fault theory model of different width broken zone, the wave fiel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e two-dimensional viscoelastic wave equation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and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phase attributes were extracted by Hilbert transfor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eismic horizontal stacking profile and instantaneous attributes can effectively obtain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active faults and realize the fault activity evaluation, and when the coherent noise reaches 30%, Horizontal stacking and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ttribute profiles are difficult to track weak reflected signals in Quaternary system, but instantaneous phase attribute profiles can still be effectively tracked. The instantaneous frequency and instantaneous phase seismic attribute profiles can be used to judge the existence of faults, while the instantaneous phase attributes of faults (or broken zones) passing through the Quaternary system are the most obvious and prominent, and horizontal stacking profiles are the second. Instantaneous phase seismic attribute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attribute in judging fault activity.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預警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武漢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物理與空間信息學院;長江科學院水利部巖土力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41202223) 湖北省“十一五”重點建設項目:“湖北省地震背景場探測工程”
【分類號】:P631.4;P3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印興耀,周靜毅;地震屬性優(yōu)化方法綜述[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4期

2 黃昌武;;不要濫用地震屬性[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06年01期

3 石明;張賽民;;地震屬性提取及微機上迅速編程實現(xiàn)[J];西部探礦工程;2008年05期

4 趙海華;;地震屬性約簡對比分析[J];油氣地球物理;2009年04期

5 賈可林;;地震屬性應用中幾個關鍵問題的探討[J];石油儀器;2010年06期

6 Reinaldo J.Michelena ,馬秀蘭;相似性分析:地震屬性信息綜合分析的一種新方法[J];石油物探譯叢;1998年04期

7 王彥倉;秦鳳啟;杜維良;王孟華;王亞;郝軍;杜憲英;張玲彥;;地震屬性優(yōu)選、融合探討[J];中國石油勘探;2013年06期

8 NormHaskell;高章偉;;用3-D地震屬性劃分地質鉆井危險區(qū)的范圍[J];國外油氣勘探;2000年01期

9 席敏紅,貝智敏,王允洪,丁長明;地震屬性的油氣模式識別[J];海洋石油;2001年04期

10 樂友喜;利用模型技術研究地震屬性的地質意義[J];物探與化探;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杏芳;鄭曉東;楊昊;王玲;李艷東;徐光成;;基于流形的地震屬性特征提取方法及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趙迪;黃捍東;張如偉;;基于灰關聯(lián)和遺傳算法的地震屬性優(yōu)化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3 李芳;王守東;陳小宏;;基于模糊邏輯的地震屬性融合技術研究與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劉偉;王永剛;;地震屬性優(yōu)化方法分析[A];200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陳勝紅;;多地震屬性綜合解釋的一般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孔國英;印興耀;張廣智;;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地震屬性優(yōu)化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溫書亮;;地震多屬性優(yōu)選及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于敏捷;劉洋;張晶玉;;數(shù)據降維方法在地震屬性優(yōu)化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專題論文集[C];2013年

9 朱紅娟;張向鵬;汶小剛;;灰色關聯(lián)分析在地震屬性優(yōu)化中的應用[A];中國煤炭學會礦井地質專業(yè)委員會2007年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陳鴻雁;;遼河海南—月東地區(qū)地震屬性與儲層變化特征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鄧道靜;油氣演變有望在屏幕上重現(xiàn)[N];中國石化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崔大尉;基于地震信息的煤與瓦斯突出預測與評價方法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陳遵德;地震儲層信息智能處理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學院;2001年

3 姜秀清;儲層地震屬性優(yōu)化及屬性體綜合解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6年

4 張鐵強;地震屬性及其對實際數(shù)據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5 戴世鑫;基于物理模型的煤田地震屬性響應特征的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2年

6 陳茂山;塔里木盆地塔中45井區(qū)碳酸鹽巖油氣藏地震屬性識別方法與成藏模式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7 賀懿;地震儲層參數(shù)非線性反演與預測方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徐波;運用地震屬性研究柴達木盆地早新生代斷裂特征[D];浙江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文淵;寬方位角地震屬性的提取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陳德進;多元信息融合在地震屬性儲層預測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張文綸;地震屬性的優(yōu)化分析及在油藏儲層預測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吳一平;地震屬性預測技術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5 曹禹;杏十區(qū)地震資料解釋及應用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6 郭彪;川南某工區(qū)地震屬性多尺度融合方法及油氣檢測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7 郭旭;地震屬性在薄層砂體預測中的應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8 童慶佳;地震屬性在識別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9 楊廣廣;地震屬性研究及其在先巴扎三維工區(qū)中的應用[D];長江大學;2012年

10 付小明;地震屬性的研究及在工程勘察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82539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kuangye/182539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021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