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的醫(yī)學應用:立場共識、風險透視與未來完善
發(fā)布時間:2024-04-01 19:29
基因編輯技術在臨床醫(yī)學領域頗具前景,世界相關科研機構都對此保留了極大的研究熱情,但是隨著深圳市某教授公布的編輯嬰兒出生所引起的社會公眾反應來看,科學界對此還持相對謹慎的態(tài)度。回顧醫(yī)學應用的歷程,各國政府對其應用采取了限制的態(tài)度。由醫(yī)學應用而產生的技術風險以及侵犯人類尊嚴的倫理風險并未得以有效排除,因此,可以通過國內以及國際兩條路徑予以完善。具體來說,在國內應當盡快制定并通過《基因安全法》對該類問題進行詳細具體規(guī)定,在國際層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大國際監(jiān)管的力度。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引 言
2 基因編輯技術的醫(yī)學應用:立場爭議與共識形成
2.1 立場爭議
2.2 共識形成
3 應用的主要風險:技術與倫理的雙重風險
3.1 脫靶的技術風險尚未排除
3.2 侵犯人類尊嚴的倫理風險
4 風險產生的根源:國內立法滯后與國際監(jiān)管缺失
4.1 國內立法供給不足
4.2 國際監(jiān)管制度的缺失
5 完善機制:從國內機制到國際機制
5.1 國內機制:盡快制定出臺《基因安全法》
5.2 國際措施:加大國際監(jiān)管力度
第一,制定國際公約。
第二,選擇恰當的監(jiān)管程序。
6 結語
本文編號:3945194
【文章頁數】:4 頁
【文章目錄】:
1 引 言
2 基因編輯技術的醫(yī)學應用:立場爭議與共識形成
2.1 立場爭議
2.2 共識形成
3 應用的主要風險:技術與倫理的雙重風險
3.1 脫靶的技術風險尚未排除
3.2 侵犯人類尊嚴的倫理風險
4 風險產生的根源:國內立法滯后與國際監(jiān)管缺失
4.1 國內立法供給不足
4.2 國際監(jiān)管制度的缺失
5 完善機制:從國內機制到國際機制
5.1 國內機制:盡快制定出臺《基因安全法》
5.2 國際措施:加大國際監(jiān)管力度
第一,制定國際公約。
第二,選擇恰當的監(jiān)管程序。
6 結語
本文編號:39451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9451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