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微納米潤滑材料和技術在解決機械零部件磨損自修復、延長其使用壽命和減少能源消耗具有的重要意義,設計新型潤滑體系日益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但由于納米微粒的制備成本高、在潤滑油中的分散穩(wěn)定性較差、修復涂層中單質金屬的成分較低、修復涂層的厚度較薄(一般為幾十納米)、以及修復技術較復雜等問題,限制了其廣泛應用。針對上述問題,本文采用活化技術,重點研發(fā)了工藝簡單、能修復較嚴重磨損表面、有良好潤滑、減摩和抗磨功能且環(huán)境友好的、含微納米軟金屬(錫、鋅、鋁錫、鋁錫鋅、鋅錫、銦鋅錫)的一系列新型潤滑劑,并基于鋼-鋼、鋼-銅摩擦副,考察了其修復性能和摩擦學特性。采用XPS、AES、SEM、淬冷、劃痕、拉伸、彎曲、原位納米力學等測試手段,分別研究了修復涂層的成分、厚度、結合強度、表面接觸應力。探討了潤滑劑的摩擦修復作用機理,通過臺架試驗考察了其在機械傳動中的應用前景。取得如下成果: 用活化技術和機械法研制了粒徑小于100nm的活化納米錫潤滑油,用于銅表面摩擦試驗。SEM分析顯示,該修復潤滑劑在銅表面原位摩擦生成了10μm~20μm厚的修復涂層,涂層與基體結合緊密。XPS和AES分析表明,涂層中富含錫,Sn的原子百分比濃度最高達90%,具有優(yōu)良的減摩抗磨性能。試驗證明了活化添加劑對修復質量的重要影響。 采用00號半流體脂代替32號基礎油,解決了添加劑微粒在潤滑油中的分散不穩(wěn)定性。研制的20%活化微米錫半流體脂,在銅表面摩擦生成了20μm厚的Sn涂層,在各種載荷的摩擦試驗中均顯示負磨損,減摩性和抗磨性比傳統(tǒng)抗磨劑3%ZDTP、3%氯化石蠟平均提高了32%、23%和148%、423%。 研制的含鋅和鋅錫復合活化潤滑脂有良好的修復性能和摩擦學性能,在銅基體上摩擦生成了10μm厚的鋅涂層和20μm厚的鋅錫涂層。鋅錫的協(xié)同效應使該脂在各種載荷條件下的減摩抗磨性能明顯優(yōu)于單鋅脂。 研制的含鋁系列潤滑脂,能在銅基體上摩擦形成厚度為15μm的鋁錫涂層和25μm的鋁錫鋅涂層,Al、Sn、Zn分布在整個修復涂層并滲鍍進入銅基體。顯示了活化的Al-Sn和Al-Sn-Zn添加劑之間具有良好的互配性和協(xié)同性以及與摩擦副的優(yōu)良匹配性。 攻克了目前添加劑難以在鋼表面生成較厚修復層的難題。利用幾種添加劑間的綜合效應和協(xié)同增效作用,制備出活化鋅錫和銦錫鋅增效修復潤滑劑,有效地修復了受損的鋼摩擦副表面,鋅錫和銦錫鋅修復涂層的厚度分別達20μm和30μm。潤滑修復后的鋼-鋼摩擦副,在各種載荷和各種轉速下均呈現(xiàn)負磨損,在高轉速下有穩(wěn)定的低摩擦系數(shù)。 用淬冷試驗和劃痕試驗測試了涂層的結合強度。試驗后的涂層無局部起皮、鼓泡、撕裂和脫落,涂層與基體結合牢固?疾炝嗽嚇釉诶旌蛷澢鷷r對涂層結合性能的影響,當拉伸位移為2.7~3.6mm、彎曲變形為3.2~5.6mm時,未見涂層滑移、破裂、拱起和剝落,涂層與基體的固結性能良好。 用納米壓痕法研究了各修復涂層的彈性模量等微觀力學性能,由此分析計算了鋼-鋼直齒圓柱齒輪傳動和鋼蝸桿與銅蝸輪傳動修復齒面的接觸應力。研究表明,修復后的表面性能得到優(yōu)化,能較大幅度地降低表面接觸應力。 在此基礎上,將研制的5In25Sn15Zn脂與00號對比脂分別用于WD33-20型蝸輪減速器進行了臺架試驗。使用不含添加劑的00號脂潤滑的蝸桿和蝸輪齒面均發(fā)生了明顯磨損,采用5In25Sn15Zn潤滑脂后,脂中Fe和Cu的濃度顯著下降,蝸桿蝸輪的磨損得到有效控制,且齒面損傷部位已基本修復,減速器的機械效率大幅提高,顯示了研發(fā)的修復潤滑劑的潛在應用前景。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TH117.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愛智,張永振,陳躍,李鵬;鎳基WC陶瓷涂層的干滑動摩擦磨損性能[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2年05期
2 喬玉林,徐濱士,馬世寧,劉世參,劉維民,薛群基;車輛潤滑油極壓抗磨添加劑的性能及其復配效應[J];表面工程;1997年01期
3 歐忠文,徐濱士,馬世寧,喬玉林,張偉;納米材料在表面工程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表面工程;2000年02期
4 徐濱士,歐忠文,馬世寧;納米表面工程基本問題及其進展[J];中國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5 徐濱士,梁秀兵,馬世寧,劉世參,喬玉林,朱勝;實用納米表面技術[J];中國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6 劉維民,薛群基,周靜芳,張治軍;納米顆粒的抗磨作用及作為磨損修復添加劑的應用研究[J];中國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7 徐濱士,張偉,劉世參,馬世寧,許一;現(xiàn)代裝備智能自修復技術[J];中國表面工程;2004年01期
8 史佩京,許一,劉謙,徐濱士,馬世寧;納米復合自修復添加劑的制備及其在發(fā)動機上的應用[J];中國表面工程;2004年02期
9 郭延寶,徐濱士,許一,史佩京,劉謙;羥基硅酸鹽礦物微粉添加劑對內燃機自修復效果的研究[J];中國表面工程;2004年06期
10 馬紅玉,張嗣偉;金屬基復合材料涂層摩擦學的研究進展[J];中國表面工程;2005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仁德;新型油溶性有機金屬鹽化合物與納米金屬粒子的制備及其摩擦學特性研究[D];上海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
27627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276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