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復雜機電產品系統(tǒng)層設計功能到結構的映射
本文關鍵詞:面向復雜機電產品系統(tǒng)層設計功能到結構的映射 出處:《浙江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多域復雜機電產品 系統(tǒng)設計 概念設計 運動特性變量 流特征變量 設計知識表示 組件知識庫 工作機理 物理效應 FMBS模型 基于規(guī)則的映射方法
【摘要】:隨著多域機電系統(tǒng)復雜性的日益增加,系統(tǒng)層設計已成為機電產品開發(f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在系統(tǒng)設計過程中,初步設計方案的生成是其核心問題,即將已知的系統(tǒng)功能元映射到相應的組件層,以實現(xiàn)功能元到組件的自動化匹配映射。目前雖然已有一些對其理論、方法的相關研究,但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階段,尚無切實有效的設計工具來支持實現(xiàn)概念設計過程的自動化實現(xiàn)。本文提出了一套較完整的設計思路,自動化地實現(xiàn)了概念設計中功能層到結構層的匹配映射過程。 為了實現(xiàn)知識的捕捉和概念設計的自動化求解,本文首先定義了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設計知識的表示,主要包括功能知識、工作機理知識、行為知識及組件知識的表示等,并建立了它們之間的雙向關聯(lián)。工作機理表述了功能的主要實現(xiàn)機理,其核心屬性是物理效應,對于物理效應的選擇,將極大程度地影響設計的涉及領域和創(chuàng)新程度。文中還提出了流特征變量的概念,并將其作為整個設計過程的標志性屬性,以實現(xiàn)功能層到結構層自動化匹配映射過程。 在知識庫的構建方面,本文分別對功能、工作機理、行為、組件、物理效應庫和匹配規(guī)則構建了相應的知識庫,以進一步支持系統(tǒng)的自動化設計過程。其中,組件的知識庫構建采用了組件功能—類型的復合分類方法,極大程度地提高了構件庫的檢索效率。 基于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和知識庫的信息,本文提出了功能層到結構層的匹配映射方法。該方法主要分為:直接功能匹配過程、基于規(guī)則的匹配過程和設計方案的生成三部分。對于匹配規(guī)則庫中可直接查詢到的功能,將其直接匹配到相應的實現(xiàn)構件;然后針對未能直接實現(xiàn)的元功能,進行基于規(guī)則的匹配過程,并將此設計結果存入匹配規(guī)則庫中;最后利用組件相容性信息對設計方案進行了篩選。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本文應用SysML語言對概念設計的知識進行表示,并使用JAVA語言開發(fā)了支持功能到構件匹配的插件系統(tǒng)。最后以牛奶灌裝機為例實現(xiàn)了整個設計流程,驗證了設計系統(tǒng)的功能。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TH1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魯涌;鄭繼;陸志平;;基于混合知識表達模式的摩托車概念設計知識庫[J];機電工程;2006年12期
2 吳小娟;胡于進;;設計特征在機械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的應用[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7年09期
3 洪波;包能勝;;包裝機械的概念設計圖例軟件的設計及應用[J];包裝工程;2010年13期
4 劉新;尚勇;;基于功能表面的產品基因形式化表達[J];工具技術;2009年01期
5 何斌;馮培恩;潘雙夏;;分布式概念設計知識資源的共享策略和方法[J];浙江大學學報(工學版);2007年08期
6 齊鵬;任工昌;劉勝益;;基于知識的大型旋壓機三維CAD系統(tǒng)[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9年08期
7 劉征;魯娜;孫凌云;;面向概念設計過程的隱性知識獲取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11年14期
8 張建明;魏小鵬;滕弘飛;;基于知識的機械產品概念設計啟發(fā)式求解[J];中國機械工程;2006年13期
9 彭偉文;王全鳳;陳緒軍;;筒中筒結構的力學分析和設計[J];四川建筑;2009年01期
10 林劍煊;廖文和;李迎光;;基于面向對象的飛機工裝概念設計知識表示[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青;鄒慧君;;機電一體化系統(tǒng)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研究的內容和方法[A];第十三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孫宗軍;劉松玉;朱業(yè)飛;;概念設計在某地鐵車站防水工程中的應用[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3年
3 謝新會;李國永;;防范住宅結構設計通病的要點[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8卷)[C];2007年
4 劉萌;李晨光;;談結構設計中的“概念設計”[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7卷)[C];2007年
5 丁懿;楊國標;;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概念設計研究[A];第十四屆全國疲勞與斷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孫濤;吳敏哲;;中高層密肋壁板結構概念設計研究[A];防振減災工程理論與實踐新進展(紀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屆全國防震減災工程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于凱;黃勝;楊中宇;;基于仿生推進的微小型雙體船概念設計[A];黑龍江省造船工程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譜儀選型和概念設計[A];Application of Spallation Neutron Source--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4年
9 張倩;;汶川地震給結構設計的啟示[A];第九屆全國現(xiàn)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路強;劉曉平;;概念設計中約束信息管理與控制系統(tǒng)[A];2009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天水市建筑勘察設計院 陳龍;淺談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概念設計[N];天水日報;2008年
2 王曉;論證《長吉一體化概念設計》[N];吉林日報;2010年
3 記者 林楓;18億打造“成都CBD之芯”[N];成都日報;2005年
4 唐開軍;獲獎產品銷售不好病因何在?[N];中國綠色時報;2010年
5 張洋;英國航空運營商提出一種高效環(huán)保民機概念設計[N];中國航空報;2007年
6 屈桂林;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概念設計國際競賽吸引全球設計者參與[N];中華建筑報;2007年
7 韓俊清;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概念設計方案評審揭曉[N];中國旅游報;2008年
8 戚耀琪;廣州設計師走上國際舞臺[N];廣東建設報;2006年
9 王曦;來自米蘭菲瑞的可持續(xù)住宅一體[N];中華建筑報;2010年
10 記者 張可喜;日完成熱核聚變反應堆概念設計[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冬巖;基于功能的概念設計求解過程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6年
2 趙燕偉;智能化概念設計的可拓方法研究[D];上海大學;2005年
3 馬翠霞;支持概念設計的手勢描述和草圖設計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軟件研究所);2003年
4 李海慶;協(xié)同產品開發(fā)的可視化技術與信息管理系統(tǒng)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5 龐繼紅;復雜機電產品設計質量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6 吳俊華;基于本體論的家具產品協(xié)同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7 王體春;大型水輪機方案設計中的知識重用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8 蔡波;虛擬企業(yè)基于知識的產品概念設計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9 鄧琳;基于需求鏈產品模型的概念設計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3年
10 尚新生;多元復合地基工作機理及優(yōu)化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麗;面向復雜機電產品系統(tǒng)層設計功能到結構的映射[D];浙江大學;2012年
2 陸亮;面向產品創(chuàng)新的計算機輔助概念設計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朱愛華;能量轉換系統(tǒng)概念設計自動化理論與實現(xiàn)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田冠男;一種含非對稱主動運動支鏈的新型并聯(lián)機構運動學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5 林俊聰;自行車模塊化概念設計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天津大學;2006年
6 李文清;鋼筋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抗震設計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7 占向輝;面向創(chuàng)新設計的科學效應庫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劉錕;混合型水下自航行器的概念設計與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張冬林;基于UML的ERP建模技術及其應用[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3年
10 張媛;碳纖維雙向包纏機概念設計[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3376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xiegongcheng/1337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