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億次可擴展可容錯自由網(wǎng)格數(shù)值模擬系統(tǒng)
本文選題:千萬億次計算 + 無網(wǎng)格/粒子模擬 ; 參考:《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2015年04期
【摘要】:在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驅(qū)動下,數(shù)值軟件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以海量并行為基本特征的歷史轉(zhuǎn)折期,可擴展和可容錯成為大規(guī)模數(shù)值模擬的兩大關鍵技術.petaPar模擬程序是以對傳統(tǒng)數(shù)值技術形成優(yōu)勢互補的無網(wǎng)格類方法為切入點,面向千萬億次級計算而開發(fā)的下一代新興通用數(shù)值模擬程序.petaPar在統(tǒng)一架構下實現(xiàn)了光滑粒子動力學(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和物質(zhì)點法(material point method,MPM)兩種最為成熟和有效的無網(wǎng)格/粒子算法,支持多種強度、失效模型和狀態(tài)方程;其中MPM支持改進的接觸算法,可以處理上百萬離散物體的非連續(xù)變形和相互作用計算.系統(tǒng)具有以下特點:1)高可擴展.實現(xiàn)單核單Patch極端情形下計算和通信的完全重疊,支持動態(tài)負載均衡;2)可容錯.支持無人值守變進程重啟動,在系統(tǒng)硬件出現(xiàn)局部熱故障時可以不中止計算;3)適應硬件體系結構異構架構的變化趨勢,同時支持flat MPI和MPI+Pthreads并行模型.程序在Titan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上進行了全系統(tǒng)規(guī)模的可擴展性測試,結果表明該代碼可線性擴展到26萬個CPU核,SPH和MPM的并行效率分別為100%和96%.
[Abstract]:Driven by the power of thousands of calcul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software has entered a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characterized by massive parallelism. Extensible and fault-tolerant are the two key techniques of large-scale numerical simulation. PetaPar simulation program is based on meshless class method, which is complementary to the traditional numerical techniqu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eneral-purpose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gram. PetaPar, which is developed for thousands of billions of secondary computations, implements two of the most mature and effective meshless / particle free algorithms under the unified framework: smooth particle dynamics (smoothed particle) and material point method (material point method MPM). It supports a variety of strength failure models and equations of state in which MPM supports an improved contact algorithm which can deal with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calculations of millions of discrete objects. The system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highly extensible. In the extreme case of single core Patch, the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completely overlapped, and dynamic load balancing is supported. It supports restarting of unattended process, and can not stop computing in case of local thermal failure of system hardware. It adapts to the trend of heterogeneous architecture of hardware architecture, and supports flat MPI and MPI Pthreads parallel model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gram is tested on Titan thousand trillion supercomputers on a system-wide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de can be linearly extended to 260000 CPUs. The parallel efficiency of SPH and MPM are 100% and 96% respectively.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高性能計算機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072241,11111140020,91130026)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美國國家計算科學中心主任基金項目(MAT028)
【分類號】:TP302.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廉艷平;張帆;劉巖;張雄;;物質(zhì)點法的理論和應用[J];力學進展;2013年02期
2 孫凝暉;李國杰;;采用有效切分的負載平衡[J];計算機研究與發(fā)展;1992年12期
3 張洪武;王鯤鵬;陳震;;基于物質(zhì)點方法飽和多孔介質(zhì)動力學模擬(Ⅰ)——耦合物質(zhì)點方法[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健;申衛(wèi)東;;輻射流體力學RH2D程序的重構與改進[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年02期
2 劉旭;張愛清;肖麗;莫則堯;;面向結構網(wǎng)格并行應用的一類快速通信算法[J];計算物理;2012年01期
3 任健;魏軍俠;曹小林;;基于JASMIN框架的輻射流體與粒子輸運耦合計算[J];計算物理;2012年02期
4 周志陽;徐小文;舒適;馮春生;莫則堯;;二維三溫輻射擴散方程組兩層預條件子的自適應求解[J];計算物理;2012年04期
5 胡曉燕;曹小林;郭紅;陳軍;;傅立葉變換與流體數(shù)值計算的耦合并行算法[J];計算物理;2012年04期
6 劉青凱;趙偉波;徐小文;;基于SAMR網(wǎng)格的流體力學不穩(wěn)定性并行計算[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年08期
7 趙偉波;劉青凱;秦桂明;;基于層次化數(shù)據(jù)結構的并行有限元計算[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年08期
8 王弘X;肖麗;邵京云;廖麗;艾志瑋;;面向大規(guī)模科學計算的可視分析模式[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年08期
9 肖麗;艾志瑋;王弘X;;數(shù)千上萬核上模擬結果的并行可視化[J];計算機工程與科學;2012年08期
10 安恒斌;莫則堯;;JFNK方法迭代過程與物理約束[J];計算物理;201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盧夢凱;張洪武;鄭勇剛;;飽和多孔介質(zhì)接觸分析的兩相物質(zhì)點法研究[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0(CCCM2010)暨第八屆南方計算力學學術會議(SCCM8)論文集[C];2010年
2 甄東曉;郭立明;任美龍;張其浪;韓強;梁鵬;;人工巡檢系統(tǒng)綜合養(yǎng)護管理方法的研究[A];第二十屆全國橋梁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12年
3 范征鋒;徐小文;孫文俊;劉長禮;吳俊峰;葉文華;王敏;裴文兵;朱少平;;輻射流體界面不穩(wěn)定性模擬程序LARED-S[A];第十六屆全國流體力學數(shù)值方法研討會2013論文集[C];2013年
4 肖麗;;面向TB量級時變數(shù)據(jù)集的并行可視分析軟件平臺TeraVAP[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12年版)[C];2012年
5 任健;魏軍俠;曹小林;;基于JASMIN框架的輻射流體與粒子輸運耦合計算[A];第十六屆全國流體力學數(shù)值方法研討會2013論文集[C];2013年
6 張帆;張雄;;自由液面流動問題的不可壓物質(zhì)點法[A];北京力學會第21屆學術年會暨北京振動工程學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龔春葉;面向異構體系結構的粒子輸運并行算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左憲禹;多核直接和并行迭代法及其在輻射流體力學中的應用[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3 周志陽;幾種求解輻射擴散問題和線彈性問題的代數(shù)多層網(wǎng)格法與區(qū)域分解法[D];湘潭大學;2012年
4 楊文淼;水下爆炸沖擊問題的物質(zhì)點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5 劉建國;顆粒物質(zhì)局部化行為的細觀研究[D];清華大學;2013年
6 袁斌先;板材粘彈塑性軟模成形有限元—無網(wǎng)格法耦合模型與模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7 李剛;蒙特卡羅粒子輸運的組合幾何區(qū)域分解并行算法研究與應用[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雪;飽和土動力響應模擬及高階連續(xù)體廣義Hill定理[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胡海飛;飽和多孔介質(zhì)三維非線性動力分析的耦合物質(zhì)點法[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海橋;高速沖擊問題的光滑粒子流體動力學的數(shù)值計算[D];中北大學;2014年
4 李婷;一種平臺無關的并行編程模型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年
5 田武成;物質(zhì)點法在巖土工程問題中的應用[D];浙江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雄;廉艷平;楊鵬飛;李金光;張衍濤;王漢奎;劉巖;;沖擊爆炸問題的三維物質(zhì)點法數(shù)值仿真[J];計算機輔助工程;2011年04期
2 王宇新;孫明;張建臣;;無網(wǎng)格MPM法三維前處理系統(tǒng)設計[J];計算力學學報;2008年03期
3 黃鵬;張雄;馬上;王漢奎;;基于OpenMP的三維顯式物質(zhì)點法并行化研究[J];計算力學學報;2010年01期
4 張雄;劉巖;馬上;;無網(wǎng)格法的理論及應用[J];力學進展;2009年01期
5 ;Coupling between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material point method for problems with extreme deformation[J];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2012年02期
6 鄭勇剛;顧元憲;陳震;;薄膜破壞過程數(shù)值模擬的MPM方法[J];力學學報;2006年03期
7 許愛國;張廣財;應陽君;朱建士;;多孔材料沖擊特性的數(shù)值研究[J];力學學報;2010年06期
8 王宇新;陳震;孫明;;滑移爆轟問題無網(wǎng)格MPM法數(shù)值模擬[J];力學與實踐;2007年03期
9 王津龍;劉天云;張楚漢;;堆石體柱狀試件成型過程的材料點法仿真[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12期
10 張洪武;王鯤鵬;陳震;;基于物質(zhì)點方法飽和多孔介質(zhì)動力學模擬(Ⅰ)——耦合物質(zhì)點方法[J];巖土工程學報;2009年10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鵬;金屬及巖土沖擊動力學問題的物質(zhì)點法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2 馬上;沖擊爆炸問題的物質(zhì)點無網(wǎng)格法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振英,方濱興,胡銘曾,張毅;一個有效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方法[J];軟件學報;2001年04期
2 羅四維,熊艷苗;接收者驅(qū)動方法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系統(tǒng)設計[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3 金之雁,王鼎興;異構系統(tǒng)動態(tài)負載平衡的擴散算法[J];計算機學報;2003年11期
4 黃衛(wèi)華;淺析集群系統(tǒng)中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J];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4期
5 趙曉鋒,劉利軍,懷進鵬;網(wǎng)絡入侵檢測系統(tǒng)中動態(tài)負載平衡策略的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3年34期
6 唐丹,金海,張永坤;集群動態(tài)負載平衡系統(tǒng)的性能評價[J];計算機學報;2004年06期
7 袁磊;分布式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策略及算法設計[J];計算機工程與設計;2004年08期
8 曹小林,莫則堯;一種基于實測的高維動態(tài)負載平衡方法[J];計算機學報;2005年09期
9 李彥;劉道群;;一種實用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方法及實現(xiàn)[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10 葛方振;朱昌杰;;一種測控通信平臺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服務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曹小林;莫則堯;;一種基于實測的高維動態(tài)負載平衡方法[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2005)[C];2005年
2 吳再達;毛宇光;;一種分布式數(shù)據(jù)流動態(tài)負載平衡策略的研究[A];第二十四屆中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技術報告篇)[C];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益紅;動態(tài)負載平衡的捕食—被捕食算法[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2 王群霞;基于集群的不確定因素下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3 韓鵬;并行環(huán)境下動態(tài)負載平衡方法的研究與實現(xiàn)[D];東北大學;2010年
4 牛雪征;分布式計算機系統(tǒng)動態(tài)負載平衡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3年
5 楊圣云;CORBA環(huán)境下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6 雷鳴;基于公共對象請求代理體系結構的自適應性動態(tài)負載平衡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7 劉昌亭;基于Multi-Agent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技術研究及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8 張勤飛;基于GPU集群的通用并行渲染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13年
9 張少輝;基于BP算法的動態(tài)負載平衡預測[D];河南大學;2009年
10 董少英;PVM環(huán)境下動態(tài)負載平衡策略的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798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07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