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鋼激光焊接殘余應力的研究
本文選題:激光技術 + 激光焊接 ; 參考:《中國激光》2015年06期
【摘要】:采用CO2激光焊接汽車專用高強鋼,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激光焊接件。為了提高本試驗的測量精度,對測量殘余應力的小孔法作了必要的修正。使用ANSYS軟件對激光焊接殘余應力進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結果與修正后的測試值吻合,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高強鋼激光焊接線能量對殘余應力的影響規(guī)律。試驗結果表明,縱向殘余應力在距離焊縫中心約2.5 mm處達到最大,距離焊縫越遠殘余應力值越小,并最終達到穩(wěn)定;在被焊試件前添加引弧板,可以使焊接試件起始段的殘余應力分布與穩(wěn)定段接近,消除了起始段殘余應力不穩(wěn)定的現象;線能量增加,則橫向殘余應力逐漸增大,而縱向殘余應力的最大值減小。
[Abstract]:The high strength steel for automobile was welded by CO2 laser, and the laser welding par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asuring accuracy of this test, the keyhole method for measuring residual stress is modifie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aser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vised test values. On this basis, the influence of laser welding line energy on the residual stres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is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itudinal residual stress reaches the maximum at about 2.5 mm from the center of the weld, the farther away from the weld, the smaller the residual stress is, and finally the residual stress is stabilize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initial section of the welding specimen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stable section, and the instability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initial section is eliminated, while the transverse residual stres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longitudinal residual stress decreases when the line energy increases.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汽車學院;華南理工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
【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14A03031363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375101)
【分類號】:TG456.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何小東;張建勛;裴怡;鞏水利;;線能量對TC4鈦合金激光焊接殘余應力和變形的影響[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年05期
2 何恩光;鞏水利;吳冰;陳俐;;激光焊接T型接頭殘余應力測試[J];電加工與模具;2010年06期
3 趙海燕,陳岳軍,史耀武,丁華東,楊曉華;焊縫區(qū)域殘余應力的測試[J];焊管;1997年04期
4 王者昌;;關于焊接應力應變問題的再探討[J];焊接學報;2006年08期
5 王慶明;孫淵;;殘余應力測試技術的進展與動向[J];機電工程;2011年01期
6 伍強;陳根余;徐蘭英;龔金科;李力鈞;;CO_2激光焊接車身拼焊板[J];中國激光;2007年12期
7 石一飛;沈中華;倪曉武;陸建;;激光激發(fā)瑞利波測量鋁合金焊接殘余應力[J];中國激光;2008年10期
8 趙海燕,裴怡,史耀武,汪輝;用小孔釋放法測量焊接高殘余應力時孔邊塑性變形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及修正方法[J];機械強度;1996年03期
9 張屹;譚力鵬;張成磊;;車用高強鋼激光填充熱絲對接焊間隙裕度研究[J];中國激光;201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奮軍;杜正良;陳少平;孟慶森;;電場對AZ31B/Al擴散結合界面結構及力學性能的影響[J];兵器材料科學與工程;2009年05期
2 喬慧娟;焦向東;周燦豐;趙華夏;;焊接電弧高速圖像采集[J];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朱梅五;船體鋼焊接接頭的韌性要求與控制[J];船舶工程;1999年01期
4 候海量,朱錫,劉潤泉;盲孔法測量921A鋼焊接殘余應力的應變釋放系數研究[J];船舶工程;2003年01期
5 何小東,張建勛,鞏水利,李繼紅;鈦合金薄板激光和鎢極氬弧焊殘余應力測試研究[J];材料工程;2003年12期
6 田志凌,鄒剛,何長紅,張曉牧;超聲捶擊提高超細晶粒鋼焊接接頭的疲勞性能[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2年01期
7 徐慶鴻,李冬青,,劉松青;弧焊電源溫升自動測試微機系統[J];材料科學與工藝;1994年02期
8 張曉紅,徐曉峰,張柯柯,鄭勝利;蠕墨鑄鐵焊接溫度場、應力場研究[J];材料開發(fā)與應用;1997年04期
9 張建勛;宋旭;鄭莉;;TC4鈦合金CO_2激光深熔焊接頭非線性損傷研究[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12年04期
10 張江萍;王淋;;錨拉板區(qū)域焊縫消除應力后性能試驗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立軍;于思彬;谷諍巍;;超高強鋼與低合金鋼激光拼焊接頭性能研究[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者昌;;焊接應力變形原理若干問題的探討(6)[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者昌;;焊接應力變形原理若干問題的探討(11)[A];第十六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桓;鄧黎麗;李俊岳;楊立軍;胡勝鋼;;CO_2短路過渡焊電弧及熔滴狀態(tài)的檢測方法[A];第九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第2冊)[C];1999年
5 王偉;;振動時效消除焊接件殘余應力效果的驗證[A];'2009全國鋼結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姜幼卿;陳勤學;左國華;吳豐順;熊臘森;;基于W78E516B單片機的電阻焊監(jiān)測儀的研制[A];湖北省暨武漢焊接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學術年會文集[C];2005年
7 游敏;鄭小玲;;對接接頭橫向殘余應力調控技術研究[A];湖北省暨武漢焊接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學術年會文集[C];2005年
8 郭東偉;鄭欣杰;;關于焊接應力應變問題的討論[A];2008年安徽省科協年會機械工程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王者昌;;關于焊接應力變形一些問題的討論[A];第十五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趙征;蘇生華;;高速攝影在焊接技術中的應用[A];第十五次全國焊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江;2A02高強度鋁合金熱加工殘余應力研究及其數值模擬[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學武;基于磁控技術的TIG焊殘余應力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2 焦方龍;氬弧焊磁控電源研制及工藝試驗[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陳小娟;CTOD試驗技術中幾個關鍵問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4 陳小峰;多功能數字化焊機智能控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文志杰;錘擊法消除鑄鐵焊接應力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馬雯波;整體多層夾緊式高壓容器層板殘余應力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張彩霞;中部槽焊接工藝技術研究及應用[D];西安科技大學;2011年
8 張宗郁;預熱焊絲MAG焊熔滴過渡行為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覃巍;SAE9310鋼電子束焊接工藝及接頭組織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10 湯英;單邊缺口拉伸試樣噴丸強化殘余應力及其三維應力強度因子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承東,劉學文,李強;磁彈性方法無損測試鋼軌殘余應力分布的實驗研究[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2 章莎;周益春;;應用納米壓痕法測量電沉積鎳鍍層殘余應力的研究[J];材料導報;2008年02期
3 李揚;劉漢武;杜云慧;張鵬;;汽車用先進高強鋼的應用現狀和發(fā)展方向[J];材料導報;2011年13期
4 劉小渝;;磁測法測試鋼結構橋梁的焊接殘余應力[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李曉娜;許先果;邊美華;;激光焊接在汽車工業(yè)中的應用[J];電焊機;2006年04期
6 孔淑華;賈磊;袁宗杰;周學鑫;;激光焊接技術在一汽-大眾白車身焊接中的應用[J];電焊機;2010年05期
7 康永林;;汽車輕量化先進高強鋼與節(jié)能減排[J];鋼鐵;2008年06期
8 陳超;潘春旭;傅強;;采用顯微硬度壓痕法測量微區(qū)殘余應力[J];機械工程材料;2007年01期
9 李廣鐸,劉柏梁,李本遠;孔邊塑性變形對測定焊接殘余應力精度的影響[J];焊接學報;1986年02期
10 唐慕堯,丁士亮,孟繁森;焊接過程力學行為的數值研究方法[J];焊接學報;198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P,Michaleris,張根元;減少大型焊件殘余應力和變形[J];國外機車車輛工藝;2000年04期
2 陳懷寧,陳亮山,林泉洪;逆焊接加熱處理引入壓縮殘余應力的數值分析[J];機械強度;2002年01期
3 高永毅,蘇志霄,焦群英,唐果;殘余應力對構件固有頻率影響的討論[J];機械強度;2002年02期
4 戴福隆,亞敏,謝惠民,呂堅;云紋干涉與鉆孔法測量殘余應力的實驗方法與系統[J];實驗力學;2003年03期
5 楊建,何鵬,周宣;陶瓷金屬接頭殘余應力分析的后處理[J];焊接技術;2003年02期
6 楊務滋,楊國慶,楊超,周立強;焊接中殘余應力的大小與分布及減少措施[J];上海有色金屬;2003年04期
7 趙學榮,朱援祥,孫秦明;水電站合攏焊縫殘余應力的數值模擬[J];制冷空調與電力機械;2003年04期
8 董浩存;一種測量金屬管中殘余應力的簡易方法[J];物理測試;2003年03期
9 王立平,陳霽恒,孫從科;分段焊接對殘余應力的影響[J];江蘇冶金;2004年03期
10 羅暑生;機械阻礙應力對鑄造殘余應力影響的研究[J];鑄造技術;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潘勤學;栗勇;徐春廣;肖定國;楊向臣;伍懿;;超聲法焊縫殘余應力檢測技術研究[A];2011年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任小平;劉怡;;一種無損測試焊接板件殘余應力的方法[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游敏;鄭小玲;;對接接頭橫向殘余應力調控技術研究[A];湖北省暨武漢焊接學會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學術年會文集[C];2005年
4 鄭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慶;朱升云;;正電子湮沒方法研究材料中殘余應力[A];第四屆全國反應堆物理與核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偉;;振動時效消除焊接件殘余應力效果的驗證[A];'2009全國鋼結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常紅;侯鑫茜;;光彈貼片法檢測構件殘余應力的實驗研究[A];力學與工程應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謝大吉;趙如發(fā);胡德貴;王增梅;顧守仁;馮升波;;磁測殘余應力法在工程中應用探試[A];第五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張亦良;徐學東;肖述紅;;殘余應力對儲罐泄漏的影響[A];第九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卷[C];2000年
9 覃明;陳瑞;馬素媛;賀笑春;李家寶;;殘余應力靜載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下)——2002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鄭渝;李志勇;;焊接結構殘余應力的超聲檢測[A];第九次全國焊接會議論文集(第2冊)[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實習記者 王恒;控制殘余應力——尋找加工變形的解決之道[N];中國航空報;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鋼構用新技術消除鋼板墻殘余應力[N];現代物流報;2013年
3 ;殘余應力與加工變形控制技術[N];中國航空報;2013年
4 ;抗疲勞制造工藝優(yōu)化方案[N];中國航空報;2013年
5 ;殘余應力與變形控制整體解決方案在航空鋁合金鍛件中的應用[N];中國航空報;2013年
6 藺軍 謝艷花;央視新樓鋼構制作特點與加工工藝[N];建筑時報;2007年
7 肖英龍;日本功能性船板開發(fā)使用現狀[N];世界金屬導報;2006年
8 記者 匡華安 通訊員 李榮鋒 潘東曉;武鋼起草的兩項國標通過審定[N];中國冶金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海濤;精密薄壁回轉體零件加工殘余應力及變形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曹江;2A02高強度鋁合金熱加工殘余應力研究及其數值模擬[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3 朱麗娜;基于納米壓痕技術的涂層殘余應力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4 陶波;熱壓玻璃透鏡里的殘余應力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5 宋以國;多焊縫管板結構焊接工藝與殘余應力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年
6 江小輝;殘余應力生成機理及復雜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東華大學;2014年
7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壓痕技術的疲勞裂紋尖端殘余應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8 王建花;復合材料身管殘余應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9 孫志國;MEMS封裝中的殘余應力演化及其相關可靠性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2002年
10 唐志濤;航空鋁合金殘余應力及切削加工變形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飛;異種鋼焊接的殘余應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于雷;厚壁冷成型鋼殘余應力理論分析及其影響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3 陳永紅;高速列車鋁合金車體側墻殘余應力與變形數值模擬[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4 劉維;高頻焊管焊接接頭的斷裂行為和殘余應力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5 孫新楊;纖維與樹脂固化殘余應力在線監(jiān)測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6 王彥龍;殘余應力的超聲波檢測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5年
7 孫敏科;焊接接頭殘余應力釋放及控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8 李娟;玻璃/鋁多層陽極鍵合接頭殘余應力應變數值模擬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3年
9 梁劍;電沉積鎳鍍層中的殘余應力表征[D];湘潭大學;2009年
10 王廣暉;智能型機械殘余應力測試儀的研究與設計[D];大連理工大學;2000年
本文編號:18431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shugongy/184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