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聚能侵徹體作用混凝土結構靶毀傷效應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J410
【圖文】:
破炸彈的彈體,組合安裝了降落傘/火箭復合減速/增速裝置。它主要由戰(zhàn)術飛機在低空投放,炸彈在尾部穩(wěn)定翼的翼片之間裝有 4 臺反向推力發(fā)動機,反向發(fā)動機在投彈后啟動用以降低炸彈速度,之后彈體后方的降落傘打開使彈體轉向接近垂直降落狀態(tài)隨后啟動4組推進火箭發(fā)動機,燒掉降落傘的同時為炸彈增速,在延時引信的配合下,使彈體具有足夠的動能穿透混凝土層后起爆,通過爆轟效應破壞跑道表層!盎炷疗茐恼摺惫襞艿罆r可以形成直徑大約 5 米的彈坑,毀傷面積較大,但是由于其降落傘和正/反向火箭的調姿和加/減系統(tǒng)過于復雜,且炸重量較大,當時的戰(zhàn)機大多只能掛載 1~3 枚!盎炷疗茐恼摺痹趫(zhí)行反跑道作戰(zhàn)任務時,必須非常精準地投放到跑道上才能發(fā)揮作用,當投到軟土層上方時,作戰(zhàn)效果甚至還不如普通炸彈。此外,實戰(zhàn)證明,想要破壞跑道,一方面要求將“混凝土破壞者”精準地投放到寬帶 40 米的直線距離內,另一方面還要求多架攻擊機順著跑道的軸線飛行,而跑道兩端恰恰正是防空火力的最強方向;雖然由于當時阿拉伯盟軍沒有準備足夠的防空火力,“混凝土破壞者”在實戰(zhàn)中取得了一定的戰(zhàn)績,然而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b) BAP-100 線式爆炸和對混凝土跑道的攻擊效果圖 1.2BAP 反跑道炸彈“混凝土破壞者”、迪朗達爾”以及后來的 BAP-100 是同時代中打擊機場跑道的明星炸彈,它們的特點是依靠炸彈的動能作用侵入混凝土層以后,采用延時引信引爆裝藥對機場跑道造成毀傷。為了增強空中力量對跑道的封鎖效果,各國還發(fā)展了專門用于封鎖跑道的機載投放器,反跑道炸彈向集束與小型化發(fā)展。小型化的反跑道炸彈重量小,無法采用傳統(tǒng)的火箭增速裝置達到動能穿透的目的,普遍采用兩級串聯破/爆戰(zhàn)斗部,前級聚能破甲戰(zhàn)斗部在跑道道面上形成柱形孔洞,后續(xù)爆破戰(zhàn)斗部隨進至孔洞5
JP-233反跑道炸彈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義鋒;王曉鳴;李文彬;;不同的環(huán)形起爆位置對球缺型藥型罩形成聚能侵徹體的影響研究[J];彈箭與制導學報;2006年S4期
2 焦志剛;曹旭;張明博;;內外徑比值對橫向效應侵徹體的影響分析[J];兵器裝備工程學報;2017年02期
3 黃維平;焦志剛;張鎮(zhèn)洲;;錐形藥型罩壁厚對形成侵徹體特性的影響[J];裝備制造技術;2016年04期
4 杜寧;焦志剛;劉偉;;藥型罩罩頂圓弧半徑對形成侵徹體特性的影響[J];裝備制造技術;2016年06期
5 林加劍;沈兆武;任輝啟;樊自建;蔣耀港;;一種形成尾翼型聚能侵徹體新方法的實驗研究[J];實驗力學;2008年05期
6 苗勤書;王曉鳴;李文彬;;雙層藥型罩侵徹體形成過程的數值仿真[J];彈道學報;2011年01期
7 李文彬,趙國志,王曉鳴,何勇,李小笠;桿式侵徹體沖擊起爆反應裝甲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3期
8 呂錦鋒;錢建平;申屠德忠;;高速侵徹體與水下爆炸波對艦舷結構耦合作用的數值模擬研究[J];彈箭與制導學報;2006年S7期
9 黃正祥,張先鋒,陳惠武;起爆方式對聚能桿式侵徹體成型的影響[J];兵工學報;2004年03期
10 李永勝;王偉力;宋之勇;;抑制中心逆向侵徹體的異型環(huán)形裝藥設計[J];火工品;201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殷藝峰;耿梓圃;徐峰悅;王海福;;活性材料芯體結構侵徹體侵爆毀傷效應數值模擬[A];第六屆全國強動載效應及防護學術會議暨2014年復雜介質/結構的動態(tài)力學行為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2 李成兵;沈兆武;裴明敬;;高速桿式彈丸的三維數值模擬[A];計算爆炸力學進展[C];2006年
3 范少博;陳智剛;郭光全;侯秀成;陳冬梅;;動能侵徹體頭部形狀對其侵徹效能影響研究[A];第七屆全國爆炸力學實驗技術學會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許香照;馬天寶;寧建國;;聚能裝藥侵徹混凝土數值模擬研究[A];中國計算力學大會2014暨第三屆錢令希計算力學獎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4年
5 鄢常舒;王樹理;張仁民;王成虎;吳春雷;;拉伸聚能成型爆破在國防工程中的應用[A];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技術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何廣沂;;聚能爆破的研究與實踐[A];第七屆全國工程爆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7 陳賢林;董振;;帶孔聚能罩的射流及其侵徹[A];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報(1998)[C];1998年
8 王鑫;王U
本文編號:2768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ngguansheji/276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