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交通工程論文 >

基于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駕駛疲勞程度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07 03:18

  本文關鍵詞:基于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駕駛疲勞程度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國內外大量事故統(tǒng)計數據表明,駕駛疲勞是引發(f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對于平原高速公路,駕駛員在線形復雜多變的山區(qū)高速公路上駕駛時,需要保持更加集中的注意力,駕駛強度也更大,導致駕駛疲勞事故多發(fā),且事故后果嚴重。因此,為提高山區(qū)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服務水平,有必要對山區(qū)高速公路的駕駛疲勞進行研究。而引發(fā)駕駛疲勞事故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駕駛時長、道路交通環(huán)境等因素外,晝夜生理節(jié)律也會對駕駛疲勞產生影響,具體表現為不同時段下駕駛員的覺醒水平不同,從而導致駕駛員在特定時段容易昏睡。但是,目前關于駕駛疲勞的研究主要側重于駕駛時長方面,僅有少數學者分析了午后或夜間對疲勞的影響。因此,本文從晝夜生理節(jié)律出發(fā),研究重點時段下駕駛員的心電、速度與加速度特征,并選取合適的駕駛疲勞程度表征指標,用于判定不同類型駕駛員在不同時段下的駕駛疲勞程度。本文的主要內容如下:首先,總結國內外學者對疲勞時段的論述,并分析了事故統(tǒng)計數據,確定了本文所研究的重點時段。同時,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選取生理典型參數——心電以及操作行為典型參數——速度與加速度進行駕駛疲勞研究。此外,通過實車實驗,采集了不同類型駕駛員在不同時段下的心電、速度與加速度以及主觀疲勞狀態(tài)評價數據。其次,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研究了不同類型駕駛員在不同時段下駕駛的心電以及速度與加速度特征的變化規(guī)律。心電方面重點分析了心率均值、低頻和高頻比值LF/HF的特征,速度與加速度方面重點分析了速度標準差、加速度絕對均值、加速度標準差的特征,并運用合適的檢驗方法,對各特征參數在不同時段、不同類型駕駛員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再次,根據相關性分析結果,選取相關性較強的速度標準差、加速度絕對均值、加速度標準差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了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綜合指標。然后,基于該綜合指標、心率均值和LF/HF,運用K均值聚類方法分析各指標與駕駛疲勞程度的關系,得到不同類型駕駛員的各指標在不同等級疲勞程度的閾值。據此,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了駕駛疲勞程度判定模型,得到不同類型駕駛員在不同時段下的駕駛疲勞指數。再將得到的疲勞指數與采集的主觀疲勞評價結果進行對比,證實了兩者具有較好的一致性。最后,從駕駛疲勞的智能監(jiān)控和警示、駕駛行程安排、連續(xù)駕駛時間的科學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本文研究成果的應用設想和建議,以期提高山區(qū)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
【關鍵詞】:不同時段 晝夜生理節(jié)律 心電特征 速度與加速度特征 駕駛疲勞程度判定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91.254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21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義12-13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3-18
  • 1.2.1 基于主觀評定的判定方法13
  • 1.2.2 基于操作行為的判定方法13-14
  • 1.2.3 基于駕駛員外部特征的判定方法14
  • 1.2.4 基于生理信號特征的判定方法14-16
  • 1.2.5 基于信息融合的判定方法16
  • 1.2.6 不同時段的駕駛疲勞研究16-17
  • 1.2.7 綜合評述17-18
  • 1.3 研究主要內容與方法18-21
  • 1.3.1 研究的主要內容18-19
  • 1.3.2 研究的技術路線19-21
  • 第二章 研究時段以及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選取21-31
  • 2.1 引言21
  • 2.2 駕駛疲勞概述21-22
  • 2.2.1 駕駛疲勞的概念21
  • 2.2.2 駕駛疲勞的影響因素21-22
  • 2.2.3 疲勞對駕駛員的影響22
  • 2.2.4 駕駛疲勞程度的表征指標22
  • 2.3 基于晝夜生理節(jié)律的重點研究時段選取22-27
  • 2.3.1 晝夜生理節(jié)律對疲勞的影響分析23
  • 2.3.2 重點研究時段的選取23-27
  • 2.4 生理特征指標典型參數的選取27-28
  • 2.5 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選取28-30
  • 2.5.1 操作行為概述28-30
  • 2.5.2 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選取30
  • 2.6 本章小結30-31
  • 第三章 實車實驗設計31-42
  • 3.1 引言31
  • 3.2 實驗方案31-38
  • 3.2.1 實驗目的31
  • 3.2.2 實驗條件31-34
  • 3.2.3 實驗設備34-35
  • 3.2.4 實驗內容35-36
  • 3.2.5 實驗步驟36-37
  • 3.2.6 實驗數據采集37-38
  • 3.3 實驗數據預處理38-41
  • 3.3.1 GPS數據處理39
  • 3.3.2 心電數據處理39-41
  • 3.3.3 主觀疲勞狀態(tài)數據處理41
  • 3.4 本章小結41-42
  • 第四章 不同時段下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特征分析42-68
  • 4.1 引言42
  • 4.2 不同時段下駕駛員心電特征分析42-52
  • 4.2.1 不同時段下駕駛員的心率特征分析43-46
  • 4.2.2 不同時段下駕駛員的心率變異性分析46-51
  • 4.2.3 不同時段下駕駛員心電指標總結51-52
  • 4.3 不同時段下的速度與加速度特征分析52-67
  • 4.3.1 不同時段下的速度特征分析52-57
  • 4.3.2 不同時段下的加速度特征分析57-66
  • 4.3.3 不同時段下的速度與加速度特征指標總結66-67
  • 4.4 本章小結67-68
  • 第五章 不同時段下駕駛疲勞程度判定68-80
  • 5.1 引言68
  • 5.2 駕駛疲勞程度表征指標的選取68-72
  • 5.2.1 相關性分析68-69
  • 5.2.2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驟69-70
  • 5.2.3 主成分分析結果70-72
  • 5.3 表征指標與駕駛疲勞程度的關系分析72-74
  • 5.4 不同時段下駕駛疲勞程度判定74-78
  • 5.4.1 模糊綜合評價的數學原理74-75
  • 5.4.2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駕駛疲勞程度判定模型75-76
  • 5.4.3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不同時段駕駛疲勞程度判定結果76-78
  • 5.5 不同時段下駕駛疲勞程度研究成果的應用78-79
  • 5.6 本章小結79-80
  • 結論與展望80-83
  • 6.1 主要研究成果80-81
  • 6.2 研究特色及創(chuàng)新點81
  • 6.3 研究展望81-83
  • 參考文獻83-88
  • 附錄:駕駛員類型調查問卷88-9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91-92
  • 致謝92-93
  • 附件9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殿業(yè);;致駕駛疲勞因素聯合作用的機理辨識[J];學術動態(tài);2003年03期

2 李建;駕駛疲勞防范[J];湖南農機;2005年03期

3 金銳;石磊;郭業(yè)偉;;緩解駕駛疲勞六法[J];汽車運用;2009年01期

4 陳建新;成鑫;陳飛;;高速公路駕駛疲勞影響因素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0年06期

5 宋巍;;減輕駕駛疲勞的方法[J];駕駛園;2011年03期

6 劉果承;;農機駕駛疲勞的原因及預防[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12年06期

7 李美華;;汽車駕駛疲勞的控制與預防初步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4年23期

8 廖鵬宇;;談談駕駛疲勞的成因及其預防方法[J];汽車與安全;2007年06期

9 傅家振;怎樣消除駕駛疲勞[J];解放軍健康;1994年02期

10 李增勇,王成燾;駕駛疲勞與汽車人機工程學初探[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石喬莉;王磊;耿旭婧;葛偉豪;王洋;邊京華;李穎;;基于腦電信號的駕駛疲勞狀態(tài)分析[A];天津市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第三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靈聰;尹志勇;王正國;;駕駛疲勞的生理特點[A];中國生理學會第六屆應用生理學委員會全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3 王猛;張春雨;汪林;焦偉峗;趙麗;;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駕駛疲勞檢測技術研究[A];第二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宋國萍;;駕駛疲勞后情緒的變化[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劉鵬;江朝暉;熊進;馮煥清;;駕駛疲勞研究中的人眼狀態(tài)檢測[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洛中;消除駕駛疲勞有妙法[N];華東旅游報;2000年

2 陸杉;如何消除駕駛疲勞[N];華東旅游報;2003年

3 ;減輕駕駛疲勞幾項提示[N];當代汽車報;2006年

4 高速公路支隊張家寺大隊 李瑩瑩;疲勞駕駛是高速隱形殺手[N];甘肅法制報;2006年

5 李宜;輕松緩解駕駛疲勞[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6 姜作金;疲勞 駕駛的潛在危險[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謝曉莉;駕駛疲勞生成機理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毛科俊;道路環(huán)境單調性對駕駛疲勞的影響機理及對策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吳群;基于心電信號的駕駛疲勞檢測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4 鄭培;機動車駕駛員駕駛疲勞測評方法的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2年

5 金鍵;駕駛疲勞機理及饋選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6 黃瀚敏;基于汽車駕駛員疲勞狀態(tài)監(jiān)測技術的汽車主動安全系統(tǒng)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盛海濤;不同休息模式對駕駛疲勞的影響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2 房瑞雪;基于生理信號的駕駛疲勞預警對策有效性的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韓富躍;基于歐拉影像放大算法的駕駛疲勞檢測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李發(fā)權;基于眼動與脈搏信息融合的駕駛疲勞識別算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陳陽堅;高速公路重型貨車與轎車駕駛疲勞評價分析[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6 鄒陽陽;基于生理信號的駕駛疲勞綜合評價指標的試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4年

7 李天彪;基于駕駛員心理、生理反應的高原公路駕駛疲勞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5年

8 劉一雄;基于人機工程學的駕駛疲勞研究[D];中北大學;2016年

9 耿樹澤;基于ARM平臺的駕駛疲勞檢測系統(tǒng)的研究[D];天津工業(yè)大學;2016年

10 黃姣;基于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駕駛疲勞程度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生理與操作行為典型參數的駕駛疲勞程度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80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280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9b64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