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和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研究
本文關鍵詞: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和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人口和規(guī)模急劇增長,行人聚集和出行活動增多,導致城市交通樞紐、體育場館、購物中心等各類步行設施行人聚集。行人步行設施具有建設成本高、集散行人流量大、空間布局結構復雜、行人應急疏散組織困難等特征。一旦步行設施內(nèi)發(fā)生火災、地震等突發(fā)事件引起停電、濃煙等情況,將會給行人疏散尤其是不熟悉建筑布局的疏散帶來很大困難。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理論對指導步行設施內(nèi)行人疏散有重要作用。安全出口設置的合理性對疏散時間、擁擠程度、移動距離、行人的疏散路徑選擇、行人疏散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有重要影響。因此,如何在行人視線受影響的情況下保證行人快速離開步行設施,如何設置步行設施的安全出口以保證發(fā)生突發(fā)事件時行人能合理、有效的疏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以及行人流研究的重點。本文以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和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為研究對象,利用實驗、計算機仿真和理論分析的方法,對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進行研究:首先,通過組織行人實驗觀察行人在正常情況下和視線受影響情況下的宏觀和微觀行為特征,統(tǒng)計實驗數(shù)據(jù)獲取兩種情況下行人的宏觀和微觀移動參數(shù)。其次,引入選擇向量、方向向量和方向相似性計算盲目跟隨移動動態(tài)參數(shù)模型的移動收益,并對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盲目跟隨疏散進行仿真。分析視線受影響的疏散時間及房間內(nèi)滯留人數(shù)的影響因素,并與視線受影響情況下的行人盲目隨機移動模型和隨機定向移動模型進行對比。在盲目跟隨移動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擴展,提出存在障礙物的疏散房間內(nèi)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擴展模型。最后,分析步行設施內(nèi)行人的疏散過程和安全出口設置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結合安全出口和通道的通過能力,提出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優(yōu)化模型與方法。以北京西直門地鐵站為例,從安全出口布局優(yōu)化的角度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行人疏散 盲目跟隨 視野半徑 動態(tài)參數(shù) 步行設施 安全出口設置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492.8
【目錄】:
- 致謝5-6
- 摘要6-7
- ABSTRACT7-18
- 1 緒論18-24
- 1.1 依托項目18
- 1.2 研究背景18-19
- 1.3 研究目的及意義19-20
- 1.3.1 研究目的19-20
- 1.3.2 研究意義20
- 1.4 研究內(nèi)容20-22
- 1.5 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22-23
- 1.6 本章小結23-24
- 2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24-38
- 2.1 行人交通流特征24-29
- 2.1.1 行人交通流微觀特征24-27
- 2.1.2 行人交通流宏觀特征27-29
- 2.2 行人疏散研究思路與方法29-30
- 2.2.1 連續(xù)性仿真模型29
- 2.2.2 離散性仿真模型29-30
- 2.3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研究30-37
- 2.3.1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實驗研究31-32
- 2.3.2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理論分析32
- 2.3.3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仿真研究32-37
- 2.4 本章小結37-38
- 3 行人流宏觀和微觀特征分析38-54
- 3.1 行人實驗概況38-39
- 3.2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流宏觀特征39-47
- 3.2.1 安全出口通過能力39-44
- 3.2.2 通道通過能力44-47
- 3.3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微觀行為特征分析47-53
- 3.3.1 正常情況48-50
- 3.3.2 視線受影響情況50-53
- 3.4 本章小結53-54
- 4 視線受影響的行人流動態(tài)參數(shù)仿真模型54-76
- 4.1 模型基本規(guī)則54-60
- 4.1.1 基本規(guī)則54-55
- 4.1.2 疏散規(guī)則55-60
- 4.2 仿真結果及分析60-69
- 4.3 與現(xiàn)有模型對比69-73
- 4.4 擴展模型73-74
- 4.5 本章小結74-76
- 5 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方法76-84
- 5.1 步行設施內(nèi)行人疏散過程76-77
- 5.2 安全出口設置影響因素77-78
- 5.2.1 步行設施內(nèi)行人分布77
- 5.2.2 安全出口和通道通過能力77
- 5.2.3 步行設施內(nèi)環(huán)境77-78
- 5.3 安全出口設置優(yōu)化模型78-81
- 5.3.1 優(yōu)化模型78-79
- 5.3.2 模型求解79-81
- 5.4 算例分析81-83
- 5.5 本章小結83-84
- 6 結論與展望84-86
- 6.1 研究結論84-85
- 6.2 研究展望85-86
- 參考文獻86-90
- 附錄A90-92
- 作者簡歷及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92-96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9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澤強;馮林榕;;重管嚴罰 為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清理交通頑疾[J];安全與健康;2008年06期
2 王天青;;關于提高行人過街安全性的研究[J];規(guī)劃師;2006年10期
3 顧應欣;;機動車不避讓行人交通違法自動檢測系統(tǒng)研究[J];中國公共安全;2013年23期
4 苑紅偉;肖貴平;;基于交通心理的行人不安全行為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年01期
5 謝州凱;王秋成;劉衛(wèi)國;寧曉斌;;汽車-行人碰撞多體動力學仿真與拋距模型研究[J];輕工機械;2012年04期
6 錢宇彬;劉浩學;;二次過街路口行人違反交通法規(guī)規(guī)律的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06年06期
7 宋傳平;閆彬皖;;汽車和行人碰撞事故的預防措施[J];汽車與安全;2009年03期
8 陳海濤;楊鵬;于潤滄;;一種考慮斜向運動參量的行人疏散模型研究[J];安全與環(huán)境學報;2014年03期
9 龔曉嵐;魏中華;;行人動力學的研究進展[J];人類工效學;2008年02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鮑涵;;行人與機動車交通系統(tǒng)優(yōu)化研究[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滋容;黃如妙;施學榮;陳文粹;周欣怡;;臺北市“禮讓行人”之推動工作與展望[A];構建生態(tài)人文交通 促進經(jīng)濟跨越發(fā)展——第十九屆海峽兩岸都市交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11年
3 景超;王殿海;梁瀟;;路段人行橫道行人過街行為心理分析[A];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交通——2005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論文集(上冊)[C];2005年
4 鄭為中;彭征;鐘淑琴;;構建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導向信息服務系統(tǒng)——廣州市行人指示標識系統(tǒng)解析[A];第九次全國城市道路與交通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高鵬;王田田;周志永;萬浩;;青島市世界園藝博覽會行人交通三維仿真與結果評估[A];城市時代,協(xié)同規(guī)劃——2013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道路與交通規(guī)劃)[C];2013年
6 陳茜;謝鑫鑫;;大型活動行人消散仿真模擬[A];2007第三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王中岳;王嘯君;;軌道車站及地下空間行人仿真模型行為參數(shù)標定[A];面向低碳經(jīng)濟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隧道及地下空間運營安全與節(jié)能環(huán)保專業(yè)委員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徐紹偉;姜英華;張國堂;周士琪;;行人與機動車乘員交通損傷及傷殘的比較研究[A];中國法醫(yī)學最新科研與實踐(一)——全國第六次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精選[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和潤灃;行人交通違法治理還需多管齊下[N];蘭州日報;2012年
2 袁云才;行人闖紅燈挨罰警醒交通陋習[N];長沙晚報;2012年
3 楊濤;行人“生病”,單位吃藥?[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7年
4 何雪華 李佳亮;廣州:行人違法通報單位[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5 滕朝陽;由違法行人的血得到的教訓[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7年
6 楊濤;行人“犯病”讓單位“吃藥”有效嗎[N];中國消費者報;2007年
7 張仕洪;荊門專項整治行人交通違法[N];湖北日報;2008年
8 陳志剛 吳存慶;蘭州集中整治行人交通違法[N];人民公安報·交通安全周刊;2008年
9 朱忠保;行人違章與環(huán)保缺位[N];中國保險報;2010年
10 楊濤;株連式治理有悖法治精神[N];法制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歡歡;行人流和疏散動力學的宏微觀建模和模擬研究[D];上海大學;2015年
2 孫立光;步行設施內(nèi)的行人行為微觀仿真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3 郭烈;基于單目視覺的車輛前方行人檢測技術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孫迪;行人過街交通行為分析建模[D];吉林大學;2012年
5 景超;行人過街交通特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張冠軍;行人下肢的碰撞損傷特性及相關參數(shù)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7 張偉;大型公共場所行人交通狀態(tài)評價及其應急疏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4年
8 岳昊;基于元胞自動機的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年
9 馬劍;相向行人流自組織行為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李凡;基于真實車輛—行人交通事故的顱腦損傷風險分析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欒慶熊;行人同伴群交通行為建模與仿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15年
2 劉勁宏;交叉口行人過街通行能力與過街設施選取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3 李曉旭;汽車與行人碰撞事故分析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4 范簫翔;M1類車輛致行人下肢損傷的生物力學機制研究[D];重慶理工大學;2015年
5 劉澤高;多出口室內(nèi)行人疏散模型及其應用的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6 高彥超;路段平面過街設施合理設置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龐雅靜;信號控制交叉口行人過街安全評價技術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劉麗娟;城市道路路段行人過街行為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4年
9 蔡曉斐;重慶主城區(qū)行人過街交通特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10 張勤;考慮行人因素的交叉口信號最優(yōu)控制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視線受影響的行人疏散和步行設施安全出口設置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25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5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