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拋距差的小型轎車與電動自行車事故碰撞速度重建方法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重慶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U491.31
【圖文】:
第 2 章 電動自行車事故統(tǒng)計分析表 2.3 事故發(fā)生地點事故發(fā)生地點 事故起數(shù)(起) 百分比(%) 違反交通規(guī)則城市道路 路口及路段斑馬線 130 82.80 127路段 5 3.18-非城市道路 路口及路段斑馬線 21 13.38 18路段 1 0.64 -總計 157 100 145如圖 2-3,最常見的違規(guī)是隨意橫穿車道,體現(xiàn)為穿斑馬線和闖紅燈。一般雙車道公路寬度約為 7 米,六車道公路路面寬度約為 40 米,按電動自行車平均行駛速度 15km/h 計算,不減速穿越六車道路面時用時 9.6s,比穿越雙車道公路多 3s 暴露在風險中。
圖 2-4 電動自行車騎車人頭盔佩戴情況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157交通事故中僅有23位駕駛?cè)伺宕黝^盔,占事故總數(shù)的14計在同一時期交通事故中摩托車駕駛?cè)伺宕黝^盔比例為 37.9%。在排除掉的 4 起交通事故后對傷亡情況統(tǒng)計如表 2.4 所示。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在發(fā)生交通事故時頭盔能為騎車人提供顯著的保護作用佩戴頭盔條件下把致死速度閾值提高 36%以上。表 2.4 佩戴頭盔情況統(tǒng)計否佩戴頭盔 發(fā)生事故(起) 死亡人數(shù)(人) 致死率 致死平均速度(km/h是否2113278533.3%64.4%59.143.35 騎車人損傷部位分布電動自行車騎車人由于身體大部分暴露在外部環(huán)境中,并且正常行駛時
三種和第四種碰撞形式分別為刮蹭和追尾,在實際事故中發(fā)生概率較低。.3.1 小型轎車-電動自行車正碰響應動態(tài)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型轎車-電動自行車第一種碰撞形態(tài),即汽車車頭正面電動自行車側(cè)面。圖 2-6 為一起應用 PC-CRASH 重建仿真中典型的正碰事故響應過程(具體重建工作步驟在第4章介紹)。設定小型轎車初始速度為50km/h動自行車初始速度為 20km/h,汽車在初始時刻即采取緊急制動措施。仿真結(jié)示:小型轎車前保險杠先與騎車人小腿接觸,此時騎車人位置沒有明顯變化。0ms 時,在巨大的橫向加速度影響下騎車人身體與電動自行車逐漸分離,雙手對車把的控制,騎車人連同電動自行車向汽車車頭偏轉(zhuǎn),騎車人的大腿和臀部車發(fā)動機罩前緣接觸;在第 45ms 時,騎車人臀部完全脫離二輪車并在發(fā)動機產(chǎn)生滑移,滑移距離與相對車速及摩擦系數(shù)等因素有關,此時人體上身以臀部點向車頭產(chǎn)生繞轉(zhuǎn)運動;第 90ms 時,騎車人上身與發(fā)動機罩接觸,上肢和肩與車體接觸;在 135ms 時,騎車人頭部已經(jīng)與前擋風玻璃碰撞,二輪車也被。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鐵方;趙力萱;張勇剛;劉雨;;基于人車最終距離的碰撞車速估算模型[J];汽車工程;2015年07期
2 聶進;李桂兵;王薛超;楊濟匡;;乘用車前端結(jié)構(gòu)幾何參數(shù)對行人頭部動力學響應和損傷風險的影響[J];汽車工程;2014年12期
3 葛如海;李丞;;轎車-電瓶車事故中碰撞初速度與拋距關系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5期
4 鄒鐵方;彭海濤;劉雨;;計算事故再現(xiàn)結(jié)果區(qū)間的支持向量回歸-子區(qū)間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3年11期
5 張愛紅;;交通事故車輛行駛速度計算方法研究[J];道路交通管理;2013年02期
6 付明春;林春江;劉文順;;小轎車與自行車側(cè)撞的運動分析[J];焦作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7 鄒鐵方;余志;蔡銘;劉濟科;;基于Pc-Crash的車-人事故再現(xiàn)[J];振動與沖擊;2011年03期
8 張愛紅;;科學推進我國道路交通事故車速分析鑒定工作[J];道路交通管理;2011年03期
9 莫富灝;楊濟匡;李松慶;;汽車前部結(jié)構(gòu)對騎自行車人顱腦損傷防護特性的影響[J];機械工程學報;2011年04期
10 王敏;王長君;;我國弱勢交通參與者交通安全現(xiàn)狀及問題分析[J];道路交通與安全;2010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曹弋;汽車三維碰撞事故再現(xiàn)分析模型及方法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2 李凡;基于真實車輛—行人交通事故的顱腦損傷風險分析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3 郭磊;汽車與兩輪車碰撞事故的仿真研究及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許偉;車輛碰撞事故中頭部生物力學響應和損傷機理分析[D];湖南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玲;汽車—自行車交通事故分析與仿真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涂祥;不確定度理論在汽車—電動自行車碰撞事故再現(xiàn)中的應用[D];湖南大學;2014年
3 蘇海洋;基于PC-Crash的汽車與行人碰撞事故再現(xiàn)研究與仿真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年
4 王薛超;汽車—電動兩輪車碰撞事故分析及騎車人動力學響應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5 尹學楊;汽車—電動自行車碰撞事故再現(xiàn)分析與研究[D];西華大學;2012年
6 劉丹丹;基于交通流特性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綜合評價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2年
7 趙喜磊;汽車—電動自行車碰撞事故分析及騎車人頭部損傷防護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8 庹永恒;基于PC-CRASH的汽車與行人碰撞事故再現(xiàn)仿真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9年
9 劉凱揚;行人—汽車事故仿真重建及行人頭部損傷防護措施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10 羅江凡;電動自行車交通安全相關問題及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8022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80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