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up裝置在大跨度混凝土連續(xù)梁橋上的減震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1-28 12:28
【摘要】:大跨度混凝土連續(xù)梁橋是交通樞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跨度混凝土連續(xù)梁橋往往由于上部結構的質量大在縱向的地震來臨時會產生很大的慣性力而該慣性力僅有很少的部分由活動墩上支座產生的摩擦力來抵消,大部分的慣性力由固定支座傳遞給了固定墩。Lock-up裝置作為近幾年發(fā)展起來的地震響應校正裝置,它可以有效的改變結構在地震過程中的傳力體系。本論文以一座5跨連續(xù)梁橋作為工程實例背景,研究安裝了Lock-up裝置后連續(xù)梁橋縱向抗震性能的改善程度、Lock-up裝置布置位置變化的影響和Lock-up裝置與粘滯阻尼器的聯(lián)合應用情況。 本論文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綜合分析Lock-up裝置在橋梁抗震應用方面的研究現(xiàn)狀和發(fā)展狀況。了解Lock-up裝置的工作機理和Lock-up裝置的主要參數(shù)(如裝置的最大沖程、鎖定速度、極限承載力等)。 2)利用大型有限元軟件ANSYS分析安裝有Lock-up裝置的大跨度橋梁后減隔震性能的提高程度,選用不同的鎖定速度V0對5跨連續(xù)梁橋進行減震分析,研究本橋對鎖定速度的敏感性。 3)對于多跨連續(xù)梁橋而言,考慮相同墩高和不同墩高情況下Lock-up裝置布置位置對橋梁減震性能的影響,找出Lock-up裝置合理的布置方案。 4)Lock-up裝置也稱速度鎖定裝置,可以很好的改善橋梁的整體抗震性能,但是它幾乎沒有耗能作用,故尋求Lock-up裝置與其他減、隔振裝置的聯(lián)合應用。 結果表明: Lock-up裝置在地震時能夠改變連續(xù)梁橋的結構受力,提高橋梁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充分發(fā)揮活動墩的剩余抗震能力;Lock-up裝置鎖定速度V0越大,由于各Lock-up裝置鎖止狀態(tài)在時間上的不同步性,導致墩底內力增大趨勢越明顯,Lock-up裝置可以有效的和粘滯阻尼器聯(lián)合應用,達到更好的減震效果。
【圖文】:
道等重要工程如果遭受嚴重的損壞,將對地震災區(qū)的救援工作產生巨大困難,加重災害損失。中國在 1976 年的唐山地震時,城市 150 萬人口約 24 萬人員死亡。在 1986 年東京發(fā)生 6.2 級的地震,東京這樣千萬人口的城市僅僅 2 人不幸死亡,城市功能幾乎不受到大的影響。經過實踐證明,合理的結構抗震設計與抗震構造是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觀察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發(fā)生的大地震,橋梁結構震害主要有[2][23]:1)上部結構震害橋梁地震上部結構破壞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他結構的損壞而導致的梁、拱等上部結構的毀壞。直接由于地震作用使梁、拱結構破壞的情況極為罕見。橋梁上部結構中的較為常見的震害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上部結構自身產生的震害、上部結構的相互移位帶來的震害以及上部結構的碰撞帶來的震害。橋梁上部結構中的移位震害比較普遍,一般來說,橋梁上部結構在連接的伸縮縫處最有可能發(fā)生移位震害。上部結構的碰撞主要表現(xiàn)在相鄰結構間距過小,地震過程中發(fā)生碰撞,從而使結構破壞。
道等重要工程如果遭受嚴重的損壞,將對地震災區(qū)的救援工作產生巨大困難,加重災害損失。中國在 1976 年的唐山地震時,,城市 150 萬人口約 24 萬人員死亡。在 1986 年東京發(fā)生 6.2 級的地震,東京這樣千萬人口的城市僅僅 2 人不幸死亡,城市功能幾乎不受到大的影響。經過實踐證明,合理的結構抗震設計與抗震構造是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觀察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發(fā)生的大地震,橋梁結構震害主要有[2][23]:1)上部結構震害橋梁地震上部結構破壞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他結構的損壞而導致的梁、拱等上部結構的毀壞。直接由于地震作用使梁、拱結構破壞的情況極為罕見。橋梁上部結構中的較為常見的震害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上部結構自身產生的震害、上部結構的相互移位帶來的震害以及上部結構的碰撞帶來的震害。橋梁上部結構中的移位震害比較普遍,一般來說,橋梁上部結構在連接的伸縮縫處最有可能發(fā)生移位震害。上部結構的碰撞主要表現(xiàn)在相鄰結構間距過小,地震過程中發(fā)生碰撞,從而使結構破壞。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U442.55
本文編號:2574012
【圖文】:
道等重要工程如果遭受嚴重的損壞,將對地震災區(qū)的救援工作產生巨大困難,加重災害損失。中國在 1976 年的唐山地震時,城市 150 萬人口約 24 萬人員死亡。在 1986 年東京發(fā)生 6.2 級的地震,東京這樣千萬人口的城市僅僅 2 人不幸死亡,城市功能幾乎不受到大的影響。經過實踐證明,合理的結構抗震設計與抗震構造是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觀察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發(fā)生的大地震,橋梁結構震害主要有[2][23]:1)上部結構震害橋梁地震上部結構破壞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他結構的損壞而導致的梁、拱等上部結構的毀壞。直接由于地震作用使梁、拱結構破壞的情況極為罕見。橋梁上部結構中的較為常見的震害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上部結構自身產生的震害、上部結構的相互移位帶來的震害以及上部結構的碰撞帶來的震害。橋梁上部結構中的移位震害比較普遍,一般來說,橋梁上部結構在連接的伸縮縫處最有可能發(fā)生移位震害。上部結構的碰撞主要表現(xiàn)在相鄰結構間距過小,地震過程中發(fā)生碰撞,從而使結構破壞。
道等重要工程如果遭受嚴重的損壞,將對地震災區(qū)的救援工作產生巨大困難,加重災害損失。中國在 1976 年的唐山地震時,,城市 150 萬人口約 24 萬人員死亡。在 1986 年東京發(fā)生 6.2 級的地震,東京這樣千萬人口的城市僅僅 2 人不幸死亡,城市功能幾乎不受到大的影響。經過實踐證明,合理的結構抗震設計與抗震構造是可以有效的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觀察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發(fā)生的大地震,橋梁結構震害主要有[2][23]:1)上部結構震害橋梁地震上部結構破壞主要表現(xiàn)在其他結構的損壞而導致的梁、拱等上部結構的毀壞。直接由于地震作用使梁、拱結構破壞的情況極為罕見。橋梁上部結構中的較為常見的震害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上部結構自身產生的震害、上部結構的相互移位帶來的震害以及上部結構的碰撞帶來的震害。橋梁上部結構中的移位震害比較普遍,一般來說,橋梁上部結構在連接的伸縮縫處最有可能發(fā)生移位震害。上部結構的碰撞主要表現(xiàn)在相鄰結構間距過小,地震過程中發(fā)生碰撞,從而使結構破壞。
【學位授予單位】:長安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U442.5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加標;盧桂臣;胡雷挺;;地震作用下西堠門大橋設置Lock-Up Device可行性研究[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6年05期
2 謝禮立,張曉志,周雍年;論工程抗震設防標準[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1996年01期
3 李忠獻,史志利;行波激勵下大跨度連續(xù)剛構橋的地震反應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3年02期
4 王亞勇;;結構抗震設計時程分析法中地震波的選擇[J];工程抗震;1988年04期
5 劉俊;王合希;;阻尼器在長聯(lián)多跨剛構連續(xù)梁橋中的應用研究[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12年05期
6 王磊,劉寒冰,吳斌暄,高慧婷;新型地震結構保護系統(tǒng)的大跨徑橋梁抗震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年12期
7 吳陶晶;李建中;管仲國;;減隔震裝置作用機理及其在大跨度連續(xù)梁橋中的應用[J];結構工程師;2009年04期
8 許文俊;王會利;苗峰;;粘滯阻尼器在連續(xù)梁橋抗震設計中的應用[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周雍年;關于設防地震動水準的考慮[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10 王亞勇;關于設計反應譜、時程法和能量方法的探討[J];建筑結構學報;2000年01期
本文編號:2574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7401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