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車道高速公路隧道與互通式立交出口最小間距分析
【圖文】:
的距離應滿足設置出口預告標志的需要,條件受限制時,隧道出口至前方互通立交減速車道漸變段起點的距離不應小于1000m[1]。但在極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條件下不能滿足1000m的設計要求時,隧道與互通式立交出口間距如何合理設置目前沒有規(guī)范規(guī)定。本研究在大量文獻資料整理的基礎上,針對雙車道高速公路從設計速度、交通量、駕駛員操作反應、換道行為等角度出發(fā),通過理論分析計算和仿真驗證提出隧道與互通式立交出口最小間距,為雙車道高速公路隧道與互通式立交路線設計提供理論參考。1互通出口換道駕駛過程分析圖1車輛換道過程分析(1)隧道出口明適應過程。人眼的適應性是指人眼對光亮程度變化的適應。當人眼從一個較暗的環(huán)境突然轉到一個較明亮的環(huán)境中時,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看清亮環(huán)境中的物體,這叫明適應[2]。駕駛員在隧道中行駛,由于隧道照明強度與外界環(huán)境光照的差異,在隧道中行車時間越長,隧道洞內與洞外光照強度相差越大,駕駛員在隧道出口后要經歷一段明適應過程。(2)標志判讀過程。駕駛員經歷了隧道出口明適應過程后,緊接著下一步操作是視認到前方目標出口標志,并進行讀娶判斷、決策。此過程中需考慮到標志是否被遮擋,標志的設置位置滿足駕駛員從視認到判讀的距離要求。(3)操作反應過程。當車輛駕駛員清楚地看到收稿日期:2013-12-11
口段的照明進行優(yōu)化,減少明適應時間,并且換道過程中的參數(shù)取低值的情況下,隧道出口至互通減速車道起點的最小距離為347m。因此在通常情況下隧道出口與互通出口匝道漸變段起點最小間距不應小于1000m,地形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600m(根據(jù)隧道限速計算結果確定),,條件極其困難的特殊情況下間距不應小于350m(根據(jù)參數(shù)取低值,隧道洞口照明優(yōu)化,加強互通出口預告的計算結果確定)。4仿真評價為驗證隧道至互通立交出口間距對交通流運行的影響,利用VISSIM對隧道與互通立交不同間距進行仿真模擬,如圖2。流量按二級服務水平對應的最大服務交通量(即飽和流量),隧道出口至互通出口匝道減速車道起點的距離取1000m、800m、600m、500m、400m等5種情況,各車型運行速度指標參考國內多條高速公路車速調研結果設定,分無限速和限速80km/h兩種情況仿真,結果見表5。圖2仿真模擬表5飽和流量下隧道至互通出口仿真檢測數(shù)據(jù)車速特征隧道出口至減速車道起點/m延誤/s排隊車輛次數(shù)無限速10000.188000.1186000.6525000.5534000.958限速80km/h6000.1235000.3314000.538從表5的仿真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可以看出,隧道與互通間距1000m時,延誤較小,偶爾有排隊發(fā)生;間距小于等于600m時,延誤增加明顯,排隊車輛數(shù)較多。限速80km/h情況下,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減少延誤時間和排隊車輛數(shù),但隨著間距的縮短,延誤時間和排隊車輛數(shù)逐步增加。5結語本文從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在相關標準規(guī)范和國內外大量研究文獻的成果基礎上,從駕駛員換道過程的一系列反應時間和操作過程的角度,對隧道與互通立交出口最小間距做了詳細分析和理論計算,得出一般情況下間距不應小于1000m,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600m,極其特殊情況下?
【作者單位】: 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
【分類號】:U491.23;U412.352.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璐,鄧學鈞,張紀龍;互通式立交優(yōu)化設計新方法[J];華東公路;1996年03期
2 李亞木;營口互通式立交的設計[J];東北公路;2000年02期
3 王均剛,郭長路,呂思忠;互通式立交設計中公路與城市道路常用設計標準比較[J];山東交通科技;2004年02期
4 張榮利;;厚街互通式立交改造方案的修改與設計[J];廣東公路交通;2006年01期
5 劉冬瑞;王超江;李亞;;如何作好互通式立交T型平面交叉[J];北方交通;2007年03期
6 李林;孟憲宏;;城市互通式立交的設置與設計思路探討[J];科技信息;2011年21期
7 吳鵬;;互通式立交間距的影響因素研究[J];河南建材;2011年05期
8 盧火青;劉艷紅;徐秋實;;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選型的安全要素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6年09期
9 彭余華;裴曉梅;王東;唐翠仁;;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車道的設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1期
10 王穎;;運城繞城高速公路西南段互通式立交方案設計[J];科學之友(B版);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欣;丁健華;;寧杭高速公路東山樞紐互通式立交創(chuàng)新優(yōu)化設計[A];江蘇省公路學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6-2008)[C];2009年
2 賀玉龍;劉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間距[A];第七次城市道路與交通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2年
3 石宜樂;;空間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研究與應用[A];中國公路學會’99學術交流論文集[C];1999年
4 王波;;對互通式立交設計幾個問題的探討[A];全國城市公路學會第十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劉智春;;高等級公路中互通式立交的選型和設計[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暨茅以升誕辰100周年紀念會論文集[C];1995年
6 劉安雙;;安慶長江公路大橋菱湖北路互通式立交設計[A];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構工程學會2001年橋梁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7 李傳憲;;高速公路網互通式立交的選型研究[A];天津市土木工程學會第七屆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8 石宜樂;;空間預應力混凝土技術研究與應用[A];第十屆全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8年
9 趙冬賚;王浩;郝維索;;環(huán)行互通式立交的設計與分析——上海市南北高架道路天目中路立交和中山南一路立交[A];全國城市橋梁青年科技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10 蔣自強;;成渝高等級公路上內江互通式立交橋設計[A];全國城市橋梁青年科技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徐景明;東坪山互通式立交預計年內開建[N];廈門日報;2010年
2 通訊員 蔡旭紅 黃文科;西部跨度最大互通式立交開工[N];建筑時報;2010年
3 記者 郝敏 實習生 張琳;我市三條新建高速公路走向確定[N];洛陽日報;2010年
4 見習記者 黃瑚;古岸頭將建互通式立交[N];溫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趙頌;全省最大互通式立交主體提前三個月完工[N];貴陽日報;2009年
6 記者 姚小;環(huán)太湖高速公路10月15日通車[N];無錫日報;2006年
7 袁超群;西銅高速擴建方案確定[N];西安日報;2008年
8 朝霞邋張署臨;重慶繞城高速:“通道森林”綠意盎然[N];中國交通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虹 實習生 侯倩 張乃文;戰(zhàn)低溫斗嚴寒 高速修建高速路[N];廣元日報;2009年
10 蔣凌;南山路將分三段分期實施建設[N];蘭州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趙一飛;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若干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2 王曉;高速公路互通式立體交叉關鍵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3 李健;結合部路網匝道系統(tǒng)結構分解與協(xié)同控制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4 李霞;高速公路節(jié)地關鍵技術及節(jié)地效果綜合評價[D];長安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成會;互通式立交交通適應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2 王峰;單喇叭型互通式立交改擴建關鍵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3 胡衛(wèi)波;左衛(wèi)互通式立交方案優(yōu)化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4 張景濤;B型喇叭互通式立交的安全性評價與保障措施[D];長安大學;2013年
5 吳濤;山區(qū)互通式立交規(guī)劃設計與應用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0年
6 謝陽陽;多路互通式立交的類型及適用條件[D];長安大學;2012年
7 史靜;互通式立交最小安全凈距及變速車道長度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8 沈強儒;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約束型出口安全保障技術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9 孫緒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擴建方案研究[D];長安大學;2011年
10 馮波;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改擴建交通組織及安全保障措施研究[D];長安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51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551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