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鑄造論文 >

制備高含量金剛石鎳基復(fù)合鍍層的工藝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1 21:20

  本文關(guān)鍵詞:制備高含量金剛石鎳基復(fù)合鍍層的工藝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復(fù)合鍍層 懸浮法 埋砂法 電泳-電沉積法 金剛石含量 摩擦學(xué)性能


【摘要】:將金剛石微粒添加到鍍層中制備出Ni-金剛石復(fù)合鍍層,鍍層被賦予了新的屬性,因此鍍層的摩擦學(xué)性能得到改變。鍍層中微粒的含量會對其摩擦學(xué)性能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以往的研究,大都通過傳統(tǒng)共沉積的方法制備復(fù)合鍍層,這種方法制備的鍍層中微粒的體積分數(shù)一般很難達到30%。通過添加表面活性劑等方法可提高鍍層中微粒含量,但提升空間有限,而且本身也存在一定缺陷。為了提高鍍層中金剛石含量,提升鍍層的性能,本論文采用了懸浮法、埋砂法和電泳-電沉積法(兩步法),并對三種方法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同時研究了金剛石粒徑大小會對用以上三種方法制備的鍍層產(chǎn)生何種影響。這三種方法都是通過延長微粒在試樣表面的停留時間,來提高鍍層中微粒的含量,差別在于埋砂法、懸浮法是利用重力的作用,電泳-電沉積法利用了電場力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結(jié)論如下:(1)運用埋砂法開展實驗研究。探討了埋砂法的實驗參數(shù):溫度、金剛石濃度、金剛石粒徑對鍍層中微粒含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埋砂法可顯著提高復(fù)合鍍層中金剛石微粒的含量。鍍層中金剛石含量變化與溫度變化呈負相關(guān)。鍍層中金剛石的含量先隨電鍍液中金剛石濃度增加而增加,達到一定值后保持不變。在1-2μm、3-6μm、6-12μm三種粒徑下的含量最大值分別達到43.1%、51.4%、61%。(2)運用懸浮法開展實驗研究。探討了懸浮法的實驗參數(shù):溫度、電流密度、金剛石濃度、金剛石粒徑對鍍層中微粒含量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懸浮法對復(fù)合鍍層中金剛石微粒含量提升明顯。鍍層中金剛石含量與溫度和電流密度均呈負相關(guān)。電鍍液中金剛石濃度對埋砂法的影響趨勢與懸浮法相同。在1-2μm、3-6μm、6-12μm三種粒徑下的含量最大值分別達到53.2%、62.4%、65.4%。(3)運用兩步法開展實驗研究。兩步法的實驗參數(shù)分為電泳沉積部分和電沉積部分,電泳沉積實驗參數(shù):電泳電壓,電泳時間,金剛石粒徑;電沉積試驗參數(shù):溫度。研究發(fā)現(xiàn),電泳-電沉積法制備的復(fù)合鍍層中金剛石微粒含量得到極大的提升。電泳電壓、電泳時間變化與鍍層中金剛石的含量呈正相關(guān),達到一定值后,不再對鍍層中金剛石含量產(chǎn)生提升效果。電鍍液45℃時效果最好。在1-2μm、3-6μm、6-12μm三種粒徑下的含量最大值分別達到60.1%、62.2%、65.5%。(4)研究了金剛石含量對復(fù)合鍍層的摩擦學(xué)性能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金剛石含量的增加和金剛石粒徑的增大,都會導(dǎo)致復(fù)合鍍層的摩擦系數(shù)降低。隨著鍍層中金剛石含量的增加,鍍層的耐磨性得到極大改善,當含量達到60%以上時,復(fù)合鍍層幾乎無磨損。(5)研究了埋砂法、懸浮法和電泳-電沉積法對圓棒試樣的影響。實驗發(fā)現(xiàn),試樣的放置方式會對埋砂法、懸浮法制備的復(fù)合鍍層不同表面中的微粒含量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圓棒的直徑會對電泳-電沉積法的實驗結(jié)果產(chǎn)生影響,直徑為1.5mm時電泳沉積的金剛石薄膜極易在電鍍液中脫落,這就導(dǎo)致鍍層含量不均,直徑為6mm時制備的鍍層平整,金剛石分布均勻且含量高。
【關(guān)鍵詞】:復(fù)合鍍層 懸浮法 埋砂法 電泳-電沉積法 金剛石含量 摩擦學(xué)性能
【學(xué)位授予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G174.4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注釋表14-15
  • 第一章 緒論15-25
  • 1.1 課題背景15
  • 1.2 復(fù)合鍍層的分類及研究現(xiàn)狀15-16
  • 1.2.1 耐磨性復(fù)合鍍層15-16
  • 1.2.2 自潤滑復(fù)合鍍層16
  • 1.2.3 耐蝕性復(fù)合鍍層16
  • 1.3 復(fù)合共沉積的機理16-19
  • 1.3.1 Guglielmi模型17
  • 1.3.2 Kariapper和Foster模型17-18
  • 1.3.3 MTM模型18
  • 1.3.4“完全沉降”模型18-19
  • 1.4 電鍍復(fù)合鍍層的制備方法19-23
  • 1.4.1 傳統(tǒng)共沉積19-20
  • 1.4.2 埋砂法和懸浮法20-21
  • 1.4.2.1 埋砂法20-21
  • 1.4.2.2 懸浮法21
  • 1.4.3 電泳-電沉積法21-23
  • 1.4.3.1 電泳沉積簡介22-23
  • 1.4.3.2 電泳-電沉積法的研究現(xiàn)狀23
  • 1.5 課題研究目的及意義23-24
  • 1.6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24-25
  • 第二章 實驗方案及設(shè)備25-36
  • 2.1 引言25
  • 2.2 基體材料選擇及預(yù)處理25
  • 2.3 基質(zhì)金屬的選擇25
  • 2.4 微粒的選擇及預(yù)處理25-26
  • 2.4.1 微粒的選擇25-26
  • 2.4.2 微粒的預(yù)處理26
  • 2.5 實驗用主要儀器設(shè)備26-27
  • 2.6 埋砂法、懸浮法的實驗準備27-29
  • 2.6.1 復(fù)合電鍍?nèi)芤旱闹苽?/span>27-28
  • 2.6.2 埋砂法、懸浮法實驗裝置28
  • 2.6.3 埋砂法、懸浮法工藝流程28-29
  • 2.6.3.1 埋砂法的工藝流程28-29
  • 2.6.3.2 懸浮法的工藝流程29
  • 2.7 電泳-電沉積法的實驗準備29-31
  • 2.7.1 電泳-電沉積法溶液的制備29-30
  • 2.7.1.1 電泳液的制備29-30
  • 2.7.1.2 電鍍液的制備30
  • 2.7.2 電泳-電沉積法實驗裝置30
  • 2.7.3 電泳-電沉積法工藝流程30-31
  • 2.7.3.1 電泳的工藝流程30-31
  • 2.7.3.2 電沉積的工藝流程31
  • 2.8 復(fù)合鍍層的檢測方法31-35
  • 2.8.1 金剛石含量的檢測31-33
  • 2.8.2 表面和斷面形貌的檢測33
  • 2.8.3 粗糙度的檢測33-34
  • 2.8.4 摩擦系數(shù)的測定34
  • 2.8.5 耐磨性的檢測34-35
  • 2.8.6 上試樣磨損率的檢測35
  • 2.9 本章小結(jié)35-36
  • 第三章 高含量金剛石鎳基復(fù)合鍍層的制備36-53
  • 3.0 引言36
  • 3.1 埋砂法、懸浮法機理36-38
  • 3.1.1 固體微粒在鍍液中的懸浮36-37
  • 3.1.2 固體微粒在鍍液中的沉降37-38
  • 3.2 埋砂法、懸浮法的工藝研究38-45
  • 3.2.1 微粒的沉降速度38-40
  • 3.2.2 溫度的影響40-41
  • 3.2.3 電流密度的影響41-43
  • 3.2.4 金剛石濃度的影響43-44
  • 3.2.5 金剛石粒徑的影響44-45
  • 3.3 電泳沉積機理45-47
  • 3.3.1 電荷的來源45
  • 3.3.2 電泳遷移率45-46
  • 3.3.3 電泳沉積的微觀過程46-47
  • 3.4 電泳-電沉積法的工藝研究47-51
  • 3.4.1 電鍍液溫度對電泳-電沉積法的影響47-48
  • 3.4.2 電泳電壓對電泳-電沉積法的影響48-49
  • 3.4.3 電泳時間對電泳-電沉積法的影響49-50
  • 3.4.4 金剛石粒徑對電泳-電沉積法的影響50-51
  • 3.5 埋砂法、懸浮法和電泳-電沉積法的對比研究51
  • 3.6 本章小結(jié)51-53
  • 第四章 高含量金剛石鎳基復(fù)合鍍層的性能研究53-63
  • 4.1 鎳-金剛石復(fù)合鍍層的組織成分53
  • 4.2 復(fù)合鍍層的表面形貌53-55
  • 4.3 復(fù)合鍍層的斷面形貌55-57
  • 4.4 復(fù)合鍍層的粗糙度57
  • 4.5 復(fù)合鍍層的摩擦系數(shù)57-59
  • 4.6 復(fù)合鍍層的耐磨性59-60
  • 4.7 復(fù)合鍍層的磨削作用60-61
  • 4.8 本章小節(jié)61-63
  • 第五章 棒形試樣制備高含量金剛石復(fù)合鍍層63-70
  • 5.1 埋砂法63-65
  • 5.1.1 試樣水平放置63-64
  • 5.1.2 試樣豎直放置64-65
  • 5.2 懸浮法65-67
  • 5.2.1 試樣水平放置65-66
  • 5.2.2 試樣豎直放置66-67
  • 5.3 電泳-電沉積法67-68
  • 5.4 本章小結(jié)68-70
  • 第六章 總結(jié)和展望70-72
  •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結(jié)論70-71
  • 6.2 未來研究的展望71-72
  • 參考文獻72-75
  • 致謝75-76
  • 在校期間的科研成果及發(fā)表的學(xué)術(shù)論文7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愛貴;王曉雷;;電泳-電沉積Ni-PTFE復(fù)合鍍層及其摩擦學(xué)行為研究[J];表面技術(shù);2015年05期

2 趙運偉;黃巍;田海燕;王曉雷;;電泳-電沉積Ni-金剛石復(fù)合鍍層及其耐磨性能研究[J];表面技術(shù);2013年02期

3 田海燕;朱荻;;兩步沉積法制備Ni/Al_2O_3復(fù)合鍍層及其耐磨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學(xué)與工程;2007年04期

4 馮秋元;李廷舉;金俊澤;;影響微粒復(fù)合沉積的諸因素[J];材料保護;2006年05期

5 張文峰,朱荻;極板放置方式對電鑄層中微米/納米SiC復(fù)合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4年24期

6 張建民,魏愛卿;兩步電化學(xué)沉積技術(shù)制備功能陶瓷/金屬復(fù)合鍍層[J];化學(xué)研究;2003年04期

7 霍偉榮,劉家臣,許黎明,王麗娟,王凱麗;納米微粒Ni-ZrO_2復(fù)合鍍層電鍍液的制備[J];電鍍與精飾;2003年06期

8 李蓁,韓兆芳;復(fù)合鍍的特點與應(yīng)用[J];山東農(nóng)機;2003年10期

9 安寧寧,姚沛;水電解電極材料[J];無機鹽工業(yè);2003年05期

10 張建民,楊長春,石秋芝,程鵬里;電泳沉積功能陶瓷涂層技術(shù)[J];中國陶瓷;2000年06期

,

本文編號:83312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jiagonggongyi/83312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86a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