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單晶合成效果與合成后Li基觸媒組織結構的相關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cBN單晶合成效果與合成后Li基觸媒組織結構的相關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Li基觸媒層 cBN K值法 物相含量 組織形貌
【摘要】:采用鋰基觸媒(Li_3N)和六方氮化硼(hBN)為原料,在靜態(tài)高溫高壓條件下加入(270/325目)籽晶批量合成出了大顆粒立方氮化硼(cBN)單晶(70目)。通過X射線衍射儀(XRD)對觸媒層內物相進行標定,采用K值法、絕熱法、RIR值等理論方法,計算出樣品觸媒層內各物相的質量分數(shù),比較了單晶合成效果好與差的觸媒層內物相含量的差別;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對樣品觸媒層的形貌進行觀察,比較了單晶合成效果好與差的觸媒層形貌的差別。結果表明:cBN單晶合成效果不同,其觸媒組織結構有著明顯的差異。當單晶合成效果較好時,觸媒層中Li_3BN_2的含量為49%,cBN的含量為5%,hBN的含量為46%,觸媒層內存在較均勻的熔融球狀組織和管狀組織,且離單晶表面越近管狀組織越多;當單晶合成效果較差時,觸媒層中Li_3BN_2的含量為10%,cBN的含量為49%,hBN的含量為41%,觸媒層內只存在熔融球狀組織。分析認為,觸媒層中的cBN和Li_3BN_2的含量是影響大顆粒cBN單晶合成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單位】: 山東建筑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關鍵詞】: Li基觸媒層 cBN K值法 物相含量 組織形貌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272139)
【分類號】:TQ163;O78
【正文快照】: 1引言立方氮化硼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超硬材料,具有類似于金剛石的晶體結構,其硬度僅次于金剛石,利用其高硬度、熱穩(wěn)定性以及化學惰性制成的刀具和磨具,廣泛應用于加工各種黑色金屬材料及合金[1];c BN的導帶和價帶之間的能量間隙很寬,使得其在半導體電子產(chǎn)品和光學裝置等功能材料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肖麗;楊立新;鄔賽祥;李芬;;尖晶石型LiMn_2O_4晶體結構及鋰離子篩H~+/Li~+交換性質研究[J];無機化學學報;2012年08期
2 潘春躍;金樂;江文輝;唐新村;蔣呈奎;;容量間歇滴定法測定LiCoO_2中Li~+的固相擴散系數(shù)[J];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5期
3 軒小朋;王鍵吉;趙培正;趙揚;;Li~+在基于N,N-二甲基甲酰胺混合溶劑中的溶劑化[J];化學學報;2007年22期
4 張玉娟;曾英;于旭東;;三元體系Li~+,K~+//borate-H_2O348K相平衡研究[J];無機鹽工業(yè);2013年05期
5 于海俠;楊云龍;程麗任;曹占義;;Li含量對Mg-Li-Al-Ce-Ca系合金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J];熱加工工藝;2013年10期
6 呂磊;吳紅萍;張巖文;王大貴;戴康;沈異凡;;Li(2P)+H_2→LiH+H反應截面的測量[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年01期
7 王澤新;王建新;夏少武;;鋰原子在Li(100)平坦表面和臺階面吸附擴散的行為[J];青島化工學院學報;1991年03期
8 習小明;王雙才;湛中魁;胡常波;;Li~+、La~(3+)摻雜對尖晶石LiMn_2O_4的電化學性能影響[J];礦冶工程;2009年06期
9 郭孝東;鐘本和;劉恒;宋楊;文嘉杰;唐艷;;固相-水熱法制備LiFePO_(4)-Li_(3)V_(2)(PO_4)_3復合材料及其電化學性能(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8期
10 趙中魁,周鐵濤,劉培英,陳昌麒;含Li的高鋅Al-Zn-Mg-Cu合金的時效行為[J];金屬熱處理;2003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青春;水淼;黃鋒濤;徐丹;;溶膠-凝膠法制備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_(1+x)V_3O_8[A];第15屆全國晶體生長與材料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毛景;代克化;苗恒;翟玉春;;蔗糖輔助燃燒法制備納米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_(1.1)Mn_2O_4[A];第二十八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賈利軍;陸小勇;張懷武;劉穎力;鐘智勇;;流變相法合成納米晶Li鐵氧體[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8)[C];2007年
4 肖志平;唐仁衡;王英;肖方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Li_(4-x)Mg_xTi_5O_(12)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能[A];第29屆全國化學與物理電源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雷志祥;;ICP-AES法測定溶聚丁苯橡膠中的Li和Sn[A];第七屆全國微量元素研究和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黃莎華;溫兆銀;朱修劍;顧中華;;Li_(3.608)Al_(0.085)Ti_5O_(11.932)的制備和電化學性能研究[A];第十二屆中國固態(tài)離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7 萬德銳;;X射線能譜Si(Li)探測器污染問題的研討[A];第七次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3年
8 許江楓;李建玲;王新東;;電極活性材料Li_(4/3)Ti_(5/3)O_4的制備及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9 王澤松;何俊;劉傳勝;黎明;鄒長偉;付德君;;(Co,Li)離子注入ZnO的鐵電鐵磁性研究[A];2010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10 朱修劍;溫兆銀;李景新;黃莎華;楊學林;;全固態(tài)聚合物Li/NiS電池電化學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電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記者 孫銘訓;獨辟細分市場 寶馬新5系Li開啟新境界[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童喜潤;Sr、Li同位素的LA-MC-ICP-MS分析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6年
2 習建國;堿金屬元素Li摻雜對SnTMO_2(TM=Fe,Ni,Mn,Cr,Co)結構與磁性的影響[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小蘭;富鋰正極材料Li_(1.2)Ni_(0.2)Mn_(0.6)O_2的制備及微結構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尹華岐;高容高壓層狀富鋰Li_(1.2)Mn_(0.54)Co_(0.13)Ni_(0.13)O_2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D];湘潭大學;2015年
3 姚玉祥;富鋰層狀正極材料Li_(1.13)Ni_(0.3)Mn_(0.57)O_2的形貌調控與性質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4 魏禮運;Li對長周期有序堆垛結構強化的Mg-Gd-Zn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5 錢程;3V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_(0.33)MnO_2及Li_2MSiO_4的制備及電化學表征[D];吉林大學;2009年
6 劉肖麗;尖晶石型LiMn_2O_4及Al、Ti置換晶體結構和Li~+/H~+交換離子篩性質計算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7 秦紅蓮;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_(1+x)V_3O_8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丁成海;N個相互關聯(lián)的Liénard方程構成大系統(tǒng)的整體動力學行為[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劉嘯;Mg~(2+)/Li~+固溶γ-AlON透明陶瓷的探索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10 劉海春;Li~+離子摻雜對Er~(3+)離子藍、紫外上轉換發(fā)光的增強[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49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949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