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納米氧化鋅對大腸桿菌生物效應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生納米氧化鋅對大腸桿菌生物效應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納米氧化鋅 抗菌機制 大腸桿菌 鋅離子 表面電性
【摘要】:納米氧化鋅(Nano ZnO)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納米材料之一,具備良好的光電性能和獨特的抗菌性能。其抗菌活性和抗菌機制的研究,正成為目前納米生物效應研究的一個熱點。本文探究了室內(nèi)環(huán)境下Nano ZnO對大腸桿菌(E.coli)的主要抗菌機制,并對Nano ZnO進行表面改性,制備出三種表面連接不同電性長鏈有機分子的Nano ZnO,并探究了表面電荷對其抗菌性能的影響。具體工作如下:(1)首先測定Nano ZnO在LB培養(yǎng)液中溶出的鋅離子(Zn~(2+))含量,發(fā)現(xiàn)在LB培養(yǎng)液中,Zn~(2+)的飽和溶出量約為55 mg/L,通過對比實驗及避光實驗證明,室內(nèi)環(huán)境下Nano ZnO的主要抑菌機制是Zn~(2+)的溶出;分別測定125 mg/L的Nano ZnO和與其溶出量相等的Zn~(2+)(50 mg/L)作用下E.coli內(nèi)源熒光、細胞膜電位以及核酸蛋白總量的變化,結果進一步證明Zn~(2+)溶出在Nano ZnO抗菌機制中處于主導地位,兩者對E.coli的具體作用有粘附細胞壁、改變膜電位、損傷DNA和結合蛋白質使其失活等。(2)利用羧基與Nano ZnO表面羥基的酯化反應,將十六烷基二甲基羧乙基季銨鹽(QAC)、油酸(OA)和十八烷二酸(ODA)這三種長鏈分子修飾到Nano ZnO表面,發(fā)現(xiàn)QAC、OA、ODA與Nano ZnO的質量比分別為1%,32%和16%時,達到最大修飾量。表征結果證明了QAC、OA、ODA成功修飾到Nano ZnO表面,并使Nano ZnO表面分別帶正電荷、非電性和負電荷?咕鷮嶒灡砻鱊ano ZnO的表面電中性時,對E.coli的抗菌活性最強,而表面電荷的存在則會減弱Nano ZnO的抗菌性。上述研究為進一步理解Nano ZnO的抗菌機制奠定了基礎,對其開發(fā)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納米氧化鋅 抗菌機制 大腸桿菌 鋅離子 表面電性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132.41;R378.21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縮略語表8-9
- 第一章 緒論9-23
- 1.1 引言9-10
- 1.2 Nano ZnO材料10-14
- 1.2.1 Nano ZnO的基本性質10
- 1.2.2 Nano ZnO的制備方法10-12
- 1.2.3 Nano ZnO的表面改性12-14
- 1.3 Nano ZnO的生物毒性研究進展14-16
- 1.3.1 微生物15
- 1.3.2 植物15
- 1.3.3 動物15-16
- 1.4 Nano ZnO的抗菌活性及機理研究16-22
- 1.4.1 Nano ZnO抗菌活性的影響因素18-20
- 1.4.2 Nano ZnO的抗菌機理20-22
- 1.5 本文研究思路及意義22-23
- 第二章 Nano ZnO對E.coli的抗菌機理的研究23-36
- 2.1 引言23-24
- 2.2 試劑與儀器24-25
- 2.2.1 試劑24-25
- 2.2.2 主要儀器25
- 2.3 實驗方法25-28
- 2.3.1 Nano ZnO及Zn~(2+)的抗菌實驗25-27
- 2.3.2 Nano ZnO溶出Zn~(2+)的含量測定27
- 2.3.3 Nano ZnO對E.coli的抗菌機理27-28
- 2.4 結果與討論28-35
- 2.4.1 Nano ZnO及Zn~(2+)的抗菌性28-30
- 2.4.2 Nano ZnO抗菌機理30-32
- 2.4.3 Nano ZnO和Zn~(2+)對E.coli的作用機制32-35
- 2.5 本章小結35-36
- 第三章 不同電性長鏈有機物修飾的Nano ZnO的抗菌性研究36-49
- 3.1 引言36-37
- 3.2 試劑與儀器37-38
- 3.2.1 試劑37
- 3.2.2 主要儀器37-38
- 3.3 實驗方法38-40
- 3.3.1 十六烷基二甲基羧乙基季銨鹽修飾Nano ZnO38-39
- 3.3.2 油酸修飾Nano ZnO39
- 3.3.3 十八烷基二酸修飾Nano ZnO39
- 3.3.4 修飾后的Nano ZnO的表征方法39-40
- 3.3.5 不同電性長鏈有機物修飾的Nano ZnO的抗菌實驗40
- 3.3.6 不同電性長鏈有機物修飾的Nano ZnO溶出Zn~(2+)的含量測定40
- 3.4 結果與討論40-48
- 3.4.1 反應條件優(yōu)化40-44
- 3.4.2 Nano ZnO修飾后產(chǎn)物的表征44-46
- 3.4.3 不同電性長鏈有機物修飾Nano ZnO對大腸桿菌的抗菌活性46-48
- 3.5 本章小結48-49
- 第四章 總結及展望49-51
- 4.1 全文總結49-50
- 4.2 Nano ZnO的生物毒性機理及應用研究展望50-51
- 參考文獻51-59
- 致謝59-60
- 附錄60-61
- 碩士期間已發(fā)表論文61
- 碩士期間參加科研項目6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耀星;常州建成年產(chǎn)百噸級納米氧化鋅生產(chǎn)線[J];粉末冶金工業(yè);2001年01期
2 劉建偉,劉有智,張艷輝;超重機的操作參數(shù)對納米氧化鋅粒徑的影響[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年02期
3 詹國平,黃可龍,劉素琴;納米氧化鋅的制備及應用[J];化學工程師;2001年05期
4 ;納米氧化鋅生產(chǎn)技術[J];有色冶金節(jié)能;2001年03期
5 陳志宏;納米氧化鋅的進展——記山西豐海納米科技有限公司2002年專家年會[J];橡膠工業(yè);2002年04期
6 馬正先,韓躍新,鄭龍熙,劉建彬;納米氧化鋅的制備與應用研究進展[J];礦產(chǎn)保護與利用;2002年01期
7 ;重慶開發(fā)成功一維針狀納米氧化鋅[J];遼寧化工;2002年12期
8 王玉棉,侯新剛,王大輝,王勝;納米氧化鋅的制備技術及應用[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02年03期
9 陳月輝 ,施倩 ,呂玨 ,曹晨 ,文彥;納米氧化鋅在鞋類中的應用展望[J];中國皮革;2002年06期
10 馬正先,韓躍新,鄭龍熙,劉建彬;納米氧化鋅的應用研究[J];化工進展;200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國躍;;西部地區(qū)氧化鋅納米原料基地建設及面向21世紀產(chǎn)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2 劉春光;羅青松;;納米氧化鋅的制備技術與應用進展[A];2004年中國納米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印萬忠;丁亞卓;;納米氧化鋅的制備技術現(xiàn)狀和發(fā)展概況[A];中國納米級無機粉體材料發(fā)展·節(jié)能·環(huán)保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李明;李玉芳;;納米氧化鋅的生產(chǎn)和應用進展[A];中國納米級無機粉體材料發(fā)展·節(jié)能·環(huán)保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覃愛苗;陳海念;唐平;吳建平;;納米氧化鋅-竹炭復合物的制備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第3分冊)[C];2010年
6 覃愛苗;;納米氧化鋅-竹炭復合物的制備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第7分冊)[C];2010年
7 胡澤善;王立光;何滔;葉毅;張波;婁芳;唐德東;董浚修;陳國需;;納米氧化鋅抗磨減磨添加劑的研究[A];'99摩擦學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9年
8 駱天榮;;納米氧化鋅的生產(chǎn)與應用[A];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進展——全國第二屆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論文集(上卷)[C];2001年
9 袁方利;尹春雷;黃淑蘭;李晉林;;納米氧化鋅制備和應用研究進展[A];納微粉體制備與應用進展——2002年納微粉體制備與技術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王利勇;丁士文;張紹巖;;納米氧化鋅的制備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應用[A];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進展——全國第三屆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論文集(下卷)[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軍民邋高鵬飛;納米氧化鋅在斷奶子豬飼料中的應用[N];中國畜牧獸醫(yī)報;2008年
2 特約通訊員 張建設;稷山年產(chǎn)5萬噸納米氧化鋅工程開工[N];運城日報;2010年
3 海峽;納米氧化鋅賦予紡織品新內(nèi)涵[N];中國紡織報;2003年
4 伍思成;活性納米氧化鋅強勢推向陶瓷產(chǎn)業(yè)[N];中國建材報;2004年
5 ;活性納米氧化鋅亮相[N];中國建材報;2004年
6 王靖;活性納米氧化鋅強勢推向陶業(yè)[N];中華建筑報;2004年
7 記者 陶璐璐;河北寧紡集團研制成功納米氧化鋅功能整理面料[N];中國紡織報;2011年
8 ;國產(chǎn)活性納米氧化鋅粉體研制成功[N];今日信息報;2004年
9 魏程;活性納米氧化鋅成為陶瓷產(chǎn)業(yè)新原料[N];中國有色金屬報;2004年
10 ;走進微觀世界[N];中國機電日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健;鈦復合納米氧化鋅多孔抗菌涂層的制備及在經(jīng)皮種植中的初步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6年
2 王昕;模板法低維納米氧化鋅的制備與表征[D];浙江大學;2007年
3 吳長樂;納米氧化鋅的形貌控制及性能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王之盛;納米氧化鋅的營養(yǎng)生理效應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5 王輝虎;納米氧化鋅的控制制備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嚴群;稀土氧化物及納米氧化鋅摻雜壓敏材料的制備及機理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7 趙士超;H_2O_2溶液反應法制備納米氧化鋅顆粒及表征[D];浙江大學;2006年
8 涂敏;亞硝酸鹽對納米氧化鋅和納米二氧化鈦光催化損傷蛋白質的促進作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張金洋;納米氧化鋅和二氧化鈦的毒性效應及致毒機制探討[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10 郭創(chuàng)奇;聚氨酯基復合材料的阻尼及水聲吸聲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璋;納米氧化鋅及其復合體的防霉和霉菌毒素吸附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毛志強;超臨界(亞臨界水)法連續(xù)制備形貌可控的納米氧化鋅及其光催化性能[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3 陳玉瑩;納米氧化鋅對HEK293細胞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4 楊利姣;鋅渣氧粉低溫濕化學法制備納米氧化鋅的研究[D];桂林理工大學;2015年
5 王倩倩;有色冶煉行業(yè)低價值物料的高值化利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6 李鳳連;濕法回收電爐煙塵中鋅的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5年
7 張淑慧;納米氧化鋅對小鼠的毒性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8 晏新程;納米氧化鋅和樂果對小鼠協(xié)同亞急性毒性效應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9 呂佩佩;棉織物表面納米氧化鋅的可控生長與性能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5年
10 王賀艷;納米氧化鋅的合成、改性及氣敏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5599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559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