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工程論文 >

氣孔特性對蒸壓加氣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9-22 11:57
  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越來越高,建筑節(jié)能迫在眉睫。并且粘土磚的生產不僅浪費資源,也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所以我國目前大力推進新型建筑材料以期降低能耗和污染。在這種背景下,蒸壓加氣混凝土多孔特性帶來了優(yōu)秀保溫和隔音性能,能有效的提高建筑室內環(huán)境舒適度。如果能建立孔特性與傳熱性能的關系,對其導熱系數(shù)進行預測,將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價值。本文制作多種不同容重的蒸壓加氣混凝土(B04、B05、B06FA和B06AAC),測得其導熱系數(shù)。研究表明,隨著容重的減小,孔隙率上升,導熱系數(shù)下降,保溫性能上升。并且在相同容重下,粉煤灰加氣混凝土比砂加氣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更低,保溫性能更好?紤]孔徑對蒸壓加氣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本文在不改變配合比和容重的情況下,通過控制穩(wěn)泡劑、鋁粉攪拌時間和發(fā)泡劑材料來改變蒸壓加氣混凝土的孔徑。研究表明,孔徑與穩(wěn)泡劑摻量成正比;孔徑與鋁粉攪拌時間成反比;干鋁粉發(fā)氣產成的氣孔孔徑小于鋁粉膏發(fā)氣產生的氣孔孔徑。通過對不同孔徑的蒸壓加氣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的測試,發(fā)現(xiàn)隨著孔徑的增大,導熱系數(shù)增大,保溫性能降低。為提供有限元模型建模數(shù)據(jù)和材料屬性,通過對比基材和成品的S... 

【文章來源】: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河南省

【文章頁數(shù)】:7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緒論
    1.1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1 課題研究的背景
        1.1.2 課題研究的意義
    1.2 蒸壓加氣混凝土簡介
    1.3 國內外研究概況
        1.3.1 國外研究概況
        1.3.2 國內研究概況
    1.4 課題研究內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內容
        1.4.3 創(chuàng)新點
2 蒸壓加氣混凝土導熱系數(shù)試驗概況及結果分析
    2.1 原材料
        2.1.1 砂
        2.1.2 粉煤灰
        2.1.3 水泥
        2.1.4 石灰
        2.1.5 石膏
        2.1.6 鋁粉膏
        2.1.7 穩(wěn)泡劑
    2.2 砌塊和基材的制作
        2.2.1 試驗儀器與設備
        2.2.2 工藝流程
        2.2.3 砌塊的制作
        2.2.4 基材的制作
    2.3 試驗方法
        2.3.1 孔結構測試
        2.3.2 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及基材的性能測試
    2.4 試驗結果與分析
        2.4.1 穩(wěn)泡劑含量及攪拌時間對孔徑的影響
        2.4.2 孔隙率及容重對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
        2.4.3 孔徑對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
    2.5 本章小結
3 孔的表征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孔徑分布
        3.1.1 孔的表征
        3.1.2 孔徑分布
    3.2 球形氣孔的生成
        3.2.1 關于蒙特卡洛隨機數(shù)和MATLAB
        3.2.2 三維模型的氣孔數(shù)量計算
        3.2.3 三維模型的氣孔投放
    3.3 三維模型的生成
        3.3.1 有限元熱分析
        3.3.2 模型的生成
    3.4 網(wǎng)格的劃分
    3.5 本章小結
4 數(shù)值模擬分析和試驗對比
    4.1 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驗證
        4.1.1 有限元模型中的氣孔孔徑分布
        4.1.2 導熱系數(shù)的計算
        4.1.3 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對比
    4.2 孔隙率及容重對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
        4.2.1 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對比分析
        4.2.2 多孔介質導熱系數(shù)基本模型
    4.3 孔徑對導熱系數(shù)的影響
        4.3.1 數(shù)值模擬與試驗對比分析
        4.3.2 Hasselman模型
    4.4 本章小結
5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攻讀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34037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34037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db5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