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細熟料配制的摻混合材硅酸鹽水泥性能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Q172.1
【圖文】:
不連續(xù)尺寸顆粒和連續(xù)尺寸是經典顆粒堆積理論中提出的兩種顆粒分積方式,連續(xù)分布的顆粒體是由某一粒級范圍內所有尺寸顆粒組成,不連續(xù)顆粒體則由該粒級范圍的有限尺寸顆粒所組成[63]。Furnas 理論是典型的不連寸顆粒堆積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小顆粒恰好填入大顆粒的空隙時便形成最緊積[64]。例如有 3 種尺寸的顆粒,中顆粒應恰好填人粗顆粒的空隙,而細顆粒中、粗顆粒的空隙[64]。而在實際情況中顆粒的堆積結構常常是部分交互影響當顆粒堆積結構為部分相互影響時,顆粒間就會產生兩種效應:松動效應和效應[65]。如圖 1.1 和圖 1.2 所示,當以大顆粒為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小顆粒充在大顆粒堆積的空隙中,并跟空隙相比大小足夠大,這時小顆粒的存在會大顆粒本身的堆積結構,產生“松動效應”[64]。當小顆粒占主導地位時,圍顆粒周圍堆積的小顆粒會出現(xiàn)一些空隙,這時大顆粒的存在也會影響小顆粒積結構,產生“附壁效應”[64]。Furnas 理論適用于顆粒間無相互作用的兩種顆粒混合物堆積密實度,且兩種顆粒體積分數(shù)必須相差較大。
不連續(xù)尺寸顆粒和連續(xù)尺寸是經典顆粒堆積理論中提出的兩種顆粒分積方式,連續(xù)分布的顆粒體是由某一粒級范圍內所有尺寸顆粒組成,不連續(xù)顆粒體則由該粒級范圍的有限尺寸顆粒所組成[63]。Furnas 理論是典型的不連寸顆粒堆積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小顆粒恰好填入大顆粒的空隙時便形成最緊積[64]。例如有 3 種尺寸的顆粒,中顆粒應恰好填人粗顆粒的空隙,而細顆粒中、粗顆粒的空隙[64]。而在實際情況中顆粒的堆積結構常常是部分交互影響當顆粒堆積結構為部分相互影響時,顆粒間就會產生兩種效應:松動效應和效應[65]。如圖 1.1 和圖 1.2 所示,當以大顆粒為主導地位的情況下,小顆粒充在大顆粒堆積的空隙中,并跟空隙相比大小足夠大,這時小顆粒的存在會大顆粒本身的堆積結構,產生“松動效應”[64]。當小顆粒占主導地位時,圍顆粒周圍堆積的小顆粒會出現(xiàn)一些空隙,這時大顆粒的存在也會影響小顆粒積結構,產生“附壁效應”[64]。Furnas 理論適用于顆粒間無相互作用的兩種顆;旌衔锒逊e密實度,且兩種顆粒體積分數(shù)必須相差較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慶;王珊珊;馮竟竟;周翠玲;;磨細粉煤灰對水泥基復合膠凝材料流變性能及硬化性能的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5年06期
2 徐文迪;費逸偉;孫世安;卞森;墻奕吉;雷雪峰;;水泥基材料水化收縮分析及控制進展[J];廣州化工;2015年05期
3 劉小華;權娟娟;張郁;;孔結構特征對高摻量礦渣水泥的力學性能影響[J];硅酸鹽通報;2014年06期
4 肖佳;吳婷;勾成福;郭慶偉;;水泥-石灰石粉-礦粉復合膠凝材料干縮性能研究[J];混凝土與水泥制品;2013年12期
5 宋發(fā)忠;;淺談用大摻量石灰石粉生產早強水泥[J];河南建材;2013年04期
6 賴兆瓊;黃紅建;陳兆銘;張榮輝;;FULLER曲線在管樁混凝土生產中的應用[J];廣東建材;2013年07期
7 顧阿倫;史宵鳴;汪瀾;趙秀生;;中國水泥行業(yè)節(jié)能減排的潛力與成本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8期
8 劉曉敏;;混凝土產生裂縫及預防措施[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年06期
9 許力;孔亞寧;謝國帥;徐旭;;我國粉煤灰綜合利用現(xiàn)狀綜述[J];福建建材;2012年03期
10 張力冉;王棟民;劉治華;石晶;郝兵;張偉利;;水泥細度對新拌水泥漿體多級絮凝結構的影響[J];商品混凝土;2011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同生;水泥熟料與輔助性膠凝材料的優(yōu)化匹配[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曉慶;超細粉煤灰對水泥基復合膠凝材料水化硬化性能的影響[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趙穩(wěn);大混合材摻量超細水泥制備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3 劉向陽;復合硅酸鹽水泥水化過程中孔隙填充能力與其力學性能的關系[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4 尹利影;礦物摻合料對硬化水泥石干縮變形的影響[D];河南大學;2012年
5 曲艷召;水泥細度與堿硫含量對混凝土強度發(fā)展的影響[D];重慶大學;2012年
6 許彩云;摻石灰石粉膠凝材料收縮性能改善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趙聯(lián)楨;礦物摻合料對混凝土早期收縮與力學性能的影響[D];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10年
8 丑凱;超高性能混凝土堆積密實度和火山灰效應量化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9 肖葳;硅粉改性超細水泥裂縫修補材料性能研究[D];長安大學;2009年
10 曹榮奎;基于CPM模型和比強度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346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2734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