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多孔碳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吸附和檢測中的應用
本文選題:多孔碳納米材料 + 蒙脫土; 參考:《濟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多孔碳材料作為一種新型形貌的納米結構的碳材料,因具有較大的電活性表面積、較多的活性位點、良好的機械穩(wěn)定性和導電性而廣泛地應用在催化劑載體、超級電容器、催化劑、吸附劑和氣體儲存等領域。但是傳統(tǒng)的多孔碳材料的合成主要通過模板法,然而這種方法操作復雜,成本過高,限制了多孔碳材料的廣泛使用。本研究旨在合成多種成本低、易于合成且不需模板的新型多孔碳材料。針對性地研究了多孔碳材料在吸附和檢測中的應用。本論文主要內(nèi)容如下:1.通過水熱及化學活化法制備蒙脫土/多孔碳納米球復合吸附劑實現(xiàn)對亞甲藍的吸附通過水熱與化學活化法制備蒙脫土/多孔碳納米球(MMT-PCN)復合吸附劑,通過掃描電鏡(SEM)、X-射線粉末衍射(XRD)、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以及氮氣吸附脫附技術等對其進行結構表征。結果表明,該復合吸附劑具有優(yōu)異的孔隙率,較大的比表面積與孔體積。將制備的復合吸附劑用于亞甲藍的吸附,吸附研究結果表明,在最佳的實驗條件下,該復合吸附劑對亞甲藍的吸附量高達686.94 mg/g,明顯優(yōu)于其它的吸附劑。蒙脫土/多孔碳納米球復合吸附劑對亞甲藍的吸附行為符合二階動力學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溫模型。此外,復合后的蒙脫土經(jīng)過五次解吸附后仍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2.基于多孔碳納米棒/功能化石墨烯復合材料構建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高靈敏檢測鏈霉素通過水熱和化學活化處理首次成功制備了比表面積與孔體積較大的多孔碳納米棒。利用多孔碳納米棒(PCNR)和多功能石墨烯復合材料(GR-Fe_3O_4-AuNPs)作為生物傳感底物,實現(xiàn)了高靈敏度和低檢測限檢測。在最佳的實驗條件下,該傳感器的線性范圍是0.05-200 ng/mL,最低檢測限為0.028 ng/mL。上述制備的傳感器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分析性能,良好的重現(xiàn)性,選擇性和穩(wěn)定性。另外,該傳感器還成功地應用于牛奶中鏈霉素的檢測。3.基于“信號衰減”的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高靈敏檢測鏈霉素通過利用多孔碳納米棒(PCNR),金納米顆粒和氧化銅官能化的多壁碳納米管復合材料(MWCNTs-CuO-AuNPs)作為生物傳感基底,實現(xiàn)了適配體傳感器的信號放大策略。在這個策略中,采用多孔碳納米棒作為信號放大的核心導電材料。多壁碳納米管-氧化銅-金納米顆粒納米復合材料組合其組分的優(yōu)點,不僅促進電子轉(zhuǎn)移,而且為生物分子的固定提供了豐富的結合位點。鏈霉素適配體通過金納米顆粒和硫醇基團之間的強結合相互作用固定在納米復合材料表面上。在最佳的實驗條件下,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的信號的變化與鏈霉素的濃度呈線性關系,線性范圍為0.05-300 ng/mL,最低檢測限為0.036ng/mL。此外,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也成功應用于牛奶和蜂蜜樣品中鏈霉素的測定。這種高靈敏度的電化學適配體傳感器在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Abstract]:As a new nanostructure carbon material,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are widely used in catalyst carriers, supercapacitors because of their large electrical active surface area, more active sites, good mechanical stability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Catalysts, adsorbents and gas storage.However, the traditional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are mainly synthesized by template method. However, the complex operation and high cost of this method limit the wide use of porous carbon materials.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ynthesize new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with low cost, easy synthesis and no template.The application of porous carbon materials in adsorption and detection was studied.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The composite adsorbent of montmorillonite / 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MMT-PCN) wa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and chemical activation methods to adsorb methylene blue.Its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and nitrogen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adsorbent has excellent porosity, large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The composite adsorbent was applied to the adsorption of methylene bl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mposite adsorbent for methylene blue was up to 686.94 mg / g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hich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adsorbents.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montmorillonite / 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for methylene blu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cond-order kinetic model and the Langmuir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In addition, the composite montmorillonite still has good adsorption performance.Based on porous carbon nanorods /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composites electrochemical aptamer sensor with high sensitivity to detect streptomycin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and chemical activation for the first time.High sensitivity and low detection limit were achieved by using porous carbon nanorods PCNRand multifunctional graphene composite GR-Fe3O4-AuNPs as biosensor substrates.Under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linear range of the sensor is 0.05-200 ng / mL, and the minimum detection limit is 0.028 ng / mL.The sensor has excellent analytical performance, good reproducibility,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In addition, the senso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ction of streptomycin in milk.High sensitivity detection of streptomycin by electrochemical aptamer sensor based on "signal attenuation" by using porous carbon nanorods PCNRN, gold nanoparticles and cupric oxid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MWCNTs-CuO-AuNPs) as biosensors,The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of adaptor sensor is realized.In this strategy, porous carbon nanorods are used as core conductive materials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The advantage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cupric oxide gold nanoparticles nanocomposites not only promote electron transfer, but also provide rich binding sites for biomolecules fixation.Streptomycin aptamers are immobilized on the surface of nanocomposites through strong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gold nanoparticles and mercaptan groups.Under the optimum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change of the sig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aptamer sensor is linear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streptomycin, the linear range is 0.05-300 ng / mL,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is 0.036 ng / mL.In addition, electrochemical aptamer sensor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streptomycin in milk and honey samples.This kind of high sensitivity electrochemical adaptor sensor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food safety.
【學位授予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Q127.11;TB38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一林;郭磊;張朝陽;唐吉軍;謝劍煒;;適配體探針傳感技術進展[J];中國科學(B輯:化學);2008年01期
2 王巍;賈凌云;;適配體篩選方法研究進展[J];分析化學;2009年03期
3 謝海燕;陳薛釵;鄧玉林;;核酸適配體及其在化學領域的相關應用[J];化學進展;2007年06期
4 屈鋒;劉允;任肖敏;趙新穎;張經(jīng)華;;毛細管電泳在核酸適配體研究及核酸適配體篩選中的應用[J];化學進展;2009年Z2期
5 趙強;樂曉春;;核酸適配體親和色譜的研究進展[J];色譜;2009年05期
6 朱靜;黃勇;蔣小平;譚鐘揚;蔣健暉;沈國勵;俞汝勤;;基于核酸適配體-質(zhì)粒DNA復合物信號放大的熒光免疫傳感技術[J];分析化學;2009年11期
7 ;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適配體[J];分析化學;2012年05期
8 李瑜;王源升;于斌;張靜秋;董瑞;;核酸適配體在光生化檢測中的應用[J];廣州化工;2012年14期
9 王周平;張維瀟;;適配體及其研究進展[J];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2013年09期
10 ;《核酸適配體手冊》[J];分析化學;2013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圣;劉彩云;盧建忠;;基于核酸適配體和酶循環(huán)放大的腺苷化學發(fā)光檢測[A];中國化學會第十屆全國發(fā)光分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巍;趙新穎;屈鋒;;毛細管電泳法篩選蛋白質(zhì)的核酸適配體的初步研究[A];全國生物醫(yī)藥色譜學術交流會(2010景德鎮(zhèn))論文集[C];2010年
3 楊曉娟;邴濤;梅宏成;上官棣華;;核酸適配體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國生物醫(yī)藥色譜學術交流會(2010景德鎮(zhèn))論文集[C];2010年
4 鄭冬梅;婁新徽;;一種基于結構開關型適配體的無標記熒光傳感法[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9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達;;基于核酸適配體探針和酶輔助熒光信號擴增的等溫高靈敏度蛋白檢測方法[A];中國光學學會2011年學術大會摘要集[C];2011年
6 馬文韜;古力;屈鋒;;毛細管電泳篩選大腸桿菌適配體的初步研究[A];全國生物醫(yī)藥色譜學術交流會(2010景德鎮(zhèn))論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華國;鄧偉;;核酸適配體鏈構象轉(zhuǎn)變的研究[A];2014年兩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態(tài)與超分子有序結構學術研討會摘要集[C];2014年
8 王曉芳;程琳;耿霞;趙強;;基于適配體修飾的磁珠和量子點熒光法檢測凝血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9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9 王少強;邱化玉;;納米材料在造紙領域中的應用[A];'2006(第十三屆)全國造紙化學品開發(fā)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宋云揚;余濤;李艷軍;;納米材料的毒理學安全性研究進展[A];2010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四卷)[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潘文;核酸適配體在醫(yī)藥領域應用前景廣闊[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2 記者 周建人;我國出臺首批納米材料國家標準[N];中國建材報;2005年
3 記者 王陽;上海形成納米材料測試服務體系[N];上海科技報;2004年
4 ;納米材料七項標準出臺[N];世界金屬導報;2005年
5 通訊員 韋承金邋記者 馮國梧;納米材料也可污染環(huán)境[N];科技日報;2008年
6 廖聯(lián)明;納米材料 利弊皆因個頭小[N];健康報;2009年
7 盧水平;院士建議開展納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國化工報;2009年
8 郭良宏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江桂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納米材料的環(huán)境應用與毒性效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記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納米材料產(chǎn)業(yè)園落戶佛山[N];佛山日報;2011年
10 實習生 高敏;納米材料:小身材涵蓋多領域[N];科技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芹;多孔碳的形貌調(diào)控增敏機制及電化學傳感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2 於曉亮;層次化結構多孔碳材料制備及其電化學存儲性能[D];清華大學;2016年
3 黃玉坤;基于核酸適配體識別-時間分辨熒光納米探針的生物毒素檢測方法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4 陳霞;功能核酸的篩選及在分析檢測中的應用[D];武漢大學;2012年
5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與可控適配體技術用于細胞代謝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6 周慶同;生物相空間中的適配體和藥物虛擬篩選[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7 郭業(yè)民;基于適配體傳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殘留快速檢測技術研究[D];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8 李菁菁;適配體功能化的熒光納米探針用于蛋白和細胞傳感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9 于鴿;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擾及適配體在肝癌診斷及靶向治療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6年
10 王成全;基于磁控適配體傳感體系的農(nóng)產(chǎn)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檢測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陰軍玲;新型多孔碳納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吸附和檢測中的應用[D];濟南大學;2017年
2 任秀麗;氯化鋅活化法制備多孔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3 鐘珊;ZIF-基氮摻雜的多孔碳的制備及其電化學和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4 邢亭亭;多孔碳材料的制備與應用[D];河北科技大學;2015年
5 于運紅;多孔碳材料的制備、表征及應用[D];河北科技大學;2015年
6 鐘西站;新型多孔碳固載金屬酞菁催化劑的制備及在鎂空氣電池的應用[D];山東理工大學;2015年
7 王駿文;多孔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CO_2氣體吸附分離方面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年
8 曹雪萍;ZIF-8復合材料基氮摻雜多孔碳的制備及其電化學性能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年
9 柳蒂;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備及其在催化方面的應用[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10 任霜;多孔碳納米材料電化學生物傳感性能研究[D];河北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396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73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