釔穩(wěn)定氧化鋯的反向共沉淀制備及固溶體晶型研究
本文關鍵詞: 釔穩(wěn)定氧化鋯 反向共沉淀 固溶體 出處:《中國陶瓷》201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以氯氧化鋯為鋯源,采用反向共沉淀法制備了釔穩(wěn)定四方氧化鋯(YSZ)。研究了多種沉淀劑、不同pH值和煅燒溫度對釔穩(wěn)定氧化鋯晶型的影響,著重探討了多種因素協(xié)同作用對產(chǎn)物晶型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pH≤7時,釔穩(wěn)定氧化鋯中有氧化釔晶型存在,pH=9時,易形成釔穩(wěn)定氧化鋯的固溶體。以碳酸氫銨、二乙胺為沉淀劑會阻礙釔穩(wěn)定氧化鋯的生成,氨水作為沉淀劑得到釔均勻分布的穩(wěn)定氧化鋯固溶體,其一次粒徑約25 nm,團聚體粒徑為200 nm。
[Abstract]:Yttrium stabilized tetragonal zirconia was prepared by reverse coprecipitation with zirconium chloride as zirconium source. The effects of various precipitators, different pH values and calcining temperature on the crystal form of 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ia were studied. The effect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ystal form of yttrium oxide in 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ia was found to exist at pH = 9:00 when pH was less than 7:00. It is easy to form 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ia solid solution. Using ammonium bicarbonate and diethylamine as precipitant, the formation of yttrium stabilized zirconia will be hindered, and ammonia water as precipitant to obtain stable zirconia solid solution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yttrium. The primary particle size is about 25 nm, and the aggregate diameter is 200 nm.
【作者單位】: 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冶化系;河南王屋納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基金】: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項目(2014GGJS-177)
【分類號】:TQ134.12
【正文快照】: 0引言 氧化鋯是具有結(jié)構(gòu)和功能性陶瓷粉體材料,具有穩(wěn)定的化學和物理性能。氧化鋯粉體表面具有豐富的表面缺陷,因此易于產(chǎn)生氧空穴,具有弱酸、弱堿性位點。不僅在陶瓷領域,同時可作為催化劑、助劑廣泛應用于能源、環(huán)境、材料等領域[1-3]。 近年來,室溫穩(wěn)定的四方晶相Zr O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之德;分析化學中共沉淀離子和載體的統(tǒng)計分析[J];科學通報;1980年06期
2 程洪奎;;論分析化學中的共沉淀(之一)——共沉淀的類型和機理[J];大連鐵道學院學報;1982年04期
3 程洪奎;;分析化學中的共沉淀——Ⅰ.共沉淀的類型和機理[J];分析試驗室;1986年04期
4 程洪奎;;分析化學中的共沉淀 Ⅱ.共沉淀的妨害和應用[J];分析試驗室;1986年05期
5 劉俊華,薛澄澤;共沉淀凈化污水中重金屬的研究[J];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年02期
6 李在元,翟玉春,田彥文,王天然;銅鎢共沉淀過程中回收率的測定[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05年04期
7 王蓮蓉;;共沉淀在氯化鈉生產(chǎn)中的應用[J];化學試劑;1980年05期
8 程洪奎;;論分析化學中的共沉淀(之二)——共沉淀的妨害和應用[J];大連鐵道學院學報;1982年04期
9 鄭森芳;共沉淀捕集法在原子吸收分析中的應用[J];分析試驗室;1983年02期
10 劉金堯,,劉崇微,張寶新,朱起明;銅-鋅系共沉淀催化劑制備與催化性能研究[J];天然氣化工;199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凱;楊金玲;公維磊;段彪;;共沉淀富集原子吸收法測定不同質(zhì)地飲水杯析出的重金屬含量[A];第三屆泰山微量元素高級論壇匯編[C];2009年
2 李鳳知;林建波;;一種磷酸鈣DNA共沉淀轉(zhuǎn)化哺乳化物細胞較易成功的簡易變通方法[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五次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92年
3 劉夢嬌;趙燕;賴欣;吳思;吳云;畢劍;高道江;;LiCo_(1/3)Ni_(1/3)Mn_(1/3)O_2粉體的共沉淀制備及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8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4 郭新;孫堯卿;崔];;共沉淀ZrO_2粉末熱分解過程的研究[A];首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2年
5 趙惠忠;馬清;汪厚植;張文杰;;共沉淀-真空冷凍干燥法制備納米鎂鋁干凝膠及性能表征[A];2005'全國真空冶金與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鄧庚鳳;孫光飛;姜坤;;共沉淀還原擴散法制備Sm_2Fe_(17)N_x磁性材料[A];2008年全國冶金物理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竇紅靜;許斌;陸蓉;宋晟;孫康;丁晶;李濟宇;施偉斌;章東;郭霞生;;聚乳酸基磁性微納米囊的新型“共沉淀-聯(lián)合雙乳化法”制備及其在增強MRI/超聲雙重顯影中的應用研究[A];2011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于慧鑫;賈永鋒;;FeS與As共沉淀體系對As的固持作用研究[A];第六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暨環(huán)境科學儀器與分析儀器展覽會摘要集[C];2011年
9 隋小濤;于喬;姜妍彥;唐乃嶺;谷秀梅;寧桂玲;;CuAl_2O_4納米粉體的共沉淀合成、表征與可見光催化性能[A];2006年全國功能材料學術年會專輯[C];2006年
10 ;ZrO_2納米超微粉化學共沉淀凝膠法專有生產(chǎn)技術與產(chǎn)品簡介[A];94'全國結(jié)構(gòu)陶瓷、功能陶瓷、金屬/陶瓷封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湛菁;纖維狀多孔超細特種鎳鈷合金及復合氧化物粉末制備新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2 駱欣;造粒共沉淀—微濾工藝去除水中鍶的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3 張凱;共沉淀制備鈰摻雜釔鋁石榴石熒光粉及其發(fā)光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4 趙東;天然高分子及多肽修飾的碳酸鈣共沉淀基因及藥物傳遞體系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5 金志琳;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膠體的電性質(zhì)、聚集行為以及藥物載體應用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6 鄒亢;水滑石型藥物分子容器的構(gòu)筑及釋放機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超;富鋰相層狀Li_(1.2)(Ni_(0.2)Mn_(0.6))_x(Co_(0.4)Mn_(0.4))_y(Ni_(0.4)Mn_(0.4))_(1-x-y)O_2(0≤x+y≤1)固溶體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2 孫舒明;牙科Y-TZP陶瓷著色方法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3 萬瑤宇;5-Br-PADAP共沉淀體系—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環(huán)境樣品中痕量的鋅、絡、銅、鎘[D];內(nèi)蒙古大學;2015年
4 孫小童;NiSO_4-Co(NO_3)_2-氨水體系制備Ni-Co-O電極材料的反應動力學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5年
5 張翔;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與摻雜改性的實驗及理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5年
6 俞志強;Y_4Al_2O_9基微晶粉體的合成與性能表征[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7 張宏生;共沉淀控制結(jié)晶法制備富鋰錳基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8 陳清慧;共沉淀—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食品和廢棄物中痕量鉛、鎘、鉻、銦[D];內(nèi)蒙古大學;2016年
9 周里海;共沉淀—微濾組合工藝處理含鈷、鍶混合廢水[D];天津大學;2014年
10 李寧;鈦鋁硅三元溶液體系共沉淀研究[D];安徽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4663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46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