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網絡法無壓燒結BN-SiC復相陶瓷的組織與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網絡法無壓燒結BN-SiC復相陶瓷的組織與性能研究
【摘要】:氮化硼陶瓷材料擁有耐高溫、抗腐蝕等良好的特性,由于相鄰原子層之間僅靠微小的范德華力連接,所以氮化硼陶瓷材料的晶體結構通常呈現片層狀,容易剝離,這種層狀結構及共價鍵的存在使氮化硼陶瓷很難致密,所以通常需要較高的燒結溫度。為降低燒結溫度,本文通過添加液相,采用無壓液相燒結方式制備出BN-SiC復相陶瓷,并研究了燒結溫度、保溫時間、燒結助劑含量和第二相碳化硅含量對BN-SiC復相陶瓷的燒結性能、力學性能和顯微組織的影響,另外還對比研究了機械混合法和網絡法這兩種方法對氮化硼基復相陶瓷BN-SiC的燒結性能、力學性能和顯微組織的影響。實驗研究表明,采用網絡法制備的BN-SiC復相陶瓷粉體經200MPa冷等靜壓成型后,在保溫時間(30min)一定條件下,分別在1650℃、1700℃、1750℃、1800℃和1850℃下燒結,得出最佳燒結溫度為1700℃;為確定最佳保溫時間,在燒結溫度(1700℃)一定條件下研究了保溫時間(10min、30min、60min、90min)對BN-SiC復相陶瓷材料燒結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最佳保溫時間為30min,此時獲得陶瓷樣品的密度和抗彎強度最高,即69.55%和59MPa。為了獲得高致密及高性能的BN-SiC復相陶瓷,本實驗添加一定配比Al2O3和Y2O3混合物作為燒結助劑來降低燒結溫度。當燒結助劑添加含量低于8 wt%時,陶瓷制品的致密性和抗彎強度隨添加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加入質量百分比為8 wt%的燒結助劑時兩者均獲得最大值;當燒結助劑添加量高于8 wt%,隨添加量升高BN-SiC復相陶瓷的致密性和抗彎強度逐漸降低,最佳添加含量為8wt%。此外,在上述最佳工藝條件下,即燒結溫度、保溫時間和燒結助劑含量分別為1700℃、30min及8wt%,制備BN-SiC陶瓷材料并研究了第二相SiC對其燒結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當第二相SiC添加含量為30wt%時,燒結性能最好,相對密度、抗彎強度以及硬度分別為74%、74MPa、635MPa。本文還對比了機械混合法和網絡法對氮化硼基復相陶瓷的燒結性能、力學性能和顯微組織的影響。研究表明,網絡法粉體與機械混合法粉體的燒結致密化程度隨燒結溫度的變化基本一致,但是不論燒結溫度如何變化,前者的燒結致密化程度要遠高于后者,即網絡法粉體的燒結性能要好于機械混合法粉體。以網絡法粉體為原料的BN-SiC陶瓷制品的晶粒細小,分布均勻,接觸緊密;而以機械混合法粉體為原料的BN-SiC陶瓷制品的晶粒粗大,團聚嚴重,晶粒之間孔隙較大。
【學位授予單位】:沈陽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Q174.758.2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闞艷梅,靳喜海;復相陶瓷的內在增韌機制及其影響因素[J];陶瓷學報;1998年04期
2 辜萍,傅正義,王為民;復相陶瓷的制備與研究[J];武漢工業(yè)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3 樊寧,艾興,鄧建新,高子輝;復相陶瓷材料力學性能的仿真預測[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4 邵剛勤,段興龍,袁潤章;納米陶瓷、復相陶瓷及納米復相陶瓷[J];材料科學與工藝;2003年02期
5 周振君;郭艷杰;楊正方;;四方氧化鋯多晶/氧化鋁(板晶)復相陶瓷的摩擦磨損性能研究[J];摩擦學學報;2007年02期
6 林旭平;馬景陶;張寶清;鄧雪萌;;Y-Ce-TZP/Al_2O_3復相陶瓷空氣環(huán)境下退火的相變行為[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年S1期
7 劉國全;王巍;謝志鵬;;制備CoAl_2O_4/ZrO_2復相陶瓷及微觀結構[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8年S1期
8 陳建華;陸洪彬;馮春霞;李文丹;單月圓;;Al_2TiO_5-Al_2O_3復相陶瓷的研究[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唐會毅;朱德貴;劉博;孫紅亮;;Ti_3SiC_2-64vol%SiC復相陶瓷高溫氧化機理研究[J];無機材料學報;2009年04期
10 封鐵柱;邵剛勤;熊震;周芙蓉;王天國;張文俊;;Y-TZP/MgAl_2O_4復相粉末和陶瓷的低溫制備[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鄒正光;顧濤;;高嶺土在制備新型復相陶瓷中的應用[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張國軍;金宗哲;;反應合成復相陶瓷物相生成機理研究[A];94'全國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金屬/陶瓷封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3 溫兆銀;林祖鑲;江東亮;顧中華;;以復相陶瓷為基體的表面膜制備技術[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4 ;口頭報告 一、陶瓷微粉的制備與處理[A];第十四屆全國高技術陶瓷學術年會摘要集[C];2006年
5 孫帥;徐強;朱時珍;劉玲;劉穎;;放電等離子工藝制備共晶配比Al_2O_3/GdAlO_3復相陶瓷[A];第十七屆全國高技術陶瓷學術年會摘要集[C];2012年
6 吳建鋒;冷光輝;徐曉虹;劉升升;;用于太陽能熱發(fā)電輸熱管道的紅柱石基復相陶瓷的研究[A];2011中國功能材料科技與產業(yè)高層論壇論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侯永伸;王建江;許寶才;婁鴻飛;蔡旭東;;團聚粉初始粒徑對自反應淬熄法制備空心復相陶瓷微珠吸波劑的影響[A];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17分會場:復合材料與節(jié)能減排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劉艷改;賈德昌;周玉;;LiTaO_3/Al_2O_3復相陶瓷顯微結構及力學性能的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學與工程新進展(上)——2000年中國材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余龍文;陳嗚宇;曾照強;苗赫濯;江作昭;;無壓燒結Al_2O_3/nano-Si_3N_4復相陶瓷力學性能的改善[A];94'全國結構陶瓷、功能陶瓷、金屬/陶瓷封接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4年
10 杜丕一;陳祖煌;董艷玲;翁文劍;韓高榮;宋晨路;沈鴿;;滲流型鐵電/鐵磁高性能復相陶瓷研究[A];《硅酸鹽學報》創(chuàng)刊50周年暨中國硅酸鹽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慧華;機械合金化制備TiB_2-TiC復相陶瓷及其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2 孫川;B_4C基復相陶瓷材料的制備、性能研究及抗彈能力測試[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余明清;氧化鋯—氧化鋁復相陶瓷的結構、性能與磨損機理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年
4 劉小強;復相陶瓷的結構與性能[D];浙江大學;2003年
5 焦寶祥;注凝成型制備高性能氧化鋁一氧化鋯復相陶瓷[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6 李明忠;鈦酸鋁/氧化鋁復相陶瓷及其梯度材料的制備與性能評價[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程本軍;剛玉—莫來石復相陶瓷窯具的使用過程數學模擬、納米改性及其設計與制備[D];浙江大學;2006年
8 王玉成;TiB_2-BN復相陶瓷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9 單連偉;鈮酸鍶鋇/鈦酸鍶鋇復相陶瓷制備、結構和性能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9年
10 周松青;碳化硅及其復相陶瓷高溫摩擦學特性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何艷;注凝成型制備莫來石增強磷酸鉻鋁復相陶瓷的工藝及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2 姬盧東;鐵電/介電復相陶瓷的原位制備及其介電性能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3 張?zhí)煳?基于網絡法無壓燒結BN-SiC復相陶瓷的組織與性能研究[D];沈陽大學;2016年
4 馮春霞;氧化鋯基復相陶瓷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5 周芙蓉;Al_2O_3-ZrO_2-YAG復相陶瓷的制備及性能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6 蔣俊;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制備、結構與性能的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2年
7 高翔;高性能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4年
8 李大梅;氧化鋁基復相陶瓷的制備及力學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9 彭娟;改進的溶膠凝膠法制備鈮酸鍶鋇/鈦酸鍶鋇復相陶瓷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10 趙s,
本文編號:12848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huagong/128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