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論文 >

液態(tài)Li在固體Cu和Fe表面潤濕性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07 12:32

  本文關鍵詞:液態(tài)Li在固體Cu和Fe表面潤濕性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潤濕性 分子動力學 固液界面 前驅膜


【摘要】:隨著經(jīng)濟的日益增長,能源緊缺的問題也逐漸凸顯。核能,特別是核聚變能,作為一種無限,清潔,安全的新型能源而備受關注。實現(xiàn)核聚變能的關鍵之處是要解決第一壁材料的問題。聚變反應堆中的第一壁材料包括了轉移第一壁熱負荷的偏濾器和阻擋等離子體撞擊真空腔的限制器。液態(tài)金屬Li,作為可以承受較高的表面熱負荷和高通量中子輻射的液態(tài)偏濾器的候選組成材料之一,能夠有效地降低雜質和提高等離子體的性能,前提條件是要保證液態(tài)金屬Li能夠在偏濾器中的固體材料表面上不停地流動。因此,探究液態(tài)金屬Li在其流動的固體表面上的潤濕性就非常必要。此外,深入地探究液滴與固體材料表面之間的潤濕性,可以有效地改善材料的性能,從而提高材料的使用價值。本文主要探究了液態(tài)金屬Li分別在固體Cu和Fe表面上的潤濕性。本文運用分子動力學方法和MAEAM勢模擬計算Li液滴在不同的Cu和Fe表面的潤濕性,通過觀察前驅膜和固液界面的特性,以及液滴接觸角的變化來分析基底結構和溫度對其潤濕性的影響。Li液滴在基底Cu和Fe表面上擴散時均會形成前驅膜,其中在Cu(100), Cu(111)以及Fe(110), Fe(111)表面上形成的前驅膜呈現(xiàn)為正圓形,但是在Cu(110)表面上形成的前驅膜呈現(xiàn)出了橢圓形,而Fe(100)表面上的前驅膜最終則呈現(xiàn)出了方圓形。Cu(100),(111)以及Fe(100),(110)表面上的固液界面相對的平整,沒有發(fā)生表面合金反應,因此表面上所形成的前驅膜為單原子層厚度的純Li膜。然而Li-Cu(110)和Li-Fe(111)潤濕體系中的固液界面則相對的混亂,Li液滴在Cu(100)表面上發(fā)生了明顯的液滴原子與基底原子相互交換位置的現(xiàn)象,形成的前驅膜為單原子層厚度的Li-Cu合金層,Li液滴在Fe(111)表面上發(fā)生了非常細微不易察覺的表面合金化反應,僅有極少數(shù)的基底Fe原子進入到了液滴當中,形成了多層厚度的前驅膜。在Li-Cu潤濕體系中,由于Li原子在Cu(111)表面上的擴散勢壘更小,Li液滴在其表面上擴散的速度也就比在Cu(100)表面上擴散得更快。Li液滴在Cu(111)表面上的接觸角最小,最大的液滴接觸角則出現(xiàn)在沒有形成前驅膜的Cu(110)表面沿著[001]晶向上。對于Li-Fe潤濕體系來說,Li液滴在Fe(110)表面上的潤濕性最好,為完全潤濕,其次為Fe(111)表面,Fe(100)表面上液滴的擴散速度最慢?傊,同溫度下Li液滴表現(xiàn)出不同的潤濕特性取決于不同的基底結構對其的影響。此外,本文還研究了Li液滴潤濕性的溫度效應,發(fā)現(xiàn)隨著溫度的升高,Li-Cu(100)和Li-Fe(100)體系的潤濕性都更好。本文的研究希望對研究Li-Cu, Li-Fe材料相關特性的實驗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關鍵詞】:潤濕性 分子動力學 固液界面 前驅膜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14.111;O647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緒論12-18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2-14
  • 1.2 潤濕性的簡介14-16
  • 1.3 潤濕性的研究進展16-17
  • 1.4 本文研究內容17-18
  • 第2章 基本模型及方法介紹18-25
  • 2.1 引言18
  • 2.2 分子動力學方法18-21
  • 2.2.1 分子動力學簡介18-19
  • 2.2.2 有限差分法19-21
  • 2.2.3 系綜簡介21
  • 2.3 改進分析型嵌入原子勢(MAEAM)21-22
  • 2.4 模型的構建22-24
  • 2.5 本章小結24-25
  • 第3章 前驅膜的概念及性質25-33
  • 3.1 引言25
  • 3.2 Li-Cu潤濕體系中形成的前驅膜25-29
  • 3.3 Li-Fe潤濕體系中形成的前驅膜29-31
  • 3.4 溫度對前驅膜鋪展的影響31-32
  • 3.5 本章小結32-33
  • 第4章 固液界面的相關特性33-39
  • 4.1 引言33
  • 4.2 Li-Cu潤濕體系中固液界面的相關性質33-35
  • 4.3 Li-Fe潤濕體系中固液界面的相關性質35-36
  • 4.4 溫度對固液界面的影響36-37
  • 4.5 本章小結37-39
  • 第5章 Li液滴的擴散半徑與接觸角39-44
  • 5.1 引言39
  • 5.2 Li-Cu潤濕體系中Li液滴的擴散半徑與接觸角39-41
  • 5.3 Li-Fe潤濕體系中Li液滴的擴散半徑和接觸角41-43
  • 5.4 本章小結43-44
  • 結論44-45
  • 參考文獻45-51
  • 致謝51-52
  • 附錄A 攻讀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紅霞;張慧君;陳杰tb;;遠程氧等離子體改性聚四氟乙烯表面潤濕性與表面結構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2 陳廣琪,華毓坤;竹材表面潤濕性的研究[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03期

3 曲巖濤;李繼山;王宗禮;;CTAB改變固體表面潤濕性的機理探討[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2006年02期

4 楊浩;張杏娟;王希波;黃二梅;皮丕輝;楊卓如;;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涂膜表面潤濕性的研究[J];電鍍與涂飾;2010年01期

5 楊浩;皮丕輝;文秀芳;鄭大鋒;程江;楊卓如;;氟化(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結構與表面潤濕性[J];化學進展;2010年06期

6 田軍,趙永紅,徐錦芬,,周兆福;~(60)Co輻照對聚四氟乙烯表面潤濕性的影響[J];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1994年02期

7 楊光;葉仲斌;張鳳英;楊建軍;;陽離子Gemini對固體表面潤濕性的影響[J];精細石油化工進展;2006年01期

8 杜官本;孫照斌;黃林榮;;微波等離子體處理對柚木表面潤濕性的影響[J];東北林業(yè)大學學報;2007年12期

9 馬季銘,吳佩強,遲震寰,商樂維;γ-Fe_2O_3的表面潤濕性與其懸浮液的穩(wěn)定性[J];應用化學;1986年04期

10 吳亞坤;張桂蘭;;沙柳材改性前后表面潤濕性及其結構表征[J];林產工業(yè);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馬福民;李文;;不同鏈長羧酸調控金屬表面潤濕性能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2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2 李小兵;劉瑩;;固體表面潤濕性機理及模型[A];第六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10)[C];2007年

3 楊武;郭昊;孫看軍;裴奔;趙秀麗;于艷;張潔;劉建喜;;聚合電解質修飾表面的潤濕性質[A];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暨第九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馬寶東;劉丹丹;張磊;張路;高寶玉;;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對聚四氟乙烯表面潤濕性的影響[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12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5 張磊;劉丹丹;徐志成;張路;趙濉;;模擬油藏巖石表面潤濕性控制的分子機理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1分會:表面界面與納米結構材料[C];2013年

6 王相君;王喜明;張明輝;黨婭萍;;兩步法酯化楊木[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11 木材及生物質資源高效增值利用與木材安全論文集[C];2009年

7 王冕;張魁;王倩;毋偉;陳建峰;;固體顆粒穩(wěn)定乳液的特性及穩(wěn)定性研究[A];顆粒學最新進展研討會——暨第十屆全國顆粒制備與處理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呂鵬;李明遠;;液體在微縫隙中接觸角的測量及變化規(guī)律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十四屆膠體與界面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第5分會:膠體與界面化學中的理論問題[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薛健;壓力對固體表面潤濕性的影響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利敏;抑水型石英砂制備方法及抑水性能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2 王健;APTES SAM制備過程及表面潤濕性質的分子模擬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3 董青;表面潤濕性對粗糙表面接觸界面摩擦特性的影響[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陳欣;液態(tài)Li在固體Cu和Fe表面潤濕性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5 熊其玉;激光微織構固體表面潤濕性能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5年

6 郭翠;基于無機納米結構調控材料表面潤濕性[D];天津理工大學;2013年

7 黃元丁;表面微觀形貌對固液界面邊界滑移和流體阻力影響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8 呂丹丹;材料表面潤濕性和荷電性對硫酸鹽還原菌和費氏弧菌初始附著行為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9 萬菲;在銅基底上幾種潤濕性可控表面的制備[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朱捷;水熱處理和酶處理對速生楊木彈性模量和表面潤濕性能的影響[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63473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63473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989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