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綠茶加工過程中風味物質的形成與變化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11:09
茶風味物質主要是由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組成;跐h中炒青綠茶生產(chǎn)加工過程中從鮮葉到加工階段所涉及的攤晾、殺青、揉捻、初干、復干和成品共7個階段,著重開展了茶香氣物質和主要滋味物質的形成及變化分析研究,研究內容及試驗結果如下。在單因子試驗的基礎上,利用Box-Benhnken試驗設計,以漢中炒青綠茶香氣化合物為研究對象,總峰面積為判斷標準,優(yōu)化固相微萃取方法(SPME)的提取分離工藝,所獲得的最佳工藝條件參數(shù)為DVB/CAR/PDMS萃取頭,樣品重量為8.00g,在50℃水浴鍋中頂空吸附56min;在此條件下,獲得漢中炒青揮發(fā)性物質的總積分面積最大,GC-MS檢測出香氣化合物131種。結果表明,優(yōu)化的SPME/GC-MS方法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可用于漢中炒青綠茶揮發(fā)性化合物制備檢測,為后續(xù)分析檢測漢中綠茶香氣化合物奠定了可靠的研究方法。通過優(yōu)化的SPME工藝條件,對漢中炒青綠茶加工過程不同階段的香氣物質分別進行萃取,結合GC-MS質譜庫對萃取的揮發(fā)性成分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共鑒定出131種香氣物質,所鑒定出的揮發(fā)性成分由醇類、醛類、酯類、酮類、酚類、雜環(huán)類、酸類、萜烯類、烴類9類化合物構成。在...
【文章來源】:陜西理工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shù)】:11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方案與技術路線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22.3試驗結果2.3.1綠茶揮發(fā)性物質的萃取溫度優(yōu)化結果當樣品重量為8.00g,萃取時間為50min時,提取溫度從20℃隨之升高,炒青綠茶萃取的總峰面積明顯提高;萃取溫度為50℃時,炒青綠茶的總峰面積達到最大值,當萃取溫度超過50℃時,炒青綠茶的總峰面積達到最大值后開始下降;50℃和60℃之間的綠茶總峰面積差異較小,如圖2-1所示?紤]試驗效果與節(jié)能,綜合選取炒青綠茶香氣的萃取的適宜萃取溫度為50℃。圖2-1不同萃取溫度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1Effectofdifferentextractiontemperaturesonthetotalamountofvolatilecomponents2.3.2綠茶揮發(fā)性物質的萃取時間優(yōu)化結果當樣品重量為8.00g,提取溫度為50℃,萃取時間在30min-50min時,炒青綠茶的揮發(fā)性物質總峰面積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增大,在50min時達到最大值;當時間延長至60min、70min時,揮發(fā)性物質的總峰面積開始逐漸降低(圖2-2)。由此可以看出,提取時間過長不利于炒青綠茶香氣的萃取,故選取適宜的萃取時間為50min。
第2章漢中綠茶揮發(fā)性物質SPME/GC-MS方法優(yōu)化13圖2-2不同萃取時間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2Effectofdifferentextractiontimeonthetotalamountofvolatilecomponents2.3.3綠茶揮發(fā)性物質萃取的樣品重量優(yōu)化結果當溫度在50℃,時間為50min時,分別稱取樣品6.00g、7.00g、8.00g、9.00g和10.00g進行提齲如圖2-3所示,炒青綠茶的揮發(fā)性物質總峰面積首先隨著提取樣品的增多而逐步增大,當重量增加到8.00g時,得到總峰面積的值最大,當樣品重量在增加時,提取的揮發(fā)性物質反而明顯下降。故選擇樣品的較適取樣量為8.00g。圖2-3不同樣品重量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3Effectofdifferentsampleweightontotalvolatilecomponents由試驗結果看出,當萃取溫度在50℃,時間為50min,樣品所需為8.00g時,萃取得到的綠茶總峰面積的積分最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茶多酚、抹茶對鮮濕米粉儲藏過程中老化行為與消化性能影響的研究[J]. 唐煜括,鄭波,徐捍山,陳潔,李琳,陳玲. 糧油食品科技. 2020(02)
[2]茶多酚在油炸過程中對馬鈴薯片品質及其貯藏穩(wěn)定性的影響[J]. 高浩祥,陳南,徐乾達,何強,曾維才.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20(09)
[3]茶多酚抗菌抗炎及菌群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 葛華,吳峰,趙安東,詹皓. 生物技術通訊. 2019(06)
[4]茶多酚飼料添加劑在雞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中的應用[J]. 陳君君. 中國飼料. 2019(22)
[5]基于棉線上顯色長度和灰度值快速測定茶多酚[J]. 宋家宏,歐陽樁,吳文芳,賴舒婷,朱順瑩. 廣東化工. 2019(21)
[6]D-混料最優(yōu)設計優(yōu)化茶多酚微膠囊工藝及其脂肪氧化抑制作用[J]. 劉芝君,黃業(yè)傳,夏嶼,卿蘭,王洋.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20(08)
[7]新型茶多酚復配物的應用研究進展[J]. 熊道陵,李洋,張建平,歐陽少波. 糧食與油脂. 2019(11)
[8]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 提高漢中茶葉感官品質[J]. 劉懿. 中國茶葉. 2019(10)
[9]近代中國、日本綠茶對美國出口的競爭[J]. 林齊模. 古今農業(yè). 2019(03)
[10]GB/T 8312—2013高效液相色譜法與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固態(tài)速溶茶中咖啡堿含量的比較[J]. 胡銀鳳,吳小婷,陳秋香,朱宏斌,王淑鳳. 中國茶葉. 2019(07)
博士論文
[1]不同茶樹品種、生產(chǎn)季節(jié)和加工方法對茶葉揮發(fā)性化合物的影響[D]. 康受姈(KANG SUYOUNG).浙江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漢中綠茶香氣成分及香氣特征分析[D]. 蘇瑩.陜西理工大學 2019
[2]中國茶葉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變化和影響因素研究[D]. 梁娟娟.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 2019
[3]焙火工藝對茶葉營養(yǎng)及風味特征成分的影響[D]. 毛阿靜.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8
[4]栗香綠茶特征香氣成分研究[D]. 尹洪旭.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8
[5]太平猴魁加工過程中主要化學品質成分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D]. 朱善良.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7
[6]曬青毛茶加工過程中香氣變化研究[D]. 馬超龍.西南大學 2017
[7]不同等級和儲藏時間白茶主要化學品質成分分析[D]. 丁玎.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6
[8]基于代謝組學的綠茶滋味的研究[D]. 祁丹丹.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9]加工工藝和品種對茶葉化學成分的影響研究[D]. 王晨.昆明理工大學 2016
[10]高效液相色譜—熒光/紫外檢測法分析測定茶葉和中藥姜黃中的活性成分[D]. 賈雪峰.河北師范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630727
【文章來源】:陜西理工大學陜西省
【文章頁數(shù)】:11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研究方案與技術路線
陜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22.3試驗結果2.3.1綠茶揮發(fā)性物質的萃取溫度優(yōu)化結果當樣品重量為8.00g,萃取時間為50min時,提取溫度從20℃隨之升高,炒青綠茶萃取的總峰面積明顯提高;萃取溫度為50℃時,炒青綠茶的總峰面積達到最大值,當萃取溫度超過50℃時,炒青綠茶的總峰面積達到最大值后開始下降;50℃和60℃之間的綠茶總峰面積差異較小,如圖2-1所示?紤]試驗效果與節(jié)能,綜合選取炒青綠茶香氣的萃取的適宜萃取溫度為50℃。圖2-1不同萃取溫度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1Effectofdifferentextractiontemperaturesonthetotalamountofvolatilecomponents2.3.2綠茶揮發(fā)性物質的萃取時間優(yōu)化結果當樣品重量為8.00g,提取溫度為50℃,萃取時間在30min-50min時,炒青綠茶的揮發(fā)性物質總峰面積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增大,在50min時達到最大值;當時間延長至60min、70min時,揮發(fā)性物質的總峰面積開始逐漸降低(圖2-2)。由此可以看出,提取時間過長不利于炒青綠茶香氣的萃取,故選取適宜的萃取時間為50min。
第2章漢中綠茶揮發(fā)性物質SPME/GC-MS方法優(yōu)化13圖2-2不同萃取時間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2Effectofdifferentextractiontimeonthetotalamountofvolatilecomponents2.3.3綠茶揮發(fā)性物質萃取的樣品重量優(yōu)化結果當溫度在50℃,時間為50min時,分別稱取樣品6.00g、7.00g、8.00g、9.00g和10.00g進行提齲如圖2-3所示,炒青綠茶的揮發(fā)性物質總峰面積首先隨著提取樣品的增多而逐步增大,當重量增加到8.00g時,得到總峰面積的值最大,當樣品重量在增加時,提取的揮發(fā)性物質反而明顯下降。故選擇樣品的較適取樣量為8.00g。圖2-3不同樣品重量對揮發(fā)性成分總量的影響Fig.2-3Effectofdifferentsampleweightontotalvolatilecomponents由試驗結果看出,當萃取溫度在50℃,時間為50min,樣品所需為8.00g時,萃取得到的綠茶總峰面積的積分最好。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茶多酚、抹茶對鮮濕米粉儲藏過程中老化行為與消化性能影響的研究[J]. 唐煜括,鄭波,徐捍山,陳潔,李琳,陳玲. 糧油食品科技. 2020(02)
[2]茶多酚在油炸過程中對馬鈴薯片品質及其貯藏穩(wěn)定性的影響[J]. 高浩祥,陳南,徐乾達,何強,曾維才.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20(09)
[3]茶多酚抗菌抗炎及菌群調節(jié)作用的研究進展[J]. 葛華,吳峰,趙安東,詹皓. 生物技術通訊. 2019(06)
[4]茶多酚飼料添加劑在雞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中的應用[J]. 陳君君. 中國飼料. 2019(22)
[5]基于棉線上顯色長度和灰度值快速測定茶多酚[J]. 宋家宏,歐陽樁,吳文芳,賴舒婷,朱順瑩. 廣東化工. 2019(21)
[6]D-混料最優(yōu)設計優(yōu)化茶多酚微膠囊工藝及其脂肪氧化抑制作用[J]. 劉芝君,黃業(yè)傳,夏嶼,卿蘭,王洋.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20(08)
[7]新型茶多酚復配物的應用研究進展[J]. 熊道陵,李洋,張建平,歐陽少波. 糧食與油脂. 2019(11)
[8]把握關鍵環(huán)節(jié) 提高漢中茶葉感官品質[J]. 劉懿. 中國茶葉. 2019(10)
[9]近代中國、日本綠茶對美國出口的競爭[J]. 林齊模. 古今農業(yè). 2019(03)
[10]GB/T 8312—2013高效液相色譜法與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固態(tài)速溶茶中咖啡堿含量的比較[J]. 胡銀鳳,吳小婷,陳秋香,朱宏斌,王淑鳳. 中國茶葉. 2019(07)
博士論文
[1]不同茶樹品種、生產(chǎn)季節(jié)和加工方法對茶葉揮發(fā)性化合物的影響[D]. 康受姈(KANG SUYOUNG).浙江大學 2016
碩士論文
[1]漢中綠茶香氣成分及香氣特征分析[D]. 蘇瑩.陜西理工大學 2019
[2]中國茶葉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變化和影響因素研究[D]. 梁娟娟.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 2019
[3]焙火工藝對茶葉營養(yǎng)及風味特征成分的影響[D]. 毛阿靜.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8
[4]栗香綠茶特征香氣成分研究[D]. 尹洪旭.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8
[5]太平猴魁加工過程中主要化學品質成分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D]. 朱善良.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7
[6]曬青毛茶加工過程中香氣變化研究[D]. 馬超龍.西南大學 2017
[7]不同等級和儲藏時間白茶主要化學品質成分分析[D]. 丁玎.安徽農業(yè)大學 2016
[8]基于代謝組學的綠茶滋味的研究[D]. 祁丹丹.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2016
[9]加工工藝和品種對茶葉化學成分的影響研究[D]. 王晨.昆明理工大學 2016
[10]高效液相色譜—熒光/紫外檢測法分析測定茶葉和中藥姜黃中的活性成分[D]. 賈雪峰.河北師范大學 2016
本文編號:36307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363072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