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紅外熒光探針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紅外熒光探針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年來,熒光檢測由于其操作簡單,成本低,靈敏度高和能夠?qū)崟r檢測等優(yōu)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近紅外(650-900 nnm)熒光探針在細胞成像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因為這些探針與紫外和可見光相比背景熒光更小,對生物樣品的損傷更低,在組織中的穿透力更強。本文介紹了兩種近紅外熒光探針的設計與合成,并對其光學性能和潛在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如下:我們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近紅外熒光探針,該探針以苯并吡喃腈衍生物為母體,丙烯酸酯作為反應位點。實驗表明探針可以在近紅外區(qū)識別硫醇,這個探針對硫醇能夠快速的響應,有高的選擇性和靈敏度。同時,它表現(xiàn)出明顯顏色的變化和顯著的近紅外熒光響應,探針的檢測限為81 nM。而且,探針在活細胞中的熒光成像也表明其在生物應用方面有很大潛力。苯硫酚是一類高毒性的物質(zhì),在環(huán)境和生物學領域合成響應快速,高選擇性,高靈敏度的識別苯硫酚探針十分重要。盡管近紅外熒光檢測有很多優(yōu)勢,但目前還沒有報道過識別苯硫酚的近紅外熒光探針。我們運用苯硫酚在溫和條件下能選擇性地斷裂磺酰胺鍵這一獨特化學性質(zhì),設計了一種以苯并吡喃腈為母體識別苯硫酚的近紅外熒光探針。該探針對苯硫酚響應迅速,選擇性和靈敏度都很高。同時,探針表現(xiàn)出顯著的Stokes位移和近紅外熒光開啟。這個新型近紅外探針可以在實際水樣中定量地檢測苯硫酚。而且,它還可以在活細胞中檢測苯硫酚,這表明它在環(huán)境和生物學上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關鍵詞】:熒光探針 近紅外 生物硫醇 苯硫酚 苯并吡喃腈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O657.3;O621.2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緒論10-30
- 1.1 近紅外熒光探針10-14
- 1.1.1 熒光探針10-11
- 1.1.2 近紅外探針的特點及分類11-12
- 1.1.3 DCMB類近紅外熒光探針研究進展12-14
- 1.2 檢測生物硫醇的熒光探針14-23
- 1.2.1 生物硫醇的檢測意義14-15
- 1.2.2 基于邁克爾加成的硫醇熒光探針15-16
- 1.2.3 基于與醛成環(huán)反應的硫醇熒光探針16-17
- 1.2.4 基于與Cys/Hcy共軛加成環(huán)化的硫醇熒光探針17-19
- 1.2.5 基于磺酰胺和磺酸酯鍵斷裂的硫醇熒光探針19-20
- 1.2.6 基于親核取代反應的硫醇熒光探針20
- 1.2.7 基于二硫交換反應的硫醇熒光探針20-21
- 1.2.8 基于Se-N鍵斷裂的硫醇熒光探針21-22
- 1.2.9 基于金屬絡合的硫醇熒光探針22-23
- 1.3 檢測苯硫酚的熒光探針23-28
- 1.3.1 苯硫酚的檢測意義23
- 1.3.2 基于磺酰胺鍵斷裂的苯硫酚熒光探針23-25
- 1.3.3 基于磺酸酯鍵斷裂的苯硫酚熒光探針25-26
- 1.3.4 基于二硝基苯基醚硫解的苯硫酚熒光探針26-27
- 1.3.5 基于亞砜還原的苯硫酚熒光探針27-28
- 1.3.6 基于有機硫族還原開環(huán)的苯硫酚熒光探針28
- 1.4 課題的提出28-30
- 第二章 基于苯并吡喃腈的生物硫醇熒光探針的合成和性能研究30-48
- 2.1 設計思路30-31
- 2.2 實驗部分31-34
- 2.2.1 儀器與試劑31-32
- 2.2.2 化合物的合成與表征32-33
- 2.2.3 溶液的配制和對探針光譜性能的測試33-34
- 2.2.4 探針1的細胞成像實驗34
- 2.3 結果與討論34-47
- 2.3.1 探針1溶解性的探究34-35
- 2.3.2 探針1紫外吸收光譜的測試35-36
- 2.3.3 探針1熒光發(fā)射光譜的測試36-37
- 2.3.4 探針1熒光動力學的測試37
- 2.3.5 探針1對不同濃度Cys紫外吸收曲線和熒光發(fā)射曲線的測試37-38
- 2.3.6 探針1對Cys熒光檢測限的測試38-39
- 2.3.7 探針1在不同pH下穩(wěn)定性的測試39-40
- 2.3.8 探針1對Cys選擇性和競爭性的測試40-43
- 2.3.9 探針1對Cys,Hcy和GSH三種生物硫醇響應的比較43-45
- 2.3.10 探針1對Cys識別機理的研究45-46
- 2.3.11 探針1在細胞中的熒光成像46-47
- 2.4 本章小結47-48
- 第三章 基于苯并吡喃腈的苯硫酚熒光探針的合成和性能研究48-64
- 3.1 設計思路48-49
- 3.2 實驗部分49-51
- 3.2.1 儀器溶劑49
- 3.2.2 化合物的合成與表征49-50
- 3.2.3 探針2和分析物的配制50
- 3.2.4 探針2對不同分析物熒光的測試50
- 3.2.5 探針2在實際水樣中的測試50-51
- 3.2.6 細胞培養(yǎng)與成像實驗51
- 3.3 結果與討論51-63
- 3.3.1 探針2和化合物4紫外吸收光譜和熒光發(fā)射光譜的測定51-52
- 3.3.2 探針2的熒光動力學測試52
- 3.3.3 不同濃度探針2熒光強度隨時間變化的測試52-53
- 3.3.4 探針2熒光檢測限的測試53-54
- 3.3.5 探針2在不同pH環(huán)境下穩(wěn)定性的測試54-55
- 3.3.6 探針2對苯硫酚選擇性和競爭性的研究55-57
- 3.3.7 探針2在水樣中對苯硫酚的檢測57-59
- 3.3.8 探針2在活細胞中對苯硫酚的檢測59
- 3.3.9 探針2對苯硫酚識別機理的研究59-63
- 3.4 本章小結63-64
- 全文總結64-65
- 參考文獻65-73
- 附錄 中間體及探針的表征譜圖73-81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81-82
- 致謝8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志翔,李瀛,胡楊,李裕林;2,2-二甲基-3-羥基-6-甲氧;讲⑦拎氖状稳铣蒣J];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朱燕云,陳希慧,黃初升,劉紅星,凌新龍;苯并吡喃類查爾酮天然產(chǎn)物的研究概況[J];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2005年05期
3 陳年根;劉新泳;任兆平;;5-羥基-5H-[1]-苯并吡喃[2,3-b]吡啶的制備[J];華西藥學雜志;2008年02期
4 彭大權;劉蘊;呂志鋒;徐建華;;3-亞甲基苯并吡喃-2,4-二酮與烯醇硅醚的Diels-Alder反應合成3,4-二氫-2H,5H-吡喃并[3,2-c][1]苯并吡喃-5-酮衍生物[J];有機化學;2009年05期
5 張帆,肖建昆;應用氯化6,7-二羥基-2,4-二苯基苯并吡喃比色測定微量鎢的初步探討[J];福州大學學報;1963年01期
6 尹升鎮(zhèn);3-;讲⑦拎苌锏暮铣蒣J];化學試劑;1997年03期
7 尹升鎮(zhèn);3-碘-苯并吡喃-4-酮與2,4-戊二酮的反應[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1997年04期
8 全哲山,李元春;2,2-二甲基-6-羥基-2H-苯并吡喃的合成[J];化學試劑;1999年04期
9 王文蘭,李洵,王艷茹,韓光范;2,4,7-三芳基-5-氧代-5,6,7,8-四氫-4H-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J];合成化學;2000年03期
10 莊啟亞,馮友健,屠樹江,蔣虹,史達清;微波輻射下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J];有機化學;2003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昌恒;何延紅;;酶催化合成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A];有機合成創(chuàng)新—產(chǎn)業(yè)化的新動力——中國化學會全國第三屆有機合成化學與過程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周龍華;王娜;謝宗波;李坤;余孝其;;酶促串聯(lián)法合成2H-苯并吡喃類化合物[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3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3 劉紅星;凌新龍;黃初升;;具苯并吡喃環(huán)基的苯乙酮類化合物的簡便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四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5年
4 邢媛媛;王有名;;4H-[1]苯并吡喃[3,4-d]異VA唑-4-酮的合成與生物活性[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有機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5 劉瑞藍;孫曉莉;賈晏琦;;吲哚啉螺苯并吡喃硝基衍生物紫外光譜研究[A];全國第五屆分子光譜學術報告會文集[C];1988年
6 張艷梅;王貽燦;劉健齊;涂正超;陳彥;;氘代苯并吡喃類化合物合成及其應用[A];2012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二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2年
7 段瑞平;陳鑫;朱長進;;一對苯并吡喃對映體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醛糖還原酶抑制活性研究[A];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9年
8 段瑞平;陳鑫;朱長進;;一對苯并吡喃對映體衍生物的合成及其醛糖還原酶抑制活性研究[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9 楊凱;劉昭文;吳龍火;曾發(fā)揮;張劍;;微波促進下DMAP高效催化一鍋法合成2-氨基-4-芳基-3-氰基-4H-苯并吡喃類衍生物[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07分會:有機化學[C];2014年
10 孟祥太;邵永臣;趙紅霞;黃有;陳茹玉;;K_2CO_3促進的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有機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巧玲;苯并吡喃及二苯并吡喃類天然產(chǎn)物的手性全合成[D];蘭州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東輝;4H-苯并吡喃及天然產(chǎn)物Inulavosin的合成[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2 申文波;苯并吡喃類化合物的光化學合成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3 喻德歡;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紅外熒光探針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4 孫紀慧;β-鄰鹵芳甲酰硫代酰胺多樣性導向合成苯并噻喃并吡啶、苯并吡喃并喹啉衍生物[D];青島科技大學;2008年
5 顧喜豐;微波條件下哌啶催化合成取代的2-氨基-2-苯并吡喃的研究[D];南京工業(yè)大學;2005年
6 夏涼;5-氧代-4H-5,6,7,8-四氫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微波全合成[D];同濟大學;2006年
7 趙立軍;(E)-2-芳烯基-3-氧代丁腈用于苯并硫氮雜卓及苯并吡喃[2,3-b]喹啉衍生物的合成[D];江蘇科技大學;2013年
8 王昌恒;酶催化的多米諾反應合成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D];西南大學;2011年
9 曾志剛;四氫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海南大學;2012年
10 鄭洪偉;3-苯甲;-2H-1-苯并吡喃-2-酮衍生物的設計與合成[D];沈陽藥科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苯并吡喃腈近紅外熒光探針的合成及性能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00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260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