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屬有機骨架為犧牲模板制備錳鈰復合氧化物催化氧化甲苯的研究
【學位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X701
【部分圖文】:
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的 VOCs。其優(yōu)點包括能耗低、工藝簡單、安全性高、普適性廣、輔生物技術是指利用微生物將 VOCs 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技術[24],具和二次污染少的特點。光催化技術利用光催化劑,在一定波長的光行氧化還原的反應,轉(zhuǎn)化為二氧化碳、水和無機小分子物質(zhì)[26]。其優(yōu)藝簡單、反應溫和、無副產(chǎn)物生成等。等離子體技術是指在外加電場產(chǎn)生的大量高能粒子,對污染物化學鍵進行轟擊而使其斷裂和電離,毒物質(zhì)[27]。目前 VOCs 治理市場上,新型處理技術由于經(jīng)濟和技術等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應用,因此市面上廣泛應用的大多是傳統(tǒng)處理技術吸附技術和冷凝技術等。其中,燃燒技術中的催化燃燒由于其普適性闊的應用前景。催化燃燒技術中的核心催化劑,成為了VOCs治理研究
高純氮氣 N299.999% 廣鋼集團廣州氣體廠高純氫氣 H299.999% 廣鋼集團廣州氣體廠高純氧氣 O299.999% 廣鋼集團廣州氣體廠干燥空氣 N2/O299.999% 廣鋼集團廣州氣體廠甲苯 C7H899.999% 廣東省佛山氣體廠2.2.2 催化劑的制備1、CeBTC 犧牲模板采用室溫自組裝配位[93]的方法合成 CeBTC。稱取前驅(qū)體 Ce(NO3)3 6H2O 0.01m1,3,5-H3BTC 0.01 mol,分別用去離子水(50 mL)和去離子水與乙醇的混合溶液(mL+200 mL)進行溶解。溶解完全后將兩種前驅(qū)體溶液混合,并于室溫下中速攪拌 2 隨后靜置 0.5 h。將靜置后的溶液進行離心,倒掉上清液后,用等體積比例的去離子乙醇混合溶液對離心得到的固體進行洗滌,再真空抽濾。抽濾得到的白色固體于 12的烘箱里干燥 12 h,研磨后得到白色固體粉末,即為 CeBTC(犧牲模板)。
圖 2-2 MnOx-CeO2制備實驗步驟Fig. 2-2 Synthesis procedure of MnOx-CeO22.2.3 表征手段1、X 射線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 射線衍射即 XRD,利用德國布魯克科技有限公司(Bruker)D8 Advance X 衍射儀進行測試。光源為 Cu靶 Kɑ線,管電壓設定為 40 kV,管電流設定為 40 mA描步長為 0.02o,掃描范圍為 2θ=5o- 80o。2、N2物理吸附-脫附測試(NitrogenAdsorption-Desorption)N2物理吸附-脫附測試利用美國麥克默瑞提克儀器有限公司(Micromeritics)型ASAP 2020 的物理吸附儀進行樣品比表面積和孔徑等參數(shù)的測試。實驗樣品(150 首先在 150oC 條件下真空脫氣 8 h,進行 N2吸附-脫附測試。比表面積使用 BET 方行計算。3、熱重測試(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雁南;;揮發(fā)性有機物的危害以及控制措施[J];黑龍江環(huán)境通報;2017年03期
2 楊秀竹;;對揮發(fā)性有機廢氣治理技術的研究[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6年09期
3 劉宇麟;;揮發(fā)性有機物VOCs監(jiān)測方法與治理技術[J];干旱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6年02期
4 張艷君;;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的控制技術[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16年05期
5 劉小青;李時卉;孫夢婷;喻成龍;黃碧純;;MnO_x/SAPO-11催化劑的制備、表征及其低溫NH_3-SCR活性[J];物理化學學報;2016年05期
6 李長英;陳明功;盛楠;劉啟飛;胡祖和;方敏;張濤;;揮發(fā)性有機物處理技術的特點與發(fā)展[J];化工進展;2016年03期
7 侯廷建;劉飛虎;;幾種揮發(fā)性有機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及其適用范圍比較研究[J];化工管理;2016年03期
8 李明哲;黃正宏;康飛宇;;揮發(fā)性有機物的控制技術進展[J];化學工業(yè)與工程;2015年03期
9 南淑清;梁晶;張丹;張瑞琴;姜楠;多可辛;張軍;;鄭州市環(huán)境空氣中VOCs的空間分布及源解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2015年03期
10 胡炳清;柴發(fā)合;趙德剛;趙金民;;大氣復合污染區(qū)域調(diào)控與決策支持系統(tǒng)研究[J];環(huán)境保護;2015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章旭明;低溫等離子體凈化處理揮發(fā)性有機氣體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魏巍;中國人為源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現(xiàn)狀及未來趨勢[D];清華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573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85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