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4年四川省氣溶膠時空格局及其驅動因子定量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trend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n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4, and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driving force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evolu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on a regional scale by combining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driving forces is analyzed from the pixel scal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in Sichuan Province, the central area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s the central area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is the most obvious, the value of parallel ridge and valley in eastern Sichuan is smaller and has a slight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value of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southwest Sichuan mountain is the smallest. However, there is a slight increase trend. 2) on the regional scale, the driving force factors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were quantitatively studied, and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AOD), GNP, precipitation and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 was established. That is, AOD=0.849 0.567 脳 GNP-0.909 脳 precipitation-0.077 脳 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 The model well reflects the quantitative effect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evolu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on a more macroscopic regional level. 3) on pixel scale,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driving force is that the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n the central basin is mainly affected by human and surface factors, and the east Sichuan parallel ridge valley. The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n the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and the South Sichuan Mountains is influenced by meteorological and surface factors. Due to the cloud and fog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he effective aerosol satellite observation data are few, so how to obtain the effective data of 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 in autumn and winter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 In the aspect of driving force factors, the selection and division of human factors can be further concretized. Point-to-surface interpolation will affect the accuracy of driving force factor data, so how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ata through high-precision interpolation method is als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driving force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作者單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4006) 四川省科技計劃應用基礎研究(2014JY0084) 四川省教育廳項目(13ZA0092)~~
【分類號】:X5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飛,李銅基;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時空變化[J];海洋技術;2003年03期
2 宗雪梅,邱金桓,王普才;近10年中國16個臺站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變化特征分析[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年02期
3 韓永;范偉;饒瑞中;胡歡陵;王英儉;;連續(xù)光譜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實驗測量[J];過程工程學報;2006年S2期
4 馬光明;魏慶農(nóng);汪世美;;利用太陽輻射測量合肥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06年04期
5 袁海軍;顧行發(fā);陳良富;余濤;劉強;李小文;;江西千煙洲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反演與分析[J];遙感學報;2006年05期
6 胡婷;孫照渤;張海東;;我國380nm波長氣溶膠光學厚度分布特征和演變趨勢[J];應用氣象學報;2008年05期
7 田宏偉;鄭有飛;陳懷亮;鄧偉;杜子璇;;鄭州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與分析[J];氣象科技;2010年04期
8 龍俐;田鵬舉;鄭小波;;貴州省2009年冬季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0年04期
9 諾桑;措加旺姆;益西旺杰;Berit Kjeldstad;Binod K.Bhattarai;;拉薩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測量[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10 邵培;麻金繼;洪超;;基于偏振數(shù)據(jù)反演北京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及其時空特征的研究[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佳;王振會;高揚;;利用兩種算法反演江浙皖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A];2009第五屆蘇皖兩省大氣探測、環(huán)境遙感與電子技術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9年
2 梅林露;薛勇;光潔;李英杰;王穎;徐惠;艾建文;;亮地表下墊面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模型驗證及敏感性分析[A];遙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討會摘要集[C];2010年
3 韓永;范偉;饒瑞中;胡歡陵;王英儉;;連續(xù)光譜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的實驗測量研究[A];大氣氣溶膠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八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氣溶膠科技研討會文集[C];2005年
4 宗雪梅;邱金桓;王普才;;寬帶消光法反演氣溶膠光學厚度的變化特征分析[A];大氣氣溶膠科學技術研究進展——第八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二屆海峽兩岸氣溶膠科技研討會文集[C];2005年
5 朱持則;包振浩;封秀燕;張行才;;氣溶膠光學厚度分布和浙江氣溫[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夏祥鰲;;全球尺度上氣溶膠光學厚度周變化檢測[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7 張玉潔;張武;陳艷;苑文華;史晉森;;黃土高原半干旱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特征的初步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成分與天氣氣候及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田永麗;張萬成;陳新梅;和春榮;;中國西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時空特征[A];第十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六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研討會摘要集[C];2009年
9 包振浩;朱持則;;亞洲氣溶膠光學厚度的月季變化和季風降水[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大氣成分與氣候、環(huán)境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10 王耀庭;王橋;李炬;竇軍霞;;氣溶膠光學厚度在大氣污染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大氣成分觀測、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游雪晴;科學監(jiān)測為北京好天氣作證[N];科技日報;2008年
2 城市環(huán)境項目實施辦公室;藍天碧水不是夢[N];中國氣象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孫娟;氣溶膠光學厚度的高光譜遙感反演及其環(huán)境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孫林;城市地區(qū)大氣氣溶膠遙感反演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6年
3 黎麗莉;廣東氣溶膠光學厚度及穗深空氣污染物時空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15年
4 薛巖松;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的遙感監(jiān)測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蓋長松;中國西北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和波長指數(shù)觀測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5年
2 陳見平;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軟件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孫一;東亞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與地面太陽輻射變化的聯(lián)系及其與夏季風異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4 王浩洋;遙感反演安徽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及其時空特征分析[D];安徽大學;2015年
5 溫靜梅;大連城市信息遙感提取及分析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6年
6 吳宜航;近十來年杭州市大氣氣溶膠光學厚度衛(wèi)星反演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7 彭威;基于遙感估算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D];南京大學;2014年
8 張璐;基于國產(chǎn)遙感衛(wèi)星數(shù)據(jù)的北京市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9 劉元亮;高分辨率氣溶膠光學厚度反演及其與地表特征和熱環(huán)境的相關關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10 張磊;2001~2015年廣東地區(qū)氣溶膠光學厚度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D];南京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399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2399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