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P致錦鯉肝臟組織線粒體損傷的研究
本文選題:鄰苯二甲酸丁基芐酯(BBP) 切入點:氧化損傷 出處:《毒理學雜志》2016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以錦鯉(Cyprinuscarprio)為試驗動物,研究鄰苯二甲酸丁基芐酯(BBP)誘導魚類的肝臟毒性,探討B(tài)BP對魚類肝臟毒性的損傷機制。方法通過急性毒性試驗確定BBP實驗暴露濃度(5.206、2.603和1.302 mg/L),染毒周期為28 d,解剖鏡和光學顯微鏡下觀察BBP所致肝組織的病理損傷。通過測定肝臟組織氧化損傷指標: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質過氧化產物丙二醛(MDA)和抗氧化作用的物質谷胱甘肽(GSH),能量代謝指標:琥珀酸脫氫酶(SDH)、乳酸脫氫酶(LDH)和ATP酶(Ca~(2+)-Mg~(2+)-ATPase和Na~+-K~+-ATPase)和線粒體跨膜電位(△ψm)、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PTP),對BBP誘導錦鯉肝組織線粒體損傷可能機制進行探討。結果隨著暴露濃度的增加,MDA含量顯著增加,SOD和GSH顯著下降,SDH,ATPase活性下降,LDH活性升高,線粒體膜電位下降,PTP開放程度增大,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長期暴露于BBP可導致錦鯉的肝組織出現(xiàn)氧化應激,造成線粒體結構和功能發(fā)生改變。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Ding Ji benzyl phthalate (BBP) in fish with Cyprinus carprio (Cyprinus carprio). Methods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BBP to fish liver were determined by acute toxicity test. The exposure concentrations of BBP were 5.206 mg / L and 1.302 mg / L respectively. The exposure period was 28 days. The pathological damage of liver tissue induced by BBP was observed under anatomic and optical microscope. The indexes of liver oxidative damage, such as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malondialdehyde (MDA), glutathione glutathione (GSH), energy metabolism index: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 lactate dehydrogenase (lactic dehydrogenase) and ATP were measur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mitochondrial damage induced by BBP in koi carp liver tissue was studied by using BBP and Na ~ K ~ -ATPase2 ATPase and 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l (蠄 MN). Results with the increase of exposure concentration, the content of malondialdehyde (MDA) in the liver tissue of koi carp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d and GS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prolonged exposure to BBP can lead to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liver tissues of koi carp and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
【作者單位】: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中藥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哈爾濱商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環(huán)境科學研究中心;
【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2013M531059) 黑龍江省博士后資助項目(LBH-Z12145) 黑龍江省青年科學基金項目(QC2012C002)
【分類號】:X171.5;X503.2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Sipho Mabona;paperart;;錦鯉[J];自然與科技;2014年04期
2 ;錦鯉養(yǎng)殖發(fā)展現(xiàn)狀[J];科技致富向導;2006年01期
3 ;錦鯉的故事[J];科學大觀園;2011年24期
4 張凌健;;錦鯉:觀賞魚之王[J];科學之友(上旬);2012年02期
5 孫鈺;吉敏;;錦鯉無眠?[J];科學大眾(小學版);2010年12期
6 趙航;;高檔觀賞魚錦鯉的養(yǎng)殖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13年15期
7 凌劍;華香;;“水中牡丹”——錦鯉人工養(yǎng)殖技術[J];科技致富向導;2001年09期
8 王安利,劉金海,王維娜;錦鯉總色素及色素組分的比較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05年06期
9 ;“水中活寶石”——錦鯉[J];科技致富向導;2008年11期
10 海哥;;名貴錦鯉失竊始末[J];科學與文化;201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β-胡蘿卜素對紅白錦鯉體色及代謝的初步研究[A];2010植物提取物與營養(yǎng)及應用技術交流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江海明;潘厚軍;王慶;石存斌;吳淑勤;;錦鯉鰭條細胞適宜消化方法和培養(yǎng)條件的初步探討[A];2010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梁擁軍;孫硯勝;蘇建通;史東杰;姜志強;羅琳;張升利;孫向軍;;飼料脂肪水平對錦鯉幼魚生長、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A];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方式轉變——2011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張春蘭;趙文;徐立蒲;殷守仁;魏杰;曹歡;王靜波;;微生態(tài)制劑和著色劑對錦鯉體色的影響[A];2010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5 劉振興;郝樂;馬艷平;馮國清;周衛(wèi)軍;李嘉彬;李玉谷;柯浩;;抗CyHV-3IgY的制備及對錦鯉的免疫保護研究[A];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6 王英英;王慶;曾偉偉;李瑩瑩;石存斌;吳淑勤;;錦鯉吻端細胞系的建立及生物學特性研究[A];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7 姜娜;馬志宏;李鐵梁;羅琳;;錦鯉致病性維氏氣單胞菌的分離鑒定[A];2010年中國水產學會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沈曉靜;蘭云;胡秀彩;呂愛軍;;錦鯉赤皮病病原的分離鑒定[A];中國水產學會魚病專業(yè)委員會2013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沈庭棟;錦鯉養(yǎng)殖要點[N];農民日報;2003年
2 蘇榮;錦鯉投資須謹慎[N];江蘇科技報;2007年
3 文智誠;錦鯉爭艷恭賀新春[N];中山日報;2007年
4 金戈;全國兩成錦鯉產自江門[N];農民日報;2009年
5 本報通訊員 泥前進 呂校軍 呂德娟;錦鯉游嬉草雞飛 駝奶飄香富農家[N];昌吉日報;2009年
6 董平;小錦鯉“游”出更廣闊的市場[N];中國特產報;2009年
7 董平;廣東江門掛牌“中國錦鯉之鄉(xiāng)”[N];中國漁業(yè)報;2009年
8 常越;長鰭錦鯉身價倍增供不應求[N];中國漁業(yè)報;2008年
9 ;大崗:錦鯉養(yǎng)出一片“錢途”[N];中國特產報;2009年
10 記者 吳曉鵬 通訊員 張昊 沈惠香;一尾錦鯉值一輛“寶馬”[N];浙江日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鄒旭龍;幾種環(huán)境因子對錦鯉生長及體色影響的研究[D];大連海洋大學;2016年
2 趙鑫鑫;類胡蘿卜素對虹鱒、金魚和錦鯉的著色和抗氧化效應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3 陶穗菲;錦鯉和花鯽遠緣雜交后代生物學特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閆珊珊;紅白錦鯉著色效果的初步研究[D];天津農學院;2010年
5 沈名燦;不同吸附劑對錦鯉飼喂霉變飼料的脫毒效果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廖暢宇;錦鯉幼魚適宜蛋白需要量的研究[D];寧波大學;2012年
7 張崇英;熱應激對三個品系錦鯉非特異性免疫及HSP70基因表達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2年
8 呂偉;黃曲霉毒素B_1和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誘導錦鯉原代肝細胞凋亡機制的初步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吳志剛;水體中典型喹諾酮類抗生素生態(tài)毒性效應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5578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uanjinggongchenglunwen/155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