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頻域方法的小型無人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06 05:26
本文關鍵詞:基于頻域方法的小型無人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方法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小型無人飛行器 系統(tǒng)辨識 頻率響應 掃頻輸入 模型驗證
【摘要】:本文研究利用系統(tǒng)辨識方法為小型無人飛行器建模。建立精確的飛行器數學模式是進行飛行器控制系統(tǒng)設計的基礎。系統(tǒng)辨識是建模的良好工具,適用于解決飛行器系統(tǒng)建模這類,對于所辨識模型的結構知道一部分,但有許多未知參數需要確定的問題。系統(tǒng)辨識方法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測量系統(tǒng)的輸入輸出之間的動態(tài)響應,從而確定系統(tǒng)數學模型的結構。相比傳統(tǒng)的數值分析建模方法,對于系統(tǒng)結構信息需求量較小,無需進行大量繁瑣而低精度的測量。相比通過風洞試驗建模的方法,系統(tǒng)辨識實驗所需的經濟成本更低,對實驗條件的要求更少。同時,系統(tǒng)辨識結果可以與風洞試驗結果相互驗證,得到更準確的系統(tǒng)模型。因此,系統(tǒng)辨識方法多用于飛行器建模。 然而對于小型無人飛行器來說,利用系統(tǒng)辨識方法建模不能完全照搬載人飛機的模型辨識經驗。小型無人飛行器可搭載的設備有限,使得機載系統(tǒng)能采集到飛行姿態(tài)信息量受到限制,同時,也使系統(tǒng)辨識最優(yōu)輸入難以實現(xiàn)。 本文根據所針對的小型無人飛行器結構特點和對其建模的目的,選擇合適的系統(tǒng)辨識方法。對時域、頻域辨識方案,從適用范圍、需求條件、可用工具、制約條件等方面進行對比,最終選擇了頻域方法進行辨識,并利用頻率響應算法,得到合理的辨識準則。本文設計了針對小型無人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的飛行實驗。該實驗可以為系統(tǒng)辨識提供豐富的輸入輸出數據,能包含盡可能多的飛行器動態(tài)響應信息。本文設計了利用機載DSP為飛行器輸入自動掃頻信號的方法,,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辨識最優(yōu)輸入方案的設計。 利用實驗數據,通過頻率響應辨識和參數模型辨識,建立了飛行器橫、縱兩個通道的傳遞函數模型,和多組飛行器舵機與各姿態(tài)角速度、加速度之間一對一的頻率響應模型,利用這些模型來分析飛行器的動態(tài)響應特性并進行飛行器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為了驗證辨識模型的有效性,進行了模型的時域驗證,并對模型的誤差來源和模型對參數變化的敏感度進行分析。結果證明本文的系統(tǒng)辨識方法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關鍵詞】:小型無人飛行器 系統(tǒng)辨識 頻率響應 掃頻輸入 模型驗證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V249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錄7-9
- 圖表目錄9-11
- 第1章 緒論11-20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11-14
- 1.1.1 小型無人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意義11-12
- 1.1.2 研究背景12-14
- 1.2 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方法介紹14-17
- 1.2.1 系統(tǒng)辨識基本步驟14
- 1.2.2 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方法的選擇14-15
- 1.2.3 頻域系統(tǒng)辨識數據處理流程15-17
- 1.3 飛行器系統(tǒng)辨識研究狀況17-18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8-20
- 第2章 小型無人飛行器數學模型20-30
- 2.1 飛行器模型建立20-26
- 2.1.1 飛行器非線性動力學模型20-22
- 2.1.2 線性化縱向運動模型22-24
- 2.1.3 線性化橫向運動模型24-26
- 2.2 頻率響應系統(tǒng)辨識算法及準則26-29
- 2.2.1 飛行器系統(tǒng)頻率響應辨識26-28
- 2.2.2 傳遞函數模型及狀態(tài)空間模型的辨識28-29
- 2.3 本章小結29-30
- 第3章 飛行試驗方案設計30-40
- 3.1 飛行數據需求30-33
- 3.1.1 最優(yōu)輸入設計30-32
- 3.1.2 驗證實驗輸入設計32-33
- 3.1.3 對采集數據量的要求33
- 3.2 飛行實驗數據采集硬件系統(tǒng)介紹33-37
- 3.2.1 數據采集系統(tǒng)組成33-36
- 3.2.2 數據采集系統(tǒng)工作流程36-37
- 3.3 飛行實驗方案37-39
- 3.3.1 地面實驗37-38
- 3.3.2 飛行實驗38-39
- 3.4 本章小結39-40
- 第4章 數據處理及辨識結果40-52
- 4.1 模型參數初始值40-42
- 4.1.1 縱向通道模型初值40
- 4.1.2 橫向通道模型初值40-41
- 4.1.3 初始模型頻率響應41-42
- 4.2 系統(tǒng)辨識數據預處理42-43
- 4.2.1 實驗數據包解算42
- 4.2.2 數據平滑處理42-43
- 4.3 系統(tǒng)辨識結果43-51
- 4.3.1 縱向通道模型辨識結果43-48
- 4.3.2 橫向通道辨識結果48-51
- 4.4 本章小結51-52
- 第5章 辨識模型驗證52-59
- 5.1 模型時域驗證52-55
- 5.2 模型敏感度分析和殘差分析55-58
- 5.2.1 模型敏感度55-56
- 5.2.2 殘差分析56-58
- 5.3 本章小結58-59
- 結論59-61
- 參考文獻61-65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與研究成果清單65-66
- 致謝6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段世忠,周蔭清;應用遺傳算法的頻域最大似然參數辨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鄒瑜;裴海龍;劉馨;周洪波;;飛機模型頻域辨識方法——CIFER算法研究[J];電光與控制;2010年05期
3 程韶軍,鄧建華;使用頻域極大似然法辨識飛機等效系統(tǒng)參數[J];航空學報;1999年01期
4 胡德文,萬百五;系統(tǒng)辨識的最優(yōu)輸入設計(OID)綜述[J];控制理論與應用;1989年03期
5 許能飛,曹云峰;系統(tǒng)辨識方法在微型飛行器建模中的應用[J];情報指揮控制系統(tǒng)與仿真技術;2005年01期
6 秦碩,朱凡;飛行器氣動力參數辨識[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9809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98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