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航空公司飛機引進方式選擇
本文關鍵詞:成都航空公司飛機引進方式選擇
更多相關文章: 成都航空 飛機引進方式 融資租賃 經營性租賃
【摘要】:從中國民航第一家獲批籌建的民營航空到央屬、省屬、市屬全國有企業(yè);從面臨倒閉的危險境地到承擔國家戰(zhàn)略任務,成為國產ARJ21-700飛機首家運營用戶,2009年10月,鷹聯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鷹聯航空)鳳凰涅磐,重組并更名為成都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航空)。企業(yè)在經營的不同階段,會有其不同的發(fā)展戰(zhàn)略。對于航空公司來說,機隊規(guī)劃當屬其最為重要的戰(zhàn)略調整工具。航空公司飛機引進通常有四種方式:1、自有資金購買;2、銀行貸款購買;3、融資租賃;4、經營性租賃。以上四種方式孰優(yōu)孰劣,取決于航空公司的經營策略和政治、經濟、技術等環(huán)境因素的要求,因此,對各種引進飛機方式進行科學的評價與分析,是航空公司以合理的方式取得飛機的基礎和重要條件。二十世紀中期,中國航空完全是在計劃經濟下運作,供需極其之不平衡,還處在“一票難求”的狀態(tài)。航空企業(yè)背后有強大的政府機構支持,處于壟斷地位。因此,當時最多的飛機引進方式是自有資金購買和銀行貸款。直至二十一世紀初期,國家對民航進行了體制改革,航企脫離了民航總局的庇護,國家放開了民營航空公司的審批。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變,加上金融工具的完善,航空公司采用租賃的方式引進飛機也漸漸登上了主流舞臺。本文將從成都航空公司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提出在面對未來十年一百多架飛機的引進規(guī)劃下,成都航空應該采取怎樣的飛機引進方式才能更好的契合公司的整體發(fā)展需求。首先,縱觀整個民航業(yè)的飛機引進歷史、現狀以及租賃業(yè)對于民航發(fā)展的影響。其次,分析各種不同的引進方式對航空公司不同層面產生的作用;然后,著力于成都航空公司的實際情況,站在航空公司和融資方兩個角度看待問題,對比各種引進方式的優(yōu)劣勢,系統(tǒng)地從成都航的發(fā)展戰(zhàn)略、資本結構以及財務數據等各方面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為成都航空公司的飛機引進設計了一套完整而全面的方案。無論任何時候,在公司戰(zhàn)略方向和資產負債狀況允許的前提下,我們都應該以成本代價最小的方式來引進飛機。最后,將以2014年初實施的融資性租賃為案例,結合前述理論從具體的操作流程到交易結構,從稅務籌劃到成本收益各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陳述和分析。希望本文能夠為不同層面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提供有益的見解。
【關鍵詞】:成都航空 飛機引進方式 融資租賃 經營性租賃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F562.6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14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義11-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1.3.1 文獻分析法12
- 1.3.2 案例分析法12
- 1.3.3 財務比率法12-13
- 1.4 研究的內容13-14
- 第二章 飛機租賃概況14-34
- 2.1 租賃簡述14-15
- 2.2 航空公司飛機引進方式15-16
- 2.3 飛機引進方式比較分析16-17
- 2.4 國內外飛機租賃市場概況17-19
- 2.5 飛機引進方式關鍵影響因素19-33
- 2.5.1 產權歸屬19-20
- 2.5.2 使用周期20
- 2.5.3 公司發(fā)展階段20
- 2.5.4 殘值風險20
- 2.5.5 行業(yè)租購比分析20-22
- 2.5.6 飛機租賃經濟分析22-33
- 2.6 小結33-34
- 第三章 成都航空公司飛機引進方式選擇34-49
- 3.1 成都航簡介34-35
- 3.2 發(fā)展背景及態(tài)勢35-45
- 3.2.1 成都航空戰(zhàn)略35-37
- 3.2.2 航空市場發(fā)展37-38
- 3.2.3 成都民航市場競爭態(tài)勢38-40
- 3.2.4 成都航發(fā)展概況40-45
- 3.3 飛機引進方式選擇45-47
- 3.3.1 成都航空公司機隊規(guī)劃45
- 3.3.2 飛機引進方式分析45-46
- 3.3.3 飛機殘值影響46-47
- 3.3.4 引進方式選擇建議47
- 3.4 小結47-49
- 第四章 成都航空公司融資租賃案例49-55
- 4.1 租賃方式的選擇49
- 4.2 航空公司飛機租賃操作流程49-51
- 4.3 交易概況51-53
- 4.4 成本收益分析53-54
- 4.5 小結54-55
- 第五章 結論55-56
- 致謝56-57
- 參考文獻57-5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優(yōu)化公司資產 改進工廠績效——21世紀的強大技術[J];中國儀器儀表;2005年09期
2 李仁國,儲桂平,繆華昌;應當重視產權改制后的企業(yè)機制創(chuàng)新[J];建筑;2001年05期
3 王秋燕,郭淑燕,薛立國;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與管理;2001年02期
4 王生炎;企業(yè)改制后對產權關系問題的思考[J];引進與咨詢;2004年11期
5 王曙光;公司管治在香港的現狀和發(fā)展[J];水運管理;2002年05期
6 傅蘊英,陳子奇;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動因及績效[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11期
7 張彩娟;對規(guī)范公司出資行為的思考[J];黃石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1期
8 胡海青,張道宏;西安上市公司績差“殼”資源素質分析及利用[J];西安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汪名友;;論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市場化[J];中國建材;2007年08期
10 胡金;席尚賓;盧定軍;;從革新到創(chuàng)新——國投甘肅小三峽發(fā)電公司的管理跨越之路[J];中國電力企業(yè)管理;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呂長江;趙宇恒;;ST公司生命軌跡的實證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暨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4年
2 鄭敏;;地勘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探討[A];全國地勘行業(yè)產權制度改革研討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祿仕;李勝南;;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研究——來自我國證券市場的證據[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蔡紅艷;韓立巖;;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行業(yè)分析[A];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3期(總第7期)[C];2003年
5 王福勝;孫遜;杜曉麗;;我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的實證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組主要問題和解決方法[A];陜西省體制改革研究會2004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組是東北當務之急[A];第四屆國有經濟論壇——東北老工業(yè)基地國有企業(yè)制度創(chuàng)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華;黃志忠;;公司治理與掏空[A];經濟學(季刊)第5卷第4期(總第22期)[C];2006年
9 項先權;;上市公司中小股東權益保護[A];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公司法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中國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陜西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2004年經濟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澄清媒體報道[N];中國證券報;2002年
2 記者 胡作華;上市公司資產重組 浙江出臺監(jiān)管新規(guī)[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3 ;ST國嘉出售三公司資產[N];證券日報;2003年
4 小川;創(chuàng)興科技股東大會因故取消[N];證券日報;2004年
5 潘青山;監(jiān)管機制將加嚴上市公司更改募集資金投向難了[N];中國汽車報;2005年
6 記者 蔡鋒;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多“短視”[N];國際金融報;2004年
7 記者 杜海濤;長城公司資產處置取得進展[N];人民日報;2001年
8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國剛;規(guī)范法人權益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N];上海證券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耿飛;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年底加速[N];證券時報;2005年
10 ;中小企業(yè)板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指引[N];中國證券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金樁;中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方紅;我國上市公司控股權市場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3 鄭杲娉;中國上市公司大股東兼任高管的影響因素與經濟后果分析[D];清華大學;2012年
4 馬軍生;我國上市公司現金持有的影響因素和市場價值[D];復旦大學;2007年
5 盧海;我國上市公司資產整體置換會計與監(jiān)管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績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7 袁繼國;風險投資對公司治理的作用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年
8 祝玉斌;中國綜合類證券公司業(yè)務結構動態(tài)形成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9 洪衛(wèi)青;基于終極控制人特征的中國上市公司業(yè)績預告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趙迎琳;企業(yè)上市:從控制均衡到市場均衡的制度變遷[D];西北大學;200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廖丹純;國有股權比重對公司績效的影響[D];遼寧大學;2015年
2 杜聰;上市住宅類房地產公司ROE與公司治理關系的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郭燕青;基于財務視角的ST公司資產重組績效研究[D];集美大學;2015年
4 王娟;鄭州延伸企業(yè)管理有限公司治理模式案例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5 董曉瑜;我國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高管減持行為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6 沈佳祺;中國可轉債對上市公司業(yè)績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7 趙艷明;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資產外部監(jiān)督機制探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5年
8 陳柏春;上市公司對外提供擔保法律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9 陳煥奕;廣業(yè)公司上市關鍵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10 侯玉嬌;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與績效關系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850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85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