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限時重訪星座構型設計
發(fā)布時間:2021-11-29 14:58
針對全球范圍內任意地點的限時快速重訪星座設計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對不同軌道類型衛(wèi)星的對地覆蓋特性進行了分析,重點針對星座重訪時間問題進行了研究;诔嗟赖拇虬蟹ㄐ亲O計方法,設計了可在全球范圍內可實現(xiàn)任意地點限時重訪的星座構型設計方法,并且得出了全球范圍2小時重訪的星座設計構型,并對以上結果進行了仿真驗證。實驗結果表明,提出的星座構型設計具有正確性以及使星座使用的衛(wèi)星數(shù)量達到最低。
【文章來源】:計算機仿真. 2020,37(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14軌道walker星座赤道不可覆蓋區(qū)域
5.2 軌道高度500km、18個極地軌道、每個軌道面1顆衛(wèi)星的均分分布星座表2 18軌道星座隨機地點重訪時間 地面站 地理經度deg 地理緯度deg 最大重訪時間sec 目標位置1 56.0667 56.0667 5507 目標位置2 -167.1438 59.5492 5508 目標位置3 125.6866 15.3475 5516 目標位置4 156.2376 8.9502 5517 目標位置5 64.3447 75.0949 5498
本文所述星座設計,依據(jù)設定的軌道高度以及衛(wèi)星的側擺機動能力構建等效視場模型獲得衛(wèi)星對地覆蓋面積的等效地心覆蓋相角。并且由軌道高度獲得星座的軌道周期結合任務對重訪事假你的需求,構建極軌衛(wèi)星初始星座。依據(jù)衛(wèi)星的地心相角使衛(wèi)星均勻排列在赤道上0度到180度的范圍內。而隨著星座的轉動星座中衛(wèi)星升降交點在地面上的星下點在不斷的向西移動,可能會使得在星下點附近的目標點由于跟隨地球的自轉而錯過衛(wèi)星的第二次訪問,造成重訪時間的增長,于是可對初始星座衛(wèi)星的數(shù)量以及位置進行微調。在此基礎上對運行若干周期的星座對地重訪時間特性進行分析,并且依據(jù)分析的結果對衛(wèi)星的星座部署以及構型進行調整,進而再一次進行星座的覆蓋性分析,從而不斷修正星座構型,最終輸出滿足任務需求的星座構型。3 衛(wèi)星等效視場建模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atellite Constellation Design with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for Regional Terrestrial Satellite Network[J]. Cuiqin Dai,Guimin Zheng,Qianbin Chen. 中國通信. 2018(08)
[2]特定區(qū)域密集觀測的低軌衛(wèi)星星座最優(yōu)設計方法[J]. 馬劍,孟雅哲,朱小龍,何勝茂,高揚.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18(02)
[3]基于STK/Matlab的Walker星座設計與優(yōu)化[J]. 李基,邵瓊玲. 兵工自動化. 2017(12)
[4]一種對地四重覆蓋星座構型設計方法[J]. 孟少飛,劉新學,楊其,朱濤. 宇航學報. 2017(11)
[5]全球覆蓋低軌衛(wèi)星星座優(yōu)化設計研究[J]. 計曉彤,丁良輝,錢良,宋濤. 計算機仿真. 2017(09)
[6]微小衛(wèi)星星座與編隊技術發(fā)展[J]. 李亮,王洪,劉良玉,匡全進. 空間電子技術. 2017(01)
[7]局部空域覆蓋的回歸軌道預警星座設計方法[J]. 任俊亮,邢清華,李龍躍. 現(xiàn)代防御技術. 2016(03)
[8]基于搜索空間變換和序優(yōu)化的預警星座設計[J]. 劉冰,易泰河,申鎮(zhèn),易東云. 航空學報. 2016(11)
博士論文
[1]星座對地覆蓋問題的形式化體系構建與求解算法研究[D]. 宋志明.中國地質大學 2015
[2]基于遺傳算法的衛(wèi)星星座設計[D]. 曾喻江.華中科技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自組織微小衛(wèi)星星座性能分析及自主導航技術研究[D]. 關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526712
【文章來源】:計算機仿真. 2020,37(02)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14軌道walker星座赤道不可覆蓋區(qū)域
5.2 軌道高度500km、18個極地軌道、每個軌道面1顆衛(wèi)星的均分分布星座表2 18軌道星座隨機地點重訪時間 地面站 地理經度deg 地理緯度deg 最大重訪時間sec 目標位置1 56.0667 56.0667 5507 目標位置2 -167.1438 59.5492 5508 目標位置3 125.6866 15.3475 5516 目標位置4 156.2376 8.9502 5517 目標位置5 64.3447 75.0949 5498
本文所述星座設計,依據(jù)設定的軌道高度以及衛(wèi)星的側擺機動能力構建等效視場模型獲得衛(wèi)星對地覆蓋面積的等效地心覆蓋相角。并且由軌道高度獲得星座的軌道周期結合任務對重訪事假你的需求,構建極軌衛(wèi)星初始星座。依據(jù)衛(wèi)星的地心相角使衛(wèi)星均勻排列在赤道上0度到180度的范圍內。而隨著星座的轉動星座中衛(wèi)星升降交點在地面上的星下點在不斷的向西移動,可能會使得在星下點附近的目標點由于跟隨地球的自轉而錯過衛(wèi)星的第二次訪問,造成重訪時間的增長,于是可對初始星座衛(wèi)星的數(shù)量以及位置進行微調。在此基礎上對運行若干周期的星座對地重訪時間特性進行分析,并且依據(jù)分析的結果對衛(wèi)星的星座部署以及構型進行調整,進而再一次進行星座的覆蓋性分析,從而不斷修正星座構型,最終輸出滿足任務需求的星座構型。3 衛(wèi)星等效視場建模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Satellite Constellation Design with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for Regional Terrestrial Satellite Network[J]. Cuiqin Dai,Guimin Zheng,Qianbin Chen. 中國通信. 2018(08)
[2]特定區(qū)域密集觀測的低軌衛(wèi)星星座最優(yōu)設計方法[J]. 馬劍,孟雅哲,朱小龍,何勝茂,高揚.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18(02)
[3]基于STK/Matlab的Walker星座設計與優(yōu)化[J]. 李基,邵瓊玲. 兵工自動化. 2017(12)
[4]一種對地四重覆蓋星座構型設計方法[J]. 孟少飛,劉新學,楊其,朱濤. 宇航學報. 2017(11)
[5]全球覆蓋低軌衛(wèi)星星座優(yōu)化設計研究[J]. 計曉彤,丁良輝,錢良,宋濤. 計算機仿真. 2017(09)
[6]微小衛(wèi)星星座與編隊技術發(fā)展[J]. 李亮,王洪,劉良玉,匡全進. 空間電子技術. 2017(01)
[7]局部空域覆蓋的回歸軌道預警星座設計方法[J]. 任俊亮,邢清華,李龍躍. 現(xiàn)代防御技術. 2016(03)
[8]基于搜索空間變換和序優(yōu)化的預警星座設計[J]. 劉冰,易泰河,申鎮(zhèn),易東云. 航空學報. 2016(11)
博士論文
[1]星座對地覆蓋問題的形式化體系構建與求解算法研究[D]. 宋志明.中國地質大學 2015
[2]基于遺傳算法的衛(wèi)星星座設計[D]. 曾喻江.華中科技大學 2007
碩士論文
[1]自組織微小衛(wèi)星星座性能分析及自主導航技術研究[D]. 關欣.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5267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3526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