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力矩陀螺用超聲電機的設計及研究
【學位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V448.22
【部分圖文】:
并在 1966 年將其搭載在對日觀測的天文臺上,完成其對日觀測時的姿態(tài)控制。圖1.1 為美國在 70 年代成功研制基于軸承支撐的雙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并將該控制力矩陀螺成功應用在空間實驗室[16-22]。其單個控制力矩陀螺力矩輸出容量達 2700 N·m。美國為國際空間站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研制的力矩陀螺如圖 1.2 所示,該控制力矩陀螺屬基于軸承支撐的雙框架控制陀螺力矩陀螺,控制力矩陀螺產(chǎn)生的總力矩容量達 19000 N·m。圖 1.1 雙框架控制力矩陀螺 圖 1.2 ISS 使用的雙框架控制力矩陀螺
潤滑支持設備及潤滑脂,降低了設備失效風險,提高了系統(tǒng)可靠度;诔曤姍C驅(qū)動力矩陀螺可以提高SGCMG系統(tǒng)的集成度,精簡整個系統(tǒng)設備,提高響應速度和控制精度[.2 國內(nèi)外 SGCMG 的發(fā)展及研究現(xiàn)狀單框架控制力矩陀螺是一種動量交換設備。通過改變高速轉(zhuǎn)子角動量的同時,產(chǎn)生對基座的力矩,基座安裝在航天飛行器上,從而實現(xiàn)對航天飛行器姿態(tài)的改變和控制。由用壽命長、工作精度高,世界各大航天強國都在此領域投入了研究。美國和前蘇聯(lián)由于經(jīng)濟實力強大,對控制力矩陀螺的研究比較早[14-22]。從上世紀 50 年,美國便開始了對控制力矩陀螺的研制工作[14-16]。美國開展了一系列機械軸承支撐的雙制力矩陀螺的實驗及探索,并于 60 年代先于世界各國成功研制出使用軸承支撐的雙框架矩陀螺,并在 1966 年將其搭載在對日觀測的天文臺上,完成其對日觀測時的姿態(tài)控制1 為美國在 70 年代成功研制基于軸承支撐的雙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并將該控制力矩陀螺用在空間實驗室[16-22]。其單個控制力矩陀螺力矩輸出容量達 2700 N·m。美國為國際空間站姿態(tài)控制系統(tǒng)研制的力矩陀螺如圖 1.2 所示,該控制力矩陀螺屬基支撐的雙框架控制陀螺力矩陀螺,控制力矩陀螺產(chǎn)生的總力矩容量達 19000 N·m。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陀螺具有力矩放大作用,且整體結構剛度優(yōu)于多框架架控制力矩陀螺的研究;谳S承支撐的控制力矩陀整體可靠性。因此和美國研究方向不同的是,前蘇聯(lián)60 年代蘇聯(lián)科學家就開始將控制力矩陀螺安裝在氣象閃電號”衛(wèi)星等。并于 70 年代完成將其研制的磁懸浮站,80 年代中期又將其設計的控制力矩陀螺陀螺安裝示為“和平號”國際空間站所使用的磁力懸浮單框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立豐;;超聲電機:小裝備,大作用[J];國際人才交流;2019年10期
2 鄭偉;黃偉彬;周景亮;阮玉鎮(zhèn);;基于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超聲電機測試系統(tǒng)設計[J];電機與控制應用;2018年01期
3 楊淋;趙淳生;;軍民兩用高性能超聲電機的研發(fā)和產(chǎn)業(yè)化[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chǎn)品;2018年09期
4 陸菲;韓敏;趙舒博;;超聲電機專利技術綜述[J];中國新通信;2018年18期
5 陶征;劉旭;胡斌;;響應面法的桿式超聲電機有限元模型修正[J];聲學學報;2017年03期
6 黃帥軍;劉振;付前衛(wèi);姚志遠;劉獻偉;;基于雙定子直線超聲電機的移動平臺設計[J];壓電與聲光;2017年02期
7 郝銘;;超聲電機驅(qū)動的控制系統(tǒng)探討[J];時代農(nóng)機;2017年07期
8 王笑竹;張健;;新型旋轉(zhuǎn)駐波超聲電機的理論與實驗研究[J];微電機;2016年02期
9 ;江蘇豐科超聲電機科技有限公司[J];振動.測試與診斷;2015年04期
10 ;趙淳生:追逐超聲電機“中國夢”[J];中國民商;201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牛;V形直線超聲電機動力學建模與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
2 董兆鵬;雙諧振環(huán)形行波超聲電機設計及優(yōu)化[D];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
3 呂其寶;直線超聲電機微觀摩擦磨損分析和實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年
4 李響;駐波型直線超聲電機的動力學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年
5 史維佳;行波型超聲電機調(diào)速特性復合補償方法研究與實現(xiàn)[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7年
6 張東升;旋轉(zhuǎn)行波超聲電機若干動力學問題分析[D];天津大學;2017年
7 李錦棒;基于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行波超聲電機剩余性能壽命預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8 陳柱子;面內(nèi)彎曲行波超聲電機的理論與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16年
9 牛子杰;行波型中空超聲電機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10 郝銘;縱彎復合平面超聲電機及驅(qū)動系統(tǒng)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冉龍騏;MEMS行波超聲電機啟動特性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胡穩(wěn);基于ANSYS二次開發(fā)的法蘭定子超聲電機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9年
3 唐洪權;控制力矩陀螺用超聲電機的設計及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4 郭詠;預壓力自調(diào)整行波超聲電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5 李南安;螺紋桿式直線超聲電機結構設計與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6 洪鑫;用于微小型旋翼飛行器的超聲電機的基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7 王楠;中空型超聲電機及其在舵機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8 王翔;旋轉(zhuǎn)型行波超聲電機轉(zhuǎn)子準零剛度動力學分析及設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9 張百亮;L形板結構直線超聲電機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10 馬倩揚;旋轉(zhuǎn)型行波超聲電機系統(tǒng)的機電特性測試系統(tǒng)[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
本文編號:28722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287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