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成像技術在金屬模型轉捩測量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紅外成像技術在金屬模型轉捩測量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金屬模型 紅外成像 轉捩 隔熱涂料 同步轉動
【摘要】:金屬材料由于傳熱快,溫度在短時間內容易達到熱平衡。因此,用紅外熱像儀測量金屬模型轉捩難度大。在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CARDC)Φ3.2 m低速風洞中,采用在金屬模型表面噴涂隔熱涂料的方法,用紅外熱像儀測量旋翼翼型的溫度分布,通過溫度躍變判斷轉捩位置。一般情況下,紅外熱像儀放置在試驗段某個位置固定不動。模型改變攻角時,需要轉動模型支撐機構,這樣會造成紅外圖像中的模型位置發(fā)生改變,不利于比較不同攻角下的轉捩位置。為解決該問題,在模型轉動平臺上設計了紅外熱像儀固定裝置,實現(xiàn)了紅外熱像儀與模型的同步轉動,解決了模型不同攻角狀態(tài)下模型外形成像的差異問題。紅外圖像與實物坐標對應更為準確,獲得的模型轉捩位置更為精準。
【作者單位】: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設備設計及測試技術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fā)展中心低速所;
【關鍵詞】: 金屬模型 紅外成像 轉捩 隔熱涂料 同步轉動
【基金】:國家973項目(61370-001)
【分類號】:V211.74;TN219
【正文快照】: 0引言在風洞試驗中,溫度測量是一項基本的試驗內容。用紅外熱像儀測量模型溫度,因其具有不破壞模型表面,不影響流場的特點,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風洞模型溫度測量中,根據(jù)模型表面溫度分布可計算模型熱流分布和判斷轉捩位置[1-10]。影響紅外成像測溫精度的因素較多,模型表面發(fā)射率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志祥;陳海昕;李啟兵;符松;;湍流模式對轉捩的初步研究[J];計算物理;2006年01期
2 蘇彩虹;周恒;;零攻角小鈍頭鈍錐高超音速繞流邊界層的穩(wěn)定性分析和轉捩預報[J];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2007年05期
3 孫潤鵬;朱衛(wèi)兵;徐凌志;郭昊雁;陳宏;;應用Transition k-kl-ω轉捩模型對內冷葉片氣熱耦合的數(shù)值模擬[J];推進技術;2012年02期
4 陶建軍,顏大椿;豎直加熱平板自然對流邊界層中流動穩(wěn)定性與轉捩過程的實驗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03期
5 吳永健,明曉;橫流不穩(wěn)定性實驗中轉捩階段的進一步觀察(英文)[J];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2000年01期
6 劉建新;羅紀生;;小攻角高超聲速鈍錐邊界層中不同擾動對轉捩的影響[J];應用數(shù)學和力學;2010年05期
7 凌國燦,AllenT.Chwang,王冬■,牛家玉;近尾跡流動轉捩特征與非線性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研究[J];中國科學(A輯 數(shù)學 物理學 天文學 技術科學);1997年05期
8 張騫,陸興煜,程淑芬;三向碳/碳材料轉捩壓力的測量[J];宇航材料工藝;2003年02期
9 王猛;高永衛(wèi);朱奇亮;;利用表面脈動壓力探測轉捩的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研究[J];實驗力學;2012年06期
10 王鐵城;確定低雷諾數(shù)翼型轉捩分離泡位置的實驗研究[J];空氣動力學學報;199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漢東;楊云軍;周偉江;;高超聲速流動轉捩的數(shù)值研究[A];計算流體力學研究進展——第十二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胡成行;黃敘輝;李紅梅;周文軍;;應用脈動壓力測試技術探測附面層轉捩[A];全國低跨超聲速空氣動力學文集第一卷(2001年)[C];2001年
3 楊毅;凌國燦;;圓柱尾跡中的轉捩波及其與卡門渦相互作用的特征研究[A];第五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十五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C];2001年
4 袁湘江;張涵信;沈清;涂國華;;鈍體頭部邊界層特征譜分析和轉捩途徑預測[A];非定?諝鈩恿W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7年
5 周恒;;關于轉捩和湍流的研究[A];2003空氣動力學前沿研究論文集[C];2003年
6 羅紀生;王新軍;周恒;;層流-湍流轉捩過程的關鍵因素[A];首屆全國航空航天領域中的力學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7 袁湘江;張涵信;沈清;高樹椿;;鈍體頭部大擾動轉捩的直接數(shù)值模擬[A];第四屆《海峽兩岸計算流體力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張振;孫智利;顏大椿;;邊界層湍流的逆轉捩[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上)[C];2005年
9 熊俊;凌國燦;朱克勤;;Re=200時圓柱繞流尾跡轉捩的非線性特征[A];第五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十五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C];2001年
10 周恒;羅紀生;王新軍;;層流—湍流轉捩的“breakdown”過程的內在機理[A];近代空氣動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閆溟;超聲速小攻角鈍錐邊界層穩(wěn)定性分析及轉捩預測研究[D];天津大學;2008年
2 李寧;基于空間模式的平板邊界層層流到湍流轉捩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3 蘇彩虹;高超音速圓錐邊界層的轉捩預測及e-N方法的改進[D];天津大學;2008年
4 王新軍;轉捩中“breakdown”的內在機理及周期湍流場中的渦粘系數(shù)[D];天津大學;2005年
5 段志偉;直接數(shù)值模擬粗糙單元誘導的高超聲速邊界層轉捩[D];清華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郝志鵬;高超音速邊界層轉捩的數(shù)值模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燦平;層流動能轉捩模型數(shù)值改進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朱萬琳;二維層流轉捩計算及應用[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0133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ngkongsky/101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