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長江口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組成和來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5-31 07:39
【摘要】: 近海沉積物物源研究是了解河口三角洲及陸架沉積動力過程、示蹤河流入海污染物質擴散的重要手段。關于長江口及臨近海域沉積物的來源,許多學者對其進行過研究,大部分學者認為長江陸源物質是該區(qū)的主要物質來源,但對于廢黃河口再懸浮沉積物能否穿過長江水下三角洲進入閩浙沿岸則尚無定論。 本論文研究區(qū)位于東經122°—124°,北緯30°—32°之間,包括長江水下三角洲和鄰近海區(qū),共取得了35個站位的表層沉積物樣品。為了獲得長江、黃河沉積物端元組成,分別采集了長江、黃河入海口段相應的樣品。利用X射線衍射礦物物相分析技術、ICP-AES(MS)元素分析技術、激光粒度分析對分粒級樣品的礦物學、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提取出了長江、黃河沉積物的特征識別標志,對研究區(qū)進行物源分區(qū),證實了廢黃河三角洲物質可以穿過長江水下三角洲進入閩浙沿岸,并緊靠閩浙沿岸泥質區(qū)東側分布。研究表明: 長江、黃河兩類入海沉積物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特征存在著差別,且在特定粒級中差別會更為顯著。長江沉積物伊利石/蒙脫石比值都在17以上,黃河沉積物該比值基本上都在9以下;白云石和方解石分別是長江和黃河的特征礦物,它們在4-16μm粒級區(qū)間內的差別最為顯著。元素組成上,在4μm的粒級中,長江沉積物富含Ti、Mn、Cd、Cu、Zn、Y、V,黃河沉積物富含Ca、Mg、Sr;在4-16μm粒級的沉積物中,長江沉積物富含Ti、Mn、Cd、Co、Pb、Cu、V,黃河沉積物富含Ca、Sr。其中Al(4μm)、Fe(4μm)、Mn(4-16μm)、Mg (4μm)、Ca(4μm)、K(4-16μm)、Ti (4μm)、Co(4-16μm)V(4μm)、Sr(4μm)、Ba(4-16μm)、Pb(4μm)、Cd(4-16μm)、Sc(4μm)、Li (4μm)、Be(4μm)、Zr(4μm)、Y(4μm)、U(4μm)是區(qū)別長江、黃河沉積物的主要特征元素。 長江口及鄰近海域表層沉積物中的粘土礦物主要為伊利石、綠泥石、高嶺石及蒙脫石,其平均含量分別為67.55%、16.71%、12.51%和3.23%。在4μm和4-16μm表層沉積物中除了粘土礦物外,主要為石英、鉀長石、斜長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分別為石英11.26%(4μm)、32.15%(4-16μm);鉀長石4.55%(4μm)、4.18%(4-16μm);斜長石2.98%(4μm)、10.84%(4-16μm);方解石2.24%(4μm)、2.38%(4-16μm);白云石0.99%(4μm)、1.58%(4-16μm)。 長江口和鄰近海域小于4μm粒級的表層沉積物主量元素含量范圍在0.15- 9.45 %,含量順序:AlFeKMgCaTiMn;4-16μm沉積物主量元素含量范圍在0.07-12.19%,含量順序:AlFeCaKMgTiMn。在小于4μm粒級沉積物微量元素含量范圍在0.3-469μg/g,含量順序:BaZnVSrZrCr Li Ni CuP bYCo Sc ThUBeCd;在4-16μm粒級中微量元素含量范圍在0.310-422μg/g,含量順序:BaSrZnZrVCr LiNiPbCuYCoThScUBeCd。對研究區(qū)小于4μm和4-16μm粒級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這些微量元素大體上歸為五類(小于4μm)和六類(4-16μm)分布形式。 長江口及臨近海域4μm粒級的表層沉積物ΣREE分布范圍為137.47-282.52μg/g,平均值為229.08μg/g;4-16μm表層沉積物ΣREE分布范圍為144.1-265.5μg/g,平均值為188.2μg/g。表層沉積物相對于球粒隕石的配分曲線都呈現右傾型,屬輕稀土富集模式;沒有明顯的Ce異常,但存在Eu負異常。相對北美頁巖的配分曲線近似水平,輕稀土略富集;輕、重稀土出現輕微的分異現象,并未出現明顯的Ce和Eu異常。 依據特征礦物、特征元素以及交叉粒級元素聚類分析結果,對本區(qū)的沉積物來源進行綜合分區(qū),共分為三個區(qū)。A區(qū)為現代長江沉積物影響區(qū),表現為高白云石、低方解石,低Ca、Sr,與長江沉積物相近;B區(qū)為廢黃河沉積物影響區(qū),高方解石、低白云石,高Ca、Sr,具有黃河沉積物的特點;C區(qū)為殘留沉積區(qū),特高方解石、低白云石,高Ca、Sr,表明受鈣質生物碎屑混入的影響,屬于正常淺海的特點。根據沉積物的分區(qū),清楚地表明了廢黃河沉積物隨著蘇北沿岸流穿過長江水下三角洲進入閩浙沿岸海域。
【圖文】:

黃、東海,海流,體系,黑潮


1.2.3 黑潮黑潮是太平洋北赤道流的北向分支,是太平洋副熱帶環(huán)流的重要組分,見圖1-2,它沿著臺灣東岸北上,從蘇澳和與那國島之間進入東海,流向東北,流速頗強。按傳統的觀點,,黑潮大約在 30°31′N,129°E 處分出一支向北流動的海流-對馬暖流。對馬暖流主流轉向東北,通過朝鮮海峽和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其分支轉向西北,在濟州島西南插入南黃海,稱為黃海暖流。黃海暖流向西北方向流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P736.21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瑞虎;長江口沉積物記錄的全新世沉積環(huán)境和東亞夏季風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榮;從流域到東海近岸重金屬輸送的初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麗麗;多環(huán)芳烴在長江口濱岸沉積物中的吸附特征及歸趨模擬[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895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6895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3fc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