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柴油機燃用F-T柴油-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燒和排放特性
本文關(guān)鍵詞:防爆柴油機燃用F-T柴油-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燒和排放特性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防爆柴油機 PODE 甲醇 F-T柴油 混合燃料 燃燒和排放
【摘要】:相比普通柴油機而言,防爆柴油機進氣系統(tǒng)安裝了進氣阻火柵欄,排氣系統(tǒng)安裝了水洗箱和排氣阻火柵欄,這會增加防爆柴油機進氣阻力,降低過量空氣系數(shù),增大排氣背壓,影響掃氣過程,從而惡化燃燒和排放。本文旨在通過機前凈化、機內(nèi)凈化和機后凈化三種措施改善防爆柴油機燃燒和尾氣污染物排放。煤化工產(chǎn)品PODE(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聚甲氧基二甲醚)和甲醇均為高含氧燃料,將其應(yīng)用在防爆柴油機上可以彌補進氣充量不足,改善燃燒并降低污染物排放。通過添加助溶劑配制了F-T柴油、PODE和甲醇三組分三種不同比例的穩(wěn)定煤基混合燃料。通過改變壓縮比、供油時刻、加裝EGR技術(shù)和DOC后處理措施,在發(fā)動機臺架試驗上研究了混合燃料在防爆柴油機上的燃燒和排放特性。試驗工況為n=1200r/min,BMEP=0.30MPa和n=1800r/min,BMEP=0.30MPa、0.50MPa,試驗結(jié)果表明:(1)甲醇摻混比例增加會提高混合燃料的放熱率峰值和壓力升高率。3號燃料的滯燃期比0號柴油和F-T柴油短,放熱率峰值接近甚至超過0號柴油;煤基混合燃料在防爆柴油機上的PM、NOx、CO和SO2排放較0號柴油最高降低77%、16%、74%和98%,HC和HCHO排放高于0號柴油27%和71%,高負(fù)荷工況下,3號燃料在防爆柴油機上的CoVpmax較0號柴油低20%;由于PODE熱值較低,防爆柴油機燃用煤基混合燃料的經(jīng)濟性略差于0號柴油和F-T柴油。(2)燃用3號燃料時,提前供油可以改善3號燃料的燃燒溫度、壓力升高率和放熱率;升高壓縮比會縮短滯燃期、降低放熱率;提前供油、降低壓縮比都可以延長滯燃期,PM分別降低90%、75%;供油時刻對NOx、HC和CO排放的影響不明顯。(3)升高EGR率可以延長滯燃期,使PM降低71%;使用EGR后,最高燃燒溫度降低72K,平均溫度降低12K,NOx最高降低97%。使用DOC可以降低HC至0號柴油以下。F-T柴油-PODE-甲醇煤基混合燃料在防爆柴油機上良好的排放性彌補了經(jīng)濟性的不足,配合EGR低溫燃燒和DOC后處理可以全面降低有害物排放。煤基清潔混合燃料對解決防爆柴油機排放問題具有巨大潛力。
【關(guān)鍵詞】:防爆柴油機 PODE 甲醇 F-T柴油 混合燃料 燃燒和排放
【學(xué)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K421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緒論11-19
- 1.1 選題背景及意義11-13
- 1.2 防爆柴油機發(fā)展動態(tài)13-14
- 1.3 混合燃料發(fā)展現(xiàn)狀14-17
- 1.3.1 F-T柴油研究現(xiàn)狀15-16
- 1.3.2 PODE研究現(xiàn)狀16
- 1.3.3 含氧燃料的使用現(xiàn)狀16-17
- 1.4 課題來源和研究內(nèi)容17-19
- 第二章 F-T柴油-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制備及試驗介紹19-25
- 2.1 混合燃料制備19-22
- 2.2 試驗設(shè)備和方法22-24
- 2.3 本章小結(jié)24-25
- 第三章 不同燃料對燃燒和排放的影響25-51
- 3.1 燃燒壓力特性26-29
- 3.1.1 四種燃料缸壓、壓力升高率分析26-28
- 3.1.2 摻混比例對缸壓、壓力升高率的影響28-29
- 3.2 燃燒放熱率29-33
- 3.2.1 四種燃料放熱率對比29-31
- 3.2.2 摻混比例對放熱率的影響31-33
- 3.3 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33-36
- 3.3.1 四種燃料的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分析34
- 3.3.2 摻混比例對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的影響34-36
- 3.4 循環(huán)變動特性36-38
- 3.4.1 四種燃料循環(huán)變動系數(shù)比較37-38
- 3.4.2 摻混比例對循環(huán)變動特性的影響38
- 3.5 排放物生成機理38-42
- 3.5.1 HC生成機理39-40
- 3.5.2 CO生成機理40
- 3.5.3 NOx生成機理40-41
- 3.5.4 PM生成機理41-42
- 3.5.5 HCHO、N2O、SO2生成機理42
- 3.6 不同燃料的排放特性42-46
- 3.7 混合燃料經(jīng)濟性46-47
- 3.8 本章小結(jié)47-51
- 第四章 發(fā)動機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和運行參數(shù)對燃燒和排放的影響51-71
- 4.1 燃燒壓力特性51-54
- 4.1.1 供油時刻對缸壓、壓力升高率的影響51-52
- 4.1.2 壓縮比對缸壓、壓力升高率的影響52-54
- 4.2 燃燒放熱率54-56
- 4.2.1 供油時刻對放熱率的影響54-55
- 4.2.2 壓縮比對放熱率的影響55-56
- 4.3 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56-59
- 4.3.1 供油時刻對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的影響56-58
- 4.3.2 壓縮比對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的影響58-59
- 4.4 循環(huán)變動特性59-63
- 4.4.1 供油時刻對循環(huán)變動特性的影響59-61
- 4.4.2 壓縮比對循環(huán)變動特性的影響61-63
- 4.5 排放特性63-68
- 4.5.1 供油時刻對排放的影響63-66
- 4.5.2 壓縮比對排放的影響66-68
- 4.6 本章小結(jié)68-71
- 第五章 EGR和DOC對燃燒和排放的影響71-85
- 5.1 EGR率計算71-72
- 5.2 柴油機排氣后處理72
- 5.3 EGR率對缸壓、壓力升高率的影響72-74
- 5.4 EGR率對放熱率的影響74-75
- 5.5 EGR率對燃燒始點、滯燃期和燃燒持續(xù)期的影響75-76
- 5.6 循環(huán)變動特性76-78
- 5.7 排放特性78-81
- 5.7.1 EGR率對排放的影響78-80
- 5.7.2 DOC對排放的影響80-81
- 5.8 EGR率對混合燃料經(jīng)濟性的影響81-82
- 5.9 本章小結(jié)82-85
- 第六章 總結(jié)與展望85-87
- 6.1 全文總結(jié)85-86
- 6.2 研究展望86-87
- 參考文獻87-91
- 致謝91-93
- 攻讀碩士學(xué)位期間發(fā)表的學(xué)術(shù)論文9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沛森;混合燃料q易J];建筑材料工業(yè);1961年11期
2 ;煤油混合燃料——一種節(jié)油擴大煤資源利用的新途徑[J];黑龍江電力技術(shù);1979年02期
3 閆淑敏;;法國鈾-钚混合燃料新工廠將于1993年投產(chǎn)[J];國外核新聞;1991年03期
4 李德鋼,呂興才,張武高,黃震;乙醇混合燃料壓燃式發(fā)動機的性能[J];農(nóng)業(yè)機械學(xué)報;2005年02期
5 ;煤油混合燃料——一種節(jié)油、擴大煤資源利用的新途徑[J];哈鐵科技通訊;1979年07期
6 李長銓;;煤油混合燃料[J];黑龍江電力技術(shù);1980年01期
7 許方潔;煤油混合燃料輸送泵的選型[J];熱力發(fā)電;1981年06期
8 岑可法;曹欣玉;袁鎮(zhèn)福;陸重慶;洪積瑜;;油煤混合燃料的試驗研究[J];能源工程;1982年01期
9 鐘升永;煤油混合燃料中間試驗及應(yīng)用[J];華東電力;1985年10期
10 ;西德成功處理混合燃料[J];國外核新聞;198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孔祥忠;賀國珠;周豐群;羅均華;易艷玲;拓飛;;鈾—釷混合燃料反應(yīng)堆的可行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反應(yīng)堆物理與核材料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運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機上的應(yīng)用性能研究[A];第三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運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機上的應(yīng)用性能研究[A];第三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xué)術(shù)研討會暨2006年省汽學(xué)會理事會議資料[C];2006年
4 韓志強;黃海波;王永忠;賀文江;;基于正交試驗設(shè)計的柴油混合燃料的摻燒比例研究[A];2007年汽車學(xué)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記者 趙虎;海洋工程船將首次安裝混合燃料系統(tǒng)[N];中國水運報;2012年
2 記者 張新生;巴西混合燃料車減排廢氣1.22億噸[N];科技日報;2011年
3 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 劉勇;B—1換口糧 美軍加速推動“代用燃料”[N];世界報;2008年
4 陳黎;F-22戰(zhàn)斗機完成使用合成混合燃料的首次飛行[N];中國航空報;2008年
5 記者 馬世駿;瑞典薩伯推出首部零廢氣排放轎車[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郎楷淳;全球汽車巨頭逐鹿節(jié)能汽車市場[N];中國商報;2004年
7 ;油多少水多少 消耗少廢氣少[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任毅;柴油機燃用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燃燒與排放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xué);2007年
2 李方成;醇類/柴油混合燃料羰基化合物排放特性及生成機理的研究[D];天津大學(xué);2010年
3 王金華;天然氣-氫氣混合燃料直噴燃燒特性和預(yù)混層流火焰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xué);2009年
4 梁晨;摻混二甲醚點燃式內(nèi)燃機燃燒與排放性能的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xué);2013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麗麗;液化石油氣/二甲醚混合燃料著火特性的試驗研究與動力學(xué)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15年
2 韓衛(wèi);防爆柴油機燃用F-T柴油-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燒和排放特性[D];太原理工大學(xué);2016年
3 左鵬;煤基醇類混合燃料對增壓中冷柴油機性能的影響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xué);2016年
4 杜標(biāo);乘用車柴油機燃用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試驗研究[D];湖南大學(xué);2011年
5 崔淑華;醇汽油混合燃料發(fā)動機性能應(yīng)用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xué);2010年
6 趙瑞芬;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羰基化合物的檢測及排放特性的研究[D];天津大學(xué);2007年
7 潘永方;直噴式柴油機燃用甲醇—柴油混合燃料的性能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xué);2010年
8 安彥召;柴油機混合燃料噴霧特性研究[D];廣西大學(xué);2012年
9 黃維;柴油/丁醇混合燃料對柴油機工作過程和排放的影響[D];合肥工業(yè)大學(xué);2013年
10 王雪強;丁醇—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低溫燃燒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xué);2015年
,本文編號:9075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90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