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動力論文 >

生物質含氧燃料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03 13:05

  本文關鍵詞:生物質含氧燃料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能源匱乏和環(huán)境污染成為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兩大難題。柴油機以高的熱效率和穩(wěn)定性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青睞,但因為柴油機擴散燃燒模式?jīng)Q定了NO_X排放和碳煙排放比較高,并二者之間存在“trade-off”關系。乙醇、生物柴油為生物質含氧燃料,具有自供氧功能,并且來源廣泛,可以再生。通過柴油與乙醇、生物柴油的混合可以有效地降低發(fā)動機碳煙排放,達到降低排放、緩解石化能源危機的目的。 本研究是在一臺增壓中冷柴油機上進行了最大扭矩轉速(1500r/min)和標定轉速(2300r/min)的負荷特性試驗。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乙醇(分析醇)與柴油混合、生物柴油與柴油混合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的影響;另外還在柴油比例不變的情況下比較了含氧燃料成分(乙醇、生物柴油、乙醇與柴油1:1混合)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當發(fā)動機燃用乙醇與柴油混合燃料時,折合油耗率與燃用純柴油時的基本相當,只有在低負荷時略有偏高。隨著乙醇比例的增大,發(fā)動機的壓力升高率峰值后移,最大壓力升高率升高,發(fā)動機的最大爆發(fā)壓力位置推遲,最大爆發(fā)壓力在1500r/min時略有升高,而在2300r/min時降低,預混燃燒放熱延遲,放熱峰值增大。在排放方面,乙醇柴油與柴油相比,NO_X和碳煙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HC和CO排放,轉速對其影響比較大,隨著乙醇比例的增大,發(fā)動機轉速為1500r/min時,HC排放和CO排放均降低,發(fā)動機轉速為2300r/min時,HC排放和CO排放均有所升高。 發(fā)動機燃用生物柴油與柴油混合燃料與燃用純柴油相比較,折合油耗率基本相當,最大爆發(fā)壓力和壓力升高率降低,放熱率峰值降低,并且隨著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大,放熱率峰值出現(xiàn)位置先滯后再提前。在排放方面,NO_X和碳煙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HC和CO排放,當發(fā)動機轉速為1500r/min時降低,并且隨著生物柴油比例的增大,二者均有所降低,而當發(fā)動機轉速為2300r/min時,多數(shù)工況偏高,但在高負荷HC排放降
【關鍵詞】:生物質含氧燃料 乙醇 生物柴油 性能 燃燒過程 排放特性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TK428.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緒論11-27
  • 1.1 引言11-14
  • 1.2 柴油機排放的控制措施14-18
  • 1.2.1 前處理14-15
  • 1.2.2 過程處理15-16
  • 1.2.3 后處理16-18
  • 1.3 含氧燃料介紹18-20
  • 1.4 乙醇在柴油機上的應用及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特點、發(fā)展現(xiàn)狀20-23
  • 1.5 生物柴油燃料特點及其發(fā)展現(xiàn)狀23-24
  • 1.6 本課題意義和研究內容24-27
  • 第二章 實驗裝置及方法27-32
  • 2.1 實驗裝置27-30
  • 2.1.1 實驗裝置介紹27-29
  • 2.1.2 壓力傳感器標定29-30
  • 2.2 實驗方法30-32
  • 第三章 乙醇與柴油混合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的影響32-49
  • 3.1 乙醇與柴油的混合32-34
  • 3.2 折合油耗率分析34-36
  • 3.2.1 折合油耗率定義34-35
  • 3.2.2 折合油耗率的變化規(guī)律35-36
  • 3.3 燃燒過程分析36-42
  • 3.3.1 缸內壓力分析36-40
  • 3.3.2 放熱率分析40-42
  • 3.4 排放分析42-48
  • 3.4.1 HC排放42-43
  • 3.4.2 CO排放43-44
  • 3.4.3 NO_X排放44-45
  • 3.4.4 碳煙排放45-46
  • 3.4.5 NO_X排放和碳煙排放的trade-off關系46-47
  • 3.4.6 十三工況排放47-48
  • 3.5 本章小結48-49
  • 第四章 生物柴油與柴油混合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的影響49-61
  • 4.1 折合油耗率分析49-51
  • 4.2 燃燒過程分析51-56
  • 4.2.1 缸內壓力分析51-54
  • 4.2.2 放熱率分析54-56
  • 4.3 排放分析56-60
  • 4.3.1 HC排放56-57
  • 4.3.2 CO排放57-58
  • 4.3.3 NO_X排放58
  • 4.3.4 碳煙排放58-59
  • 4.3.5 NO_X排放和碳煙排放trade-off關系59-60
  • 4.4 本章小結60-61
  • 第五章 生物質含氧燃料成分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的影響61-71
  • 5.1 燃料特性介紹61-62
  • 5.2 折合油耗率分析62-63
  • 5.3 燃燒過程分析63-67
  • 5.3.1 缸內壓力分析63-66
  • 5.3.2 放熱率分析66-67
  • 5.4 排放分析67-70
  • 5.4.1 HC排放67-68
  • 5.4.2 CO排放68
  • 5.4.3 NO_X排放68-69
  • 5.4.4 碳煙排放69-70
  • 5.5 本章小結70-71
  • 第六章 全文總結與工作展望71-74
  • 6.1 全文總結71-72
  • 6.2 工作展望72-74
  • 參考文獻74-77
  • 致謝77-7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情況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裕清;李志中;王施芹;肖楊;;減壓精餾分離乙醇與異丙醇二元混合物[J];化學工程師;2011年07期

2 謝敬;;木質纖維素乙醇的新進展[J];發(fā)酵科技通訊;2011年03期

3 范金霞;楊謙;姚琳;陳剛;;木糖發(fā)酵產(chǎn)乙醇絲狀真菌的鑒定及發(fā)酵特性[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4 季力;楊晶;李健;;CeO_2摻雜對ZnO薄膜氣敏特性的影響[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1年07期

5 呂長和;朱德春;孫虹;張凌云;陳紅;施建軍;高大明;;乙醇-乙酸乙酯-二甲基亞砜多元系汽液平衡的熱力學性質[J];南昌大學學報(工科版);2011年02期

6 蔣亞萍;陳余道;劉漢樂;黃月群;眭華生;;乙醇在地下水硝酸鹽原位去除中的可利用性[J];自然資源學報;2011年08期

7 孫武舉;翁海波;李萍萍;晉果果;;纖維素同步糖化發(fā)酵生產(chǎn)乙醇[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18期

8 張琴;李艷賓;何智慧;;汽爆棉稈水提物分析及發(fā)酵生產(chǎn)乙醇的研究[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1年06期

9 劉春光;盧平;;食用白酒對實驗性肝纖維化TGF-β_1的影響[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生物燃料領域的10大戰(zhàn)略投資者[J];低碳世界;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健準;謝倫嘉;張明森;亢宇;趙思源;;ZSM-5/MCM-41介微孔復合分子篩的制備及應用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11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2 孫亞娟;黃促杰;;指尖血中乙醇含量的測定[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3 張保才;蔡偉杰;徐奕德;申文杰;;Ir/CeO_2催化劑上乙醇水蒸氣重整制氫反應的研究[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黃慶科;;血紅素加氧酶1對大鼠急性乙醇性肝損害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A];2006華東地區(qū)消化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浙江省分冊)[C];2006年

5 王麗霞;劉士艷;朱萬春;吉定豪;王振旅;;乙醇一步法合成乙酸乙酯的MoSx/C催化劑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青年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7年

6 毛雅君;陳廣城;李景琦;勵建安;;多次乙醇神經(jīng)阻滯對嚴重骨骼肌痙攣的應用[A];中華醫(yī)學會第九次全國物理醫(yī)學與康復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郭新彪;索中軍;;乙醇對肝細胞增殖的影響機理探討[A];海峽兩岸首屆毒理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8 周正洪;李康應;唐除癡;;含次膦酰胺基乙醇結構單元的手性磷配體催化劑在對映選擇的酮的硼烷還原反應中的催化活性研究[A];第六屆全國磷化學化工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9 楊玉霞;徐賢倫;;尖晶石型復合氧化物上VOCs的催化燃燒[A];第三屆全國工業(yè)催化技術及應用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曹紅巖;龔茂初;王健禮;沈美;閆生輝;劉志敏;陳耀強;;添加不同助劑的鈰基儲氧材料對低濃度乙醇低溫催化燃燒活性的影響[A];第十三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奉芳;降低回流提取中乙醇的揮發(fā)[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2 陳鐵 李瑞;6噸秸稈生產(chǎn)1噸乙醇[N];中國環(huán)境報;2011年

3 陳慧;取消補貼無礙乙醇行業(yè)發(fā)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4 朱行;巴西乙醇出口將占全球出口總量近2/3[N];糧油市場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陸曉輝;非糧乙醇確定高目標 1.5代技術成主流[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11年

6 朱行;美國啟動第二代乙醇商業(yè)生產(chǎn)[N];糧油市場報;2011年

7 魏曙光;美國將解除對乙醇玉米消費管制[N];證券時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孟剛;垃圾制乙醇:有多少難題待解[N];中國消費者報;2009年

9 甘良河;共青引進10萬噸乙醇項目[N];北大荒日報;2010年

10 北京石景山醫(yī)院藥材料 翟靜賢;乙醇與其它藥物的相互作用[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薛闖;鋅離子添加和顆粒尺度調控對自絮凝酵母SPSC01乙醇耐性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顏培鋼;乙醇對小鼠紋狀體抗壞血酸與一氧化氮釋放相關性與機理[D];沈陽藥科大學;2004年

3 楊德勝;基于分散低溫預混合燃燒概念的柴油機TR燃燒系統(tǒng)的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4 何代平;二氧化鋯基催化劑上合成低碳醇和酮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完強;乙醇對大鼠骨骼肌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及機制探討[D];山東大學;2005年

6 彭峰;乙醇常壓氣相羰基化Ni-Zn/C催化劑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1996年

7 王炳元;乙醇對大鼠肝竇內皮細胞結構的影響及復方中藥的干預作用[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4年

8 袁麗霞;電催化水蒸汽重整生物油及乙醇制氫的基礎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8年

9 方顯忠;柴油機摻燒含羥基液體或燃料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王杏文;游離及固定化酵母連續(xù)發(fā)酵制取乙醇[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福根;生物質含氧燃料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2005年

2 高光英;醇—水體系加鹽萃取精餾過程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06年

3 彭遜;乙醇、乙醛對神經(jīng)及心臟活動影響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蔣嚴軍;非均相催化合成碳酸甲乙酯[D];浙江大學;2006年

5 杭春燕;乙醇和聚乙二醇作有機輔助劑對MCM-22分子篩織構及催化性能的影響[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6 邱興天;休哈塔假絲酵母抑制性差減文庫的建立及其分析[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7 楊波;乙醇在點燃模型的作用研究[D];青島大學;2003年

8 白玉;發(fā)酵菊芋生產(chǎn)酒精菌種的篩選與發(fā)酵條件優(yōu)化[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曲紅光;甜瓜藤有效部位抗實驗性肝損傷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王翔;催化裂解無水乙醇制備納米碳管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生物質含氧燃料對柴油機性能、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影響的試驗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34304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34304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6f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