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乙醇燃料對柴油發(fā)動機性能及排放特性影響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添加乙醇燃料對柴油發(fā)動機性能及排放特性影響的研究
【摘要】:乙醇是性能優(yōu)良的含氧燃料,用它作為發(fā)動機燃料的增氧劑不僅可以部分緩解我國石油短缺的問題而且對發(fā)動機排放的改善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為了研究乙醇對柴油機性能及排放的影響,我們在YC6J180柴油機上進行了試驗研究。試驗以0#輕柴油為基礎油,分別配制了乙醇含量為10%和20%的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分別記為E10、E20,純柴油記為E0)。在不改變發(fā)動機的結構、參數(shù)等情況下,分別使用純柴油及每種乙醇柴油混合燃料進行測試實驗,分析不同燃料對發(fā)動機的動力性、經濟性及排放特性的影響。通過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發(fā)動機分別燃用E0,E10,E20的混合燃料后,隨著乙醇含量的增加,發(fā)動機的動力性能逐漸降低,燃油消耗率增加;這是由于乙醇含碳量小,熱值低導致。2.使用乙醇柴油燃料的發(fā)動機排溫、煙度都有明顯降低。這是由于乙醇在進入氣缸后能吸收沿途管道壁面和燃燒室周圍高溫零件的熱量而使自己蒸發(fā),而且乙醇的增加使燃燒室內含氧量增大并使氧分布更加均勻,有利于燃燒過程的進行。3.使用乙醇柴油燃料,HC和CO的排放低于純柴油。這是由于加入乙醇添加劑,提升了氧氣均勻度,有利于降低HC和CO的排放。4.不同乙醇混合比例下的NOx排放濃度隨著乙醇量的升高而增大,這是由于乙醇作為含氧添加劑,使燃燒室內氧含量增大,氧分布均勻,提供了富氧的燃燒環(huán)境,因此使NOx排放升高。5.使用乙醇柴油燃料時,非常規(guī)排放物的排放含量比純柴油的高,而且在發(fā)動機不同的工況下,不同的乙醇添加比例對醛類物質排放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是因為醛類物質的排放與燃燒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不同發(fā)動機轉速,不同負荷,都會對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燒產生不同的影響。
【關鍵詞】:柴油機 增氧劑 乙醇 排放特性
【學位授予單位】:華北電力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K421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緒論9-15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醇類燃料的國內外發(fā)展概況11-13
- 1.2.1 甲醇燃料的發(fā)展概況11-12
- 1.2.2 乙醇燃料的發(fā)展概況12-13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13-15
- 第2章 乙醇在柴油機上的應用研究15-22
- 2.1 乙醇柴油的燃燒方式15-16
- 2.1.1 機內混合燃燒15
- 2.1.2 機外混合燃燒15-16
- 2.2 羰基化合物排放的研究16
- 2.3 羰基污染物的毒性及分析方法16-20
- 2.3.1 羰基污染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及生物毒性16-18
- 2.3.2 羰基化合物的采集與檢測方法18-20
- 2.4 本章小結20-22
- 第3章 乙醇燃料對柴油機性能及排放特性的影響22-38
- 3.1 試驗燃料制備22-23
- 3.1.1 乙醇柴油的物化特性及助溶劑的制備22
- 3.1.2 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制備22-23
- 3.2 試驗設備23
- 3.2.1 試驗測試設備23
- 3.3 試驗方案23-24
- 3.4 試驗結果與分析24-36
- 3.4.1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對內燃機性能的影響24-28
- 3.4.2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對內燃機常規(guī)排放特性的影響28-33
- 3.4.3 燃用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對內燃機非常規(guī)排放特性的影響33-36
- 3.5 本章小結36-38
- 第4章 全文總結與工作展望38-40
- 4.1 全文總結38
- 4.2 工作展望38-40
- 參考文獻40-42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及其它成果42-43
- 致謝43-44
- 作者簡介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健;劉淑蘭;梁旭升;;用Head Space GC法測定葡萄酒中乙醇含量的改進[J];黑龍江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2期
2 孫劍萍;湯兆平;;乙醇柴油燃料及其對發(fā)動機性能的影響[J];小型內燃機與摩托車;2008年02期
3 熊云;劉曉;范林君;許世海;;乙醇柴油的發(fā)動機性能研究[J];資源節(jié)約與環(huán)保;2009年05期
4 陳敏;乙醇透析發(fā)酵耦合過程研究(Ⅰ)[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4期
5 朱貞祥;用綜合法制備無水乙醇的研究[J];江蘇工學院學報;1991年04期
6 張艷達;對GB/T5009-48-1996的一點建議[J];中國標準化;1999年12期
7 方凱;楊亞鳴;吳淑晶;;利用溶鹽精餾法分離乙醇—水體系的研究[J];河南化工;2013年17期
8 靳艷玲;甘明哲;方揚;李科;付潔;趙海;;鮮甘薯發(fā)酵生產高濃度乙醇的技術[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9年03期
9 呂嵩巖;;對于氣相色譜法測定防凍液中乙醇含量的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1年05期
10 任芊;用近紅外法在線檢測高分子材料中水分和乙醇含量[J];光學技術;199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胡云良;王慧燕;張立;李艷霞;王友沛;王賢理;;改良乙醇脫氫酶法測定血清中微量乙醇[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檢驗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古文英;史權;徐春明;;乙醇柴油的相容性研究[A];第九屆全國化學工藝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張少龍;楊飛鷹;王務剛;張?zhí)m蘭;宋宇;閔媛媛;程仁琦;鞏雁軍;竇濤;;甲醇制丙烯(MTP):乙醇共進料時的影響[A];第十七屆全國分子篩學術大會會議論文集[C];2013年
4 孫亞娟;黃促杰;;指尖血中乙醇含量的測定[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5 劉國和;金智珠;周靜遠;;酊劑中乙醇含量的氣相色譜測定法[A];天津市色譜研究會第一屆學術報告會論文、報告(摘要)匯集[C];1980年
6 曹蘇明;劉茂興;孟偉;周璇;于洪沙;王琳琳;;交通事故中乙醇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評述[A];法醫(yī)臨床學專業(yè)理論與實踐——中國法醫(yī)學會·全國第十六屆法醫(y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7 張金生;李麗華;;逐步多重線性回歸法測定汽油中乙醇[A];全國第10屆分子光譜學術報告會論文集[C];1998年
8 杜建鵬;瑞麥;施云海;;聯(lián)苯在溶劑乙醇和甲苯中的溶解度測定與關聯(lián)[A];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高艷明;節(jié)日聚會防醉酒[N];中國醫(yī)藥報;2002年
2 儲昭根;“乙醇”之爭[N];浙江日報;2007年
3 徐成全;堅持科學態(tài)度 保持冷靜頭腦[N];中國石化報;2000年
4 遼寧省大連市工商局 陳玉嶺 黃曉川;汽油乙醇含量不達標如何定性處罰[N];中國工商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許曉菁;重組釀酒酵母乙醇高產菌株的構建及清潔發(fā)酵工藝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2 李倩;新型工業(yè)絮凝酵母的構建與乙醇耐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云杰;基于乙醇為氫源雙金屬催化苯酚選擇性加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6年
2 董守亮;成品乙醇酒分提升工藝改造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16年
3 張鈞蕓;乙二醇法萃取精餾制取無水乙醇[D];天津大學;2015年
4 羅新新;添加乙醇燃料對柴油發(fā)動機性能及排放特性影響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6年
5 吳勇;含水乙醇氣相吸附脫水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6 顧京君;生物含水乙醇制備醇醚燃料的新工藝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7 杜娟;血液中乙醇含量檢測結果的影響因素及質量控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邱日永;醇脫氫酶A在嗜熱厭氧乙醇桿菌乙醇代謝中的功能[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9 陳承;葡萄糖木糖混合發(fā)酵乙醇研究[D];北京化工大學;2009年
10 譚源欣;醋酸乙酯加氫制乙醇產物的分離過程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0626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1062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