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衛(wèi)星遙感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高分辨率衛(wèi)星遙感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發(fā)展腳步的不斷加快,對文物資源的有效保護成為相關部門關注的話題。本文以安徽黃山市范圍內的不可移動文物監(jiān)測項目的運作過程為例,論述了遙感技術在文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并驗證了其可行性。最后,詳細地總結出批量加載圖片和統(tǒng)一設置圖片大小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單位】: 遼寧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關鍵詞】: 遙感技術 文物監(jiān)測 幾何校正 批量處理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371437)資助
【分類號】:P237
【正文快照】: 0引言文物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載體,代表國家的歷史和底蘊,顯示著民族的淵源和風采。文物古跡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不可再生性,文物的保護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了能夠使文物資源得到更好的保護,高效地對文物的變化進行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玉琳;楊娜;姜毅;;不可移動文物綜合管理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J];城市勘測;2014年03期
2 李阿蒙;彭翔;殷永凱;劉曉利;;用于可移動文物真實感成像的光學三維數字化儀(英文)[J];光子學報;2013年12期
3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徐怡濤;鄭好;;不可移動文物經濟價值影響因素及其理論描述模型初探[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人類遺產對文明進步的啟示”考古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賈本義;;鐵路可移動文物鑒定工作的探討[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孫新毅;;淺談博物館如何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fā)揮作用[A];浙江省博物館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6年
4 談帥;劉昱君;徐新艷;;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地理信息管理系統(tǒng)構建研究[A];第九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測繪分論壇)論文集[C];2012年
5 ;二、學術研究與保護[A];《圓明園》學刊第十七期——慶祝中國圓明園學會成立35周年特刊[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薇;“田野普查”已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18處[N];鞍山日報 ;2008年
2 王碩邋張會敏 記者 徐翔;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點219處[N];錦州日報;2008年
3 記者 趙偉邋通訊員 周劍;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48處[N];中山日報;2008年
4 記者 褚艷;我省新發(fā)現文物點1777處[N];山西經濟日報;2008年
5 記者 周海燕 實習生 陳冰娟;蒲城華縣潼關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423處[N];渭南日報;2008年
6 見習記者 周姝;自貢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116處[N];自貢日報;2008年
7 記者 褚艷;今年底我省不可移動文物增量可達兩萬處[N];山西經濟日報;2009年
8 記者 鄭娜 實習生 李娜;我省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7036處[N];發(fā)展導報;2009年
9 宏亮;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總數預計5萬處[N];太原日報;2009年
10 記者 許曉嵐;我區(qū)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已超萬處[N];內蒙古日報(漢);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王志飛;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立法完善[D];山西大學;2013年
2 何晴;我國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法律制度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3 楊彥文;山西省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法制現狀與對策分析[D];山西大學;2015年
4 胡博;博物館的可移動文物普查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D];吉林大學;2015年
5 柴亮進;環(huán)滇池周邊地區(qū)近現代不可移動文物的合理利用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6 蘇曉雪;館藏可移動文物防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7 覃陽;災害應對視角下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高分辨率衛(wèi)星遙感技術在不可移動文物監(jiān)測中的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501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50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