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浪溪河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的浪溪河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資源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地表水與地下水關系密切,,是兩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而又相對獨立的水資源子系統(tǒng)。近年來,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降水量的逐漸減少,導致地下水的需求量和開采量逐年增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資源減少。所以研究地下水資源情況,了解地下水的補給來源,增加地下水量就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文以濟南市平陰縣的浪溪河流域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論文的研究目的,進行一些基礎數(shù)據(jù)的收集,以及野外試驗。首先,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塊,對流域的DEM進行分析,提取出流域邊界、河網(wǎng)等,并將所收集的泉、水庫、地下水監(jiān)測井等要素添加到底圖上;其次,借助水庫水位推導出河水位,ArcGIS軟件做出地下水位等值線圖,進而對河道進行斷面分劃和斷面概化,通過比較河水位和地下水位之間的水頭差,判斷出兩者在時空方面的的補排關系;然后,采用數(shù)字濾波法對書院泉進行基流分割,利用區(qū)域變河川徑流參數(shù)法計算出書院泉域的徑流總量,和實際徑流總量進行驗證。進而通過泉的基徑比、水文比擬法求算浪溪河流域內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重復量,最后介紹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化學類型和水體補給來源。 研究結果表明:汛期:上游,河水位上漲的幅度大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接受河水的補給,中游,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補排關系,下游地區(qū)是平原,地下水位較低,地表水補給地下水。非汛期:情況比較復雜,因為要考慮上游水庫的修建以及河床淤積。通過分割基流,得到書院泉的基徑比為18.278%,實測的泉流量與計算得到的量之間的誤差15%,是在允許的范圍內,所以水文比擬法的使用是可行的,據(jù)計算,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相互轉化量為504.215×104m3。利用AquaChem地下水化學專業(yè)軟件繪制Piper圖以及氫氧穩(wěn)定同位素推斷出:地下水、泉水和地表水均來源于大氣降水。
【關鍵詞】:GIS 地表水 地下水 相互作用 基流分割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礦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P343.1;P208;P641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錄8-12
- 圖清單12-15
- 表清單15-16
- 1 緒論16-23
- 1.1 選題的背景及意義16-17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7-21
- 1.3 研究內容21-22
- 1.4 技術路線22-23
- 2 浪溪河流域概況23-30
- 2.1 地理位置23-24
- 2.2 氣象與水文24-26
- 2.3 地形地貌26-27
- 2.4 地質概況27-29
- 2.5 本章小結29-30
- 3 地表水與地下水空間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30-43
- 3.1 基礎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分析30
- 3.2 野外試驗和數(shù)據(jù)觀測30-32
- 3.3 空間數(shù)據(jù)庫建立與分析32-34
- 3.4 空間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34-41
- 3.5 本章小結41-43
- 4 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計算分析43-67
- 4.1 河水與沿岸地下水的轉化44-52
- 4.2 侵蝕下降泉流量的基流分割52-56
- 4.3 地表水與地下水重復量計算56-58
- 4.4 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學分析58-65
- 4.5 本章小結65-67
- 5 結論與展望67-69
- 5.1 結論67
- 5.2 展望67-69
- 參考文獻69-74
- 作者簡歷74-76
- 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集7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小四;萬玉玉;董維紅;侯光才;;馬蓮河河水與地下水的相互關系:水化學和同位素證據(jù)[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陸明勇,黃輔瓊,劉善華,高福旺;地殼變形與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異常關系初探[J];地震;2005年01期
3 范偉;章光新;李然然;;濕地地表水—地下水交互作用的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2012年04期
4 滕彥國;左銳;王金生;;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錯帶及其生態(tài)功能[J];地球與環(huán)境;2007年01期
5 陸徐榮;周愛國;王茂亭;楊磊;陸華;;Piper圖解淮河流域江蘇地區(qū)淺層地下水水質演化特征[J];工程勘察;2010年02期
6 王磊;章光新;;扎龍濕地對烏裕爾河流域水文特征的響應[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06年06期
7 蔣錕;趙義成;李建新;;黎河河水與地下水補排關系分析[J];海河水利;2009年05期
8 徐華山;趙同謙;孟紅旗;徐宗學;馬朝紅;;濱河濕地地下水水位變化及其與河水響應關系研究[J];環(huán)境科學;2011年02期
9 狄振華;謝正輝;袁星;田向軍;羅振東;陳亞寧;;輸水條件下考慮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的河流剖面地下水埋深估計方法[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10期
10 王文科,孔金玲,段磊,王雁林,馬雄德;黃河流域河水與地下水轉化關系研究[J];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2004年S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蒲燾;基于水化學與同位素的典型海洋型冰川流域水文過程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基于GIS的浪溪河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722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372240.html